以古诗诵读为载体 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

2013-06-13 03:39蒲险峰
教育改革与实践 2013年5期
关键词:古诗文化学生

蒲险峰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古国,同时也是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构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三座丰碑。特别是古诗,它篇幅短小,语句凝炼,韵律优美,朗朗上口,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代代吟诵,经久不衰。然而因“应试”教育和“读书无用论”谬论的影响,我们的教育很多时候摒弃或淡化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造成了国民人文素养的不足,文化底蕴的不足,尊老爱幼的民族美德不足,民族大团结精神的不足,爱国激情的不足。这一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说:我们教学中多的是压力,是约束,缺少的是魅力,是思想的魅力,是文化的魅力,是情感的魅力,是艺术的魅力,是个性的魅力。教育部、国家语委于2007年9月正式启动了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其目的在于让广大青少年在背诵中亲近中华经典,在亲近中热爱中国文化,在热爱中弘扬中华文明,在弘扬中整合创新。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语文教学中确立了“以古诗诵读为载体,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特色教育之路。

在实践与研究中,我深切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艰辛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喜悦,现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开展古诗诵读的意义和价值取向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首。”可以看出,人际交流靠语言,语言的积累靠阅读,阅读就成为语文学习的核心,将伴随人的终身。诗词是中华民族的自豪和象征,它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古诗含蕴厚重,阅,则赏心悦目;读,则朗朗上口;诵,则心领神会;吟,则荡气回肠;画,则意境绵绵;叙,则感人肺腑;舞,则潇洒自在。长期坚持诵读古诗,可以净心、正根、养气、怡情、益智;可以感染人、启迪人、教化人、团结人;可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人文修养,于个人成长,民族和谐,社会进步大有裨益。自古以来,人们总是将其作为少儿的启蒙读物,使孩子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文学艺术的感染。诸多伟人、学者,常有诵读经典诗文的喜好和卓越背功。毛泽东能背诵数百篇古诗文,自己也写出了许多旷世佳作;胡锦涛、温家宝等在许多公众场合讲话也是引经诵典,口若悬河,显示出一个泱泱文明大国的领袖风采。所以我以诵读古诗为语文阅读教学的突破口,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引导孩子们进行广泛的阅读。

二、开展古诗诵读的策略

在少年儿童中推行古诗诵读并不是让他们死记硬背,而是让他们从小就接受一些古典文学的熏陶,使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领悟祖先积淀的科学思想和深邃智慧,从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1、时间保障

安排固定的诵读指导时间,每周一节古诗欣赏和诵读评价课;每周一、三、五早上早读前5分钟,师生同诵古诗,或由学生个人推荐引领全班同学诵读古诗;晚上要求家长与孩子一起读诗,确保诵读有序有效。

2、营造氛围

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利用多媒体声、光、影等刺激,调动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利用班级文化建设——文化专栏、文化墙、手抄报等构建诵读优良环境;开展古诗背诵擂台赛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激情;借助传统佳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来临之际,发动学生收集有关的经典古诗,或摘抄,或鉴赏,或举办迎佳节诵诗会等,让学生在庆祝传统节日的过程中,既了解我国传统佳节的来历、风俗习惯,又积累了经典古诗。当然,活动的原则是不重形式重过程,不求甚解只求熟背,因人而异全员参与。

3、教学方法得当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小学生只有诵读大量经典诗文,实现“量”的突破,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中的精华,得到经典文化的滋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我在古诗教学中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引导学生诵读古诗。

(1)表演诵读

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让他们在诵读时,加上一些简单适宜的动作,配以变换的语气,或编排课本剧,边诵边表演,用肢体语言表现古诗的意境,增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与记忆。

(2)唱诗

我本人特别喜好音乐,曾多次在全县获奖。我积极配合音乐老师利用音乐课对学生进行古诗新唱教学。其实形式很简单,根据学生熟悉的调子把歌词改成古诗,只要表达的意境相符即可;也可以改成说唱音乐。比如:《白毛女》中的“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那个飘飘,年来到。”我就换成了《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单纯地背诗,学生会感到枯燥,又难以记住。可是,要是像这样唱诗,学生激情很高,而且很快就学会了。

