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中 江可申
一、理论描述——历史文化资源
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力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彰显。文化以其深厚的底蕴与潜在的爆发力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城市是区域经济与文化的中心,城市的影响力、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由多重因素决定,其中,文化底蕴与历史传承资源极为重要,决定并提升城市的品质。历史文化资源有两种基本的存在形式:其一是历史文化资源的实物遗存。可分为古都遗址、石刻岩画、名人故里、古墓古建筑、博物馆等文物群,以及山川河流、湖泊、湿地、森林等自然群类。其二为无形存在,即历史文化资源蕴含的文化内涵,主要指以精神形态存在的历史文化资源,这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城市是历史文化资源两种形态的主要载体。
从历史文化资源沉淀于城市的历史发展轨迹看,南京正是这样一座容纳了深厚历史文化的城市,它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六朝文化”资源因其完整的历史延续性及其丰富的史、情、景意蕴,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的历史名城。南京有2500余年的建城史,并且先后有十个朝代在此建都。为江南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开发与发展创造了机遇,使以长江中下游为基础的江南经济中心形成。经济的发达必然会引发文化的繁荣,几千年的历史在南京沉淀成俯拾皆是的历史文化遗存,名人佚事,传说典故,文人墨客的优美诗篇,以及一种积淀丰厚且延传至今的深邃旷远的文化心态,两种形态并存,源远流长,名实并茂。这些要素的合力将南京塑造成为中国南方最富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
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属性,所以是构成城市生产力软要素。一种资源的使用价值越大,越宽泛,越久远,说明这种资源所代表的生产力越大。南京历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其中,六朝以来文化的历史遗存及其文化内涵堪称翘楚,形成了经济学所谓的资源价值。南京的历史文化资源中,六朝以来文化不仅被用做南京城市的象征,而且作为一种稀缺的文化资源,还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之一。六朝以来文化资源不仅是构成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现实要素,而且还蕴涵了巨大的经济潜力。因此,深入研究六朝以来文化资源的发展潜力,必定会进一步促进南京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和城市品质的极大提升。
二、 历史分析——解读六朝文化资源
本文从发挥资源最大价值的角度,探讨“六朝文化资源”的内涵与外延,提出“六朝文化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
1.“六朝文化资源”的广狭之义
狭义的“六朝文化资源”仅指六朝这一历史时段,即东吴、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在以京都建康为中心的地域范围内而形成的,包括物质、精神、心态和制度兴亡等多方面在内的文化资源遗存。例如,从物质形态看,六朝祭坛,南朝陵墓石刻,王谢故居,孙权墓,灵谷寺,王羲之、顾恺之的笔墨绘画遗迹等;从非物质形态看,“两东一南”的朝代更迭的历史记载,特别是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宗教(佛教)、音乐(玉树后庭花)等;甚至还包括民间传说(如莫愁女)、饮食习惯(如一日三餐,围桌坐位就食,沿用至今)等。所有这些,都属于狭义六朝文化资源的范围。
如前所述,文化的有形存在形式是可以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毁灭而不复存在的,但其无形存在形式却具有强大的传承力和持久力。因此,仅仅利用狭义的“六朝文化”概念去宣传南京城市形象,还不能充分挖掘这一历史资源的深层价值。有必要从大历史视角对“六朝文化资源”的广义内涵再行考量。
广义的“六朝以来文化资源”是从史学、文学、哲学等思想层面思考、归纳和演绎在六朝时期所呈现出的历史和文化特征,从而形成一种以反映六朝以来文化精神为核心的文化。
这种核心既不是有形意义上的文化形式,也不是无形意义上的一般形式,而是指最能反映那个时代以来主旋律的精神层面。此精神层面竟为何物?从理论上分析,南京的六朝以来文化重要表现的是一部悠久的兴亡史。六朝的兴亡,特别是与豪华相伴的亡国恨,家国之忧思,不仅是那个时代主旋律的真实写照,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给以后历朝的文人墨客、政治家思想家深深打上永无熄灭的时代烙印,让人们的内心深处始终凝结着剪不断、理还乱的伤感之情。东吴、东晋、南朝奠定了根基,唐、两宋及元明清乃至民国年间,后之诗人笔下的怀古作品,多借南朝事寄概言志。伤感之情,溢于言表,且与世沉浮,经久不衰,从而成为历朝历代忧国忧民者的共同意识。这种起源于六朝、滋生于南京而后来代代传承并在华夏大地蔓延开来的共同意识,理所当然具有广义的内含。它对后世以至于近现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深沉纯美、遗恨无穷的独特的城市文化资源。
