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生命 传递希望——评《华西都市报》“4·20”芦山地震封面报道

2013-06-11 07:45华西都市报总编辑李鹏
中国记者 2013年5期
关键词:华西都市报芦山县芦山

文/《华西都市报》总编辑 李鹏

《华西都市报》4月21日头版。图为4月20日,救援人员在芦山县宝盛乡救出一名受伤群众。(华西都市报社供图)

4月20日8点02分,四川雅安芦山发生7级地震,牵动全国人民的心。“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党中央反复强调“把救人放在第一位”,数以万计的救援人员夜以继日,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华西都市报》第一时间派出60多名记者前往灾区,震后一个半小时第一批记者火速赶到震中芦山县龙门乡采访,成为全国第一个抵达震中采访的媒体。4月21日《华西都市报》的封面版,高度体现了重大灾难面前“生命至上”的理念。

放大生命的重量。重大灾难突袭,传递消息已不是报纸的第一优势,凝聚信心、烘托大爱、以情动人才是纸媒的长处。为最大限度地打动读者,本报在4月21日的头版处理中确定了封面化、杂志化包装的方式,在对开的大版面上只用一张图片,给生命最重要的位置,给情感最强烈的冲击。

托起生命的希望。能否给读者心灵造成最大冲击,图片选择决定成败。我们摒弃了血腥的灾害现场,从数以千计的图片中,选出了这张拍摄于震中芦山县宝盛乡的救援照片。图片中,所有战士围着伤者,托、背、拉、抬,救援紧张、有序而紧急,那动作、那表情凸显了“生命至上,救人第一”的理念,传递给读者深深的震动和震撼。

致以生命的敬意。大灾面前,本来多彩的生命变成了灰色。为了向生命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我们在版面色彩上摆脱常规,只用黑、白、灰三色,同时将报头从左上方移至整个版面的最下方,给新闻图片和标题让出黄金视觉位置,体现了《华西都市报》尊重生命、哀悼逝者的人本取向。 灾难来袭,生命和希望被重重举起,《华西都市报》用大爱的版面语言把她轻轻放下,一图胜千言。

猜你喜欢
华西都市报芦山县芦山
探析融媒体语境下《华西都市报》的转型策略及建设路径
芦山县:强化农民工服务保障和根治欠薪宣传工作
雅安芦山震后区域农旅融合与发展策略
纸与端齐飞 报纸副刊转型新路探索——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宽窄巷》副刊创新转型实践
浅谈报纸副刊持续性主题报道的策划与运行
开展感恩教育 引导群众奔康奋进
春回芦山
318国道沿线芦山地震的震害特征与烈度区划探讨
芦山地震公路地质灾害调查及评估
芦山7.0级地震芦山县老城区房屋建筑震害特征与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