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经星,王魁,杨宗云
温控式烫发器加热银质针在腰背肌筋膜炎治疗中的应用
刘经星,王魁,杨宗云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十堰 442000)
针灸疗法;银质针;筋膜炎;针灸器械;温针灸
腰背肌筋膜炎亦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常因寒冷、潮湿、慢性劳损而使腰背部肌筋膜及肌组织发生水肿、渗出及纤维性变,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本研究采用经改良后加用微电脑温控式调节器的烫发器代替艾球加热银质针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发现临床疗效满意,加热过程可控,患者腰背部疼痛改善明显,且安全舒适、操作便捷。现报道如下。
70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均为2011年1月至6月我院康复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均有长期、持续在特殊姿势下工作的慢性损伤,主诉腰背疼痛,劳累时明显,休息后减轻。背肌牵拉试验均为阳性,均经采用一般药物、热敷、推拿、普通针刺治疗而效果不理想。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诱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采用微电脑温控式烫发器加热银质针治疗。温度控制设备用RJ-25数显温度调节器(精度1℃,量程140~200℃),25 W烫发加热器,银质针(直径1.0~1.1 mm,长12 cm)。将电源插头连接RJ-25数显温度调节器,再用导线与烫发加热器连接。取直径3 mm的钢丝,截成30~50 cm不等多段,外套内径4 mm的隔热绝缘管,用工具钳将钢丝折弯成长5~10 cm不等的U型钢丝固定夹数个备用。
患者取俯卧位或侧卧位,根据患者症状确定病变区域的压痛点群及针刺范围,腰部进针选择棘突旁、骶棘肌起止点、腰方肌及腰背筋膜的附着点,臀部选择臀肌起附着处,一般压痛点之间的针距为1.0~2.0 cm。用记号笔标记,常规消毒后,铺加厚的棉布治疗巾,在无菌操作下于每个进针点用2%利多卡因局麻皮肤及皮下组织。银质针消毒后选择长度适合的针型,以针距1.5 cm沿上述标定部位针刺,经皮肤及皮下组织,直达肌肉内或筋膜等在骨骼上的附着处(压痛点),进针方向为沿着肌腱略斜行穿入骨膜附着处,引起强烈的针感即可,应避开重要的血管及神经。视病变组织范围而定,通常软组织病变严重,其针感愈强,每一枚针刺入到位后,不必提插捻针。
银质针针刺完毕留置针时,用温控式烫发器前端的电板加热器将相邻的银质针针柄夹入到前端发热夹板内,发热夹板尾端用自制的U型钢丝固定夹固定,起支撑和固定发热夹板与针柄良好接触传热的作用,同时防止发热夹板对银质针针体压迫弯曲而引起患者治疗部位的不适感。U型钢丝固定夹的长短选择要根据温控式烫发器发热夹板与治疗部位的距离选择,如银质针进针数量多且部位大时可同时使用多组温控式烫发器加热。固定完毕将带有微电脑温控器的插头与电源插板逐个连接接通电源,根据微电脑温控调节器上指示灯,由140~200℃温度区间设定,选择适合患者能耐受的温度设置。由微电脑温控调节器恒温控热,结合发热夹板与治疗部位针体的间距,来控制烫发器加热温度,使得高温由银质针针柄通过针体逐渐衰减传热到刺入患者体内的银质针针尖。治疗结束时,关闭烫发器电源,逐个取下固定夹松开发热夹板,将针拔出局部压迫5 min,消毒包扎24 h。对多病变部位可同时治疗,部位范围较大者可分次治疗,需间隔7~10 d。
采用艾炷点燃加热银质针治疗。体位、进针定点、消毒、局麻与治疗组相同,针刺完毕后,在银质针针柄末端插入艾炷,艾炷上用注射器滴入适量乙醇助燃,点燃加热过程中,如患者感烧灼感明显时,用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沿艾炷下方针柄滴入降温。在艾炷点燃加热前,还需在进针部位的针体之间小心铺垫棉纱条,防止滴落的艾绒灼伤皮肤。
于治疗前、治疗后2星期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两组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定,其中重度疼痛为7~10分,中度疼痛为4~6分,轻度疼痛为1~3分,无痛为0分。
临床治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能恢复正常工作及学习。
显效:症状、体征大部分消失,不影响工作及学习。
有效:腰背痛较治疗前明显好转。
无效:腰背痛症状无明显减轻。
所有数据采用SPSS11.5版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
3.3.1 两者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2可见,治疗组愈显率为85.7%,对照组为8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注:与对照组比较1)<0.05
3.3.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表3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0.05;与对照组比较2)<0.05
由表3可见,两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0.05)。
腰背肌筋膜炎为针灸临床常见病,中医学认为该病是由于风寒湿邪、跌仆劳损,而致凝滞、筋脉不利,并与肾气不足等有关,其症多为腰部经脉、经筋、络脉的病损所致。银质针针刺对局部组织除了机械的松解作用外,还通过针尖的温度对局部组织产生热效应,起到增强血流,消除炎症,促进组织修复的功效。
我们根据银质针针体粗、质地软、针柄长、传热快的特点,结合现代电子技术和工艺材料,用温度调节器与烫发加热板结合,自制加热器固定夹改良制作了这种温控式银质针加热器。温控式加热器导热不导电,可温控,温控调节器使温度在140~200℃范围之间根据需要任意调节,克服了燃烧艾球与银质针导热治疗时针尖区域深部病灶因温度衰减后不能有效传热的缺点。烫发加热器外壳用耐热材料制作,且可根据操作需要进行拉伸延长,用U型钢丝固定夹固定加热器,固定夹外套隔热绝缘管具有耐高温不易变形的特点。加热过程除调节温度调节器上的温度设置外,还可用不同长短的固定夹调节烫发器发热夹板与夹持针柄的距离来调节适宜耐受的温度。临床使用时根据患者病情的需要,由经治医师进行调整,弥补了艾灸加热针灸时针体上端温度过高而针尖端没有温度的不尽人意之处,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患者皮肤的灼伤问题,以达到患者痛苦相对最小,而疗效明显的目的。每个温度调节器都有短路断电保护装置,除电源插板上有电源切断按钮外,烫发器手柄上也附带有控制开关。在操作过程中,可根据治疗需要对单个温控式银质针加热器进行温度设置,更加便捷。虽有报道[1]显示,银质针导热仪已试用于临床,但发现仍然不能对具体每一根银质针独立温控,技术也不太成熟,且价格昂贵,在基层医疗机构推广使用受到限制。经反复实践操作,用改良后的烫发器代替艾绒加热,能耗低(单个烫发器功率为20 W)性能稳定,临床使用所需操作人员少,治疗效率大大提高,并且器械设备成本低,操作过程中没有艾灸燃烧的烟雾污染,对治疗室和其他患者及操作医生、患者本人没有影响。改良的温控烫发器加热效率高,性能稳定,临床疗效确切,取材容易,制作简单,可反复使用。但我们在使用中也发现这种温控式银质针加热器没有治疗时间设置和温度数字显示装置,以及温度超过设置时的音响报警装置,治疗时加热器电源导线的支撑架合理使用仍待改进优化,以确保临床使用更安全便捷。
[1] 彭丽岚,于文江.银质针配合舒筋通络中药序贯疗法对顽固性关节疼痛及生存质量的评价[J].中国疗养医学,2010,19(10):879- 881.
2012-06-01
刘经星(1978 - ),男,主治医师
王魁(1972 - ),男,副主任医师,E-mail:1394476773@qq.com
1005-0957(2013)01-0076-02
R246.2
B
10.3969/j.issn.1005-0957.2013.01.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