2.赋予兴亡内涵的六朝以来文化资源的原始积累
六朝始于东吴,吴主孙权称帝,金陵王气弥漫江东八十一州,展现了堪与曹刘争雄匹敌的吴国霸气。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下令兴师伐吴,吴主献城而降,吴国随即灭亡。对此,刘禹锡说“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表达了六朝之首的吴国亡国命运的象征。
公元317年,琅琊王司马睿建都建康。“衣冠南渡”在找回金陵的王气,“淝水之战”似乎又一次上演气吞万里如虎的霸气。公元420年,宋武帝刘裕代晋称帝,历史宣告 “王气终”的周而复始,给后人留下无限伤感。北宋词人周邦彦如此演绎:“想依稀王谢故里,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六朝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即宋齐梁陈时期,公元589年,隋灭陈,结束了长达369年的魏晋南北朝,但它给后代的文人骚客、忧时伤今者多少感慨和多少咏叹。它化作唐宋作家的无限伤感。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和“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王安石),最为沉痛地渲染了《玉树后庭花》,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六朝文化为兴亡文化的属性。
3.赋予兴亡内涵的六朝文化资源的后来发展
六朝止于陈,但六朝兴亡之悲的基调在南京从来没有停息过。南唐,李氏父子都金陵,荒于政,痴于情,闺愁深而国祚浅。公元975年,宋灭南唐,面对故国,李后主无限伤感,发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无奈之叹。
六朝文化随着历史的推移不断演绎着自己的兴亡史。1279年秋,文天祥不幸被俘,在被送往大都(今北京)的途中经过金陵,抚今思昨,触景生情,留下了寄托亡国之恨的著名诗篇-《过金陵驿》:“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朱元璋得天下,都金陵,立志重建霸业。然而,明朝的历史最终未能摆脱六朝文化的兴亡循环,到了明清之交,又得到分外的渲染。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大明灭亡,次年南明亡。辗转时间虽短,离乱遗恨却长。明末清初文人多出于江南,他们的作品流出的是江南的血脉。“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充溢着“史、情、景”的六朝文化步入近现代的时空,再次使南京演奏着一曲慷慨激昂又无可奈何的兴亡旋律。1912年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结束了长达数千年的封建帝制。但是,民国的历史一直演绎着内忧外患和所谓安内攘外的不幸。民国政府政治腐败,致使南京遭受近半个世纪的战乱与离乱,直至最终抹去做国都的资格。这段沉重的历史足以使那个时期的诗人感同身受,少不了抚今追昔,油然而生悲恨相续的六朝情结。
三、现实意义——倡导古为今用,打造城市品牌
当今世界,发展理论已经告别了单纯注重GDP的物质增长,而把幸福、快乐等人文关怀放在了显著的地位,体现了经济理论与审美学的融合。体验经济、娱乐经济、文化产业、休闲产业、旅游产业、情感消费……越来越多的产业渗入了审美的因素,越来越多的审美活动渗入了经济的因素。日常生活审美化甚至影响到国家政策,。因此有人提出“国民幸福指数” GNH,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共鸣。国外学者认为,经济审美化的逻辑起点是快乐,快乐既是经济学概念,又是美学概念,它是串联起经济活动与审美活动的纽带。
很多人误认为“有钱即快乐”,。这个伪命题的经济学含义是:快乐依附于效用,有效用就有快乐;只要效用最大化,快乐就最大化。可现实是,许多富翁并不快乐。针对工业化时期效用与快乐的本末倒置,卡尼曼提出“回到边沁”的主张。开宗明义地区分了两种不同性质的效用,一种是作为理性经济人假设价值基础的效用,包括基数效用与序数效用 ;一种是边沁原意上的效用,即反映快乐和痛苦的效用。卡尼曼把后者称为体验效用,,并把这种效用作为新经济学的价值基础。这是经济学200多年来最大的一次价值转向。
经济发展理论的古典回归,似乎传递一种信息,城市发展势必要摆脱单纯注重GDP的物质增长挚肘,而应将把幸福、快乐、历史文化等人文关怀置入其中,使之成为题中应有之义。据统计,南京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387处、488个保护点。其中,国蒙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81个点,省级文保单位100处.107个点。可谓是较好地保住了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做成了一批文化项目,使古城南京的历史风貌和文脉得到延续和传承。但是,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价值优势并不仅仅以埋在南京城地下的存量或从从地下挖掘出来的数量为标志,发现遗存或集中展现只是资源的空间移动,而不是资源的转换过程。还不能充分体现挖掘和弘扬南京历史文化资源价值的伟大意义。