(3)舞诗

我要求音乐老师利用舞蹈课或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编排古诗舞蹈。舞蹈是利用自己的肢体动作与神态来表达意境,这个层次就远高于表演诵。它不仅让学生学会了舞蹈的基本动作,锻炼了身体,而且还熟记了歌词——诗。

(4)画诗

美术教师要利用多媒体等手段,把我国最有名的书画作品引入课堂,让学生感受祖国文化艺术的魅力,同时,要指导学生欣赏诗配画作品,最终达到学生可以自己给诗配画或给画配诗。在古诗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理解诗意,可以吟诵,可以画等。我每期都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诗配画比赛。

(5)分类诵读

一是根据古诗的内容进行分类,如将诗分为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言志诗等;二是根据古诗所反映的时令进行分类,如写春天的诗《春夜喜雨》、夏天的诗《小池》、秋天的诗《秋思》、冬天的诗《江雪》等。

(6)多元诵读

多元诵读是融多种形式为一体的诵读模式。为了调动学生的诵读兴趣,我常常用这样的方法,如小组赛,男女赛,两人赛,师生赛,父子赛;还有分类诵,问答诵,填空诵,接龙诵等。这种方法灵活多变,充满挑战,能极大地调动学生诵读古诗的积极性。

三、开展古诗诵读的收获

通过几年的师生共同努力,家长的积极配合,我班诵读古诗已蔚然成风,真是“满园书声关不住,典雅乐曲随风传。”

1、学生完成了阅读量,增强了理解能力

我们的理念是不求甚解地读,最终是为了积累知识求得甚解。通过几年的实践, 我班85%以上的学生阅读篇目超过了《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分析各期语文学科试卷中的古诗和阅读分析题,正确率大幅增高;作文中,也由原来很难见到古诗到今天几乎都能较准确运用古诗。

2、学生表达能力提高了

古诗诵读活动,既丰富了他们的语言,又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口语表达机会,在生活中,在交流中,在习作中,学生的语言变得净化、美化,他们能够在自觉不自觉中将随手拈来的古诗表情达意,养成了引用古诗文的良好习惯。近年来,我班学生的作文有二十几篇在全国、全县、镇政府获奖或发表。

3、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通过几年的实践,学生汇编个人优秀作文集35本,创作优秀手抄杂志、诗刊、书画作品200余份,合作完成优质手抄报50余份;形成优秀课外读书笔记176本。

4、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通过诵读大量古诗,一些学习消极、行为欠端的孩子被诗人对生活的热爱、积极乐观的态度所感染,他们良好的习惯也在读、背、诵、唱、演中逐步养成或不断修正与完善。是诗绝迹了昔日校园的乱扔、乱画,说粗话等不文明现象,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文明、诚信、勤学、向上,学生已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

5、培养了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良好的道德风范

《诗经》对诗的定义是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音为诗。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等,充分表现了诗人感情豪迈,充满强烈的爱国热情;又如《咏柳》《忆江南》等,诗人借景抒情,体现了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生活的情感……

6、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了提高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在推广过程中,我深感“江郎才尽”,于是自觉搜集资料,加强诵读,把自己这“一桶水”变成了“源头活水”,积淀了较丰厚的文化底蕴,提高了人文素养。同时,在指导学生古诗诵读活动中,我的教学能力提高了,科研能力增强了,在学生中的威望更高了。

回眸开展古诗诵读的历程,我深感二万五千里长征才起步,故此丝毫没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成就感。今生我只想与经典为伴,与诗为友,做一个国学经典的朝圣者,做学生忠实的领路人。

猜你喜欢
古诗文化学生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古诗教我珍惜时间
劳劳亭
赶不走的学生
谁远谁近?
学生写话
聪明的学生等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唐.欧阳询《九成宫》集古诗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