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龙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日照250014)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发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这是党深刻认识当今国内外大环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的重大战略部署。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准确把握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要求,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从而扎实有效地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切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2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472881.6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9.9%,远远高于同时期世界平均增长速度。在经济建设日趋繁荣的同时,我国的能源状况却日益堪忧,环境日趋恶化,我们面临着相当程度上的生态危机。党中央带领广大人民积极应对,适时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党中央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重要思想。
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形势,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态建设的重大战略方针。党的十六大报告将建设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纳入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提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党中央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建设的实践基础上提出的,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指明了方向,奠定了理论前提和基础。
胡锦涛同志在2004年召开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在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培育人人节约资源的社会风尚。要在资源开采、加工、运输、消费等环节建立全过程和全面节约的管理制度,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逐步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坚决遏制浪费资源、破坏资源的现象,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在2005年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中央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这一概念。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正式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将其摆在了突出的战略地位,并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目标、任务和要求。将生态文明作为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从而把我们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将生态文明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表明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突出展示了党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信心和决心,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涵。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党中央将生态文明纳入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中,使其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一道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党在对党情国情世情高度认识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十八大报告不仅明确了生态文明的重要地位,还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策略。这充分证明了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党的生态执政理念。至此,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得以最终确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既表明了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大进步,也表明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期待。
生态文明是党坚持与时俱进,根据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之后提出的又一种新的文明形式,在理论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在实践上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和生态哲学理论的新突破。马克思主义主张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有机体,主张要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所作出的科学决策,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新境界。
2.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生态文明建设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生态文明建设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提高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水平。生态文明是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前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生态文明建设是党与时俱进,推进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新的执政理念和思维。
1.生态文明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科学发展观追求的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力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生态文明所追求的发展,不仅是要科学的发展,更要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是在实践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最新补充。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解决社会发展中的资源环境问题,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而这也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2.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生态文明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互依存,从而达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在某些方面的要求上不谋而合,都要求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矛盾,以期促进整个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没有一个和谐、稳定的生态环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难有一个良好的建设基础,就难以达到真正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旦缺少良好的生态环境,就会缺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从而无法得到整个社会物质、精神、政治和社会的和谐。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才有条件更好的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只有解决发展过程中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资源保障。
3.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生态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到二○二○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其中就包括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中取得重大进展,这就要求我们要大力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解决小康社会建设中面临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等突出问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就要求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化解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是生态文明的外在现实表现,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进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离不开科学的理论作指导,而生态文明理论正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所需的理论支撑。
[1]周敬宣.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2]张敏.论生态文明及当代价值[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4.
[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4]李龙强.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3).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J].党建研究,2007(11).
[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