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云述
为改变《品德与社会》教学语文化,教材处理简单,课堂气氛沉闷,教学结构单一,教学语言平谈,作业内容呆板的模式,真正把《品德与社会》教成品德课,我在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合理创设课堂气氛、优化组合课堂教学结构、讲究教学语言艺术、精心设计作业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精心处理教材内容。
许多品德课教师认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无非是让学生明理,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引导学生行为,因而整个教学过程仅仅侧重于明理、激情,导行的方式方法的研究,而忽略了教材和艺术性、特殊性处理,对教材的处理仅仅停留在单一的模式上,也就是将教参的提示简单演变成自己的教案,因而根本无个性可言。其实,教材的处理应在遵循新课标的前提下,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实际,发挥教师的独创性,对教材进行特殊性,艺术性,多样性的分析、删选。如:对以明理为主教材的处理应以说理为重点,层层推进,以讲述生动形象的典型事例、故事为切入口。对以激情为主教材的处理应以动情为重点,环环激发,以清纯优美的语言和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为突破口。对以导行为主教材的处理应以训练为重点,举一反三,以模拟表演,榜样示范,友谊比赛为方式等等。
二、科学确定教学目标。
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不同之一在于教育目标的不同。小学思品课是让小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课程。本学科以"五爱"为基本内容,着重培养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指导行为,使学生初步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较之以传统的思品教育来说,“以情明理,情理交融,注重能力”这本身就突出了思品课教学既重视知识积累,强调知识结构,还体现了其强调培养能力、强调教师要重视据大纲要求,扣教材本身,从思品教育的整体性、阶段性等多角度全面统一考虑教学目标,从而在思品教学中实施创造教育。例如:低段教材《今日事今日毕》要重视启发学生从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动物们在山羊老师处学习的不同态度及结果的故事中懂得今天的事今做的道理,从而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中段《什么是勇敢》要透过文字、结合图画的理解,教会学生分析懂得勇敢与逞强的区别,激励学生向真正的勇敢的人学习。高段《给小燕的回信》则应让学生在古今中外众多感人至深的尊师故事中去体验,激发情感的共鸣,从而深切体会到老师的崇高而伟大,他们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
三、努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结构最优化,是指正确处理课堂教学诸因素之间的关系。科学合理安排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环环相扣,循序渐进,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时间分配得当,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最优化的课堂结构还应该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增长能力。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结合学生个性发展和教材特点,我设计了能体现《品德与社会》个性化教学的兴趣引路、实践操纵、情感引发等类型的教学结构,对低年级或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一类课文一般侧重兴趣引路、实践操纵型结构进行教学。对中、高年级或道德品质、道德规范教育一类课文则一般侧重用情感引发或实践操纵型结构进行教学。当然,兴趣引路、实践操纵、情感引发型结构根据不同课文内容,在低、中、高年级都可运用,不管是哪一类型的教学结构,都必须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为主体,让学生当“演员”,教师当“导演”,在“导演”的指导下,“演员”通过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广泛获取知识,交流信息,以达到活跃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
四、讲究教学语言艺术。
语言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工具,在课堂教学中,要使气氛活跃,师生配合默契,学生轻松舒畅,教学效果好,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仅要合乎规范,还要讲究艺术性。在教学中,我努力追求语言的鲜明、生动、优美,尽量使教学语言对教材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对学生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新课导入时,我以自然流畅、凝炼生动、引人入胜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传授道德知识时,以科学准确、言简意赅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培育道德情感时,以诗一般充满激情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在举例说明时,以通俗易懂、幽默诙谐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明白事理;在引导实践时,以简单明了、富有启发性和激励性的语言引导道德行为。
五、积极创新教学手段。
“一个不好的教师是奉送真理,而一个好的教师则是教人发现真理。”创新教育还体现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树立全面的教学任务观,渗透创新教育精神,深化教学结构的改革和教法的创新,是培养小学生创新志趣和能力的主渠道。因此,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创新课堂教学环节。品德与社会课中的结构一般是明理、激情、导行,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激趣导入、学文明理、指导行动、总结谈话四大环节人手。
激趣导入。激励是创造的“灵魂”,通过采用多媒体课件、竞猜谜语,演唱儿歌等生动活泼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学文明理。品德与社会课本身情感色彩很浓,教师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促使学生情感内化,使其真正明理、导行、启迪良知。同时,把握好明理的切入点,以激情为载体,紧扣教材,突出学科特点,讲究准确性,力求趣味性,注重实效性。这样不仅提高了教育效果,也为思维创新奠定了基础。
指导行动。品德与社会课中激情是载体,学文是手段,导行才是目的。教师要重视把握这一落脚点,在教学中不但考虑课堂情感的延续,还注重学生情感的内化。重视学文与导行的有机链接,充分重视每个具体事例的情景性、层次性以及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来调动学生的情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去思考、解决问题并形成各种能力,在行动中锻炼创新能力。
总结谈话。对全文的总结既是一堂完整好课的需要,更是品德与社会课学生道德观念确认的需要。在每一节课结束时,教师要用画龙点睛的结束语深化学生的认识,并因势利导,表达自己对学生的热爱、期待和良好祝愿,指导他们今后的行为,在师生谈话中捕捉创新亮点。
综上所述,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集思广益,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只要我们落实新课标理念,认真钻研教材,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就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