南京六朝以来文化资源虽然不断地演绎着“千古兴亡多少事”的无限伤感,但是,这种别具风格的悲恨相续无疑是一幢幢流动着的景观建筑群落,具有深远沉郁的美学价值和潜力巨大的市场价值。作为美学意义上的流动建筑,自然体现欣赏价值,因此招来如织游客;作为经济学意义上的流动建筑,会把伤感转化成为南京城市的品牌,激发城市旅游业的异军突起。故国情结一旦注入鲜活的元素,不仅一改人们对南京“短命王朝、偏安朝廷、悲情城市、伤感之地”的城市印象,而且它更能够增加城市产出能力,形成核心竞争力,因此,它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城市的历史积累不是前进的羁绊,而是给以缅怀的宝贵的思想财富。
四、政策建议——传承历史文脉,提升城市品质
1.传承历史文脉,发挥城市软实力
延续古都文化内涵,秉承南京六朝以来文化遗脉,挖掘其“史、情、景”相融的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相统一的资源价值。做大做强六朝文化,就是要从“史、情、景”的大视野入手,借得历史之悲发怀古之幽情,供给物质遗存令人赏心悦目,从而较好地协调经济与社会、现实与历史与未来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将以六朝以来文化为主题的南京历史文化资本“力图用好,使其产出能够实现最大的价值”。作为六朝以来资源的生产力要素对南京城市的综合素质的贡献,可以通过多方面得以实现。
经济学认为,资源虽然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但资源的价值所在在于它向财富转变的转换过程。财富的形成过程就是资源的配置过程,最终在有用形态上为人类所占有,从而成为有价值的财富。南京六朝以来文化资源具有“史、情、景”融合价值,史事沉重,感情凝重,景物厚重。从转换过程和结果看,其作为“兴亡”本质的南京历史文化具有完整的历史延续性,而由兴亡引发的“悲恨相续”则构成了中国历代文人学者思想深处的群体意识。从实际应用来看,“史、情、景”的综合资源有利于使用价值的打造和市场价值的创造。南京人要重新认识自己城市的历史,推崇使用价值意义上城市历史文化,提升交换价值意义上的城市历史文化,发挥城市软实力优势,做大做强城市历史文化的城市品牌。
2.大力挖掘六朝以来文化中昂扬向上、雄阔积极的内容,振奋城市精神
历史上的南京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悲情和兴亡之感,更不仅是“六代豪华”和“秦淮烟粉”,南京六朝同样有金戈铁马的阳刚之气和兴王图霸的慷慨英豪。如谢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淝水之战杀得前秦数十万大军一败涂地,“草木皆兵”;东晋末年,大将刘裕率师10万两次挥师北伐,一次灭南燕,二次灭后秦,收复洛阳、长安。
再如六朝之后,南宋初年,岳飞在牛首山大败入侵金兵,收复建康,雄师直指汴京;明初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大军北伐中原,占领元大都(北京),逐残元于漠北。而宋杨邦义面对外敌强虏,剖心明志,忠肝义胆;明方孝孺面斥燕王夺嫡,身灭十族,浩气长存。
我们要大力挖掘六朝以来文化中昂扬向上、雄阔积极的内容,有意识地大力增强这方面的历史文化景点展示,用这些积极向上、有着较大正面意义、鼓励人生、激励人心的历史文化来振奋南京的城市精神。
3.用六朝文化兴办旅游业,推动城市经济增长
旅游业发展的原动力就是依托在文化背景下的。南京六朝文化不仅是精神产品,也是物质产品。六朝的山水诗和文论,唐宋的金陵怀古诗篇和南唐词家绝唱,明清的戏曲和长篇小说,书圣王氏父子、画绝顾恺之等文人遗墨,成为中华文学宝库中的瑰丽奇葩;齐梁殿、明城墙、南唐二陵、朝天宫、明故宫、明孝陵、江南贡院、煦园、瞻园、甘熙故居、总统府、中山陵、阅江楼等名胜古迹构成可供游人观赏的历史人文景观。
资料显示,2011年,南京旅游业收入超过千亿元人民币,成为南京市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之一。南京为何能成为国内主要旅游目的地呢?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是重要因素。我们要把历史遗存与诗情画意结合起来,把人文景观与加工提炼结合起来,把各种历史文化因素融入相关建筑、景观、公共或民间设施中,形成具有浓郁历史文化氛围的旅游城市。
4.六朝以来文化与今天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中国文化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信奉“天道循环,善恶承负”,提倡“天人和一”。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南京山、水、城、林相映成趣,景色壮丽秀美,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大都市中,难觅如此佳境。六朝以来文化不仅是兴亡文化,也是表达人与自然相亲相爱相融的文化。大诗人李白一生足迹东南,驻金陵,望吴越,对南京的自然景色更是倾情投入:留下“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等诸多名句。晚唐诗人杜牧《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更是一幅绝美的金陵风景画。
六朝以来文化的自然属性彰显了这一特殊资源纯美的自然价值,因此,作为历史遗存理应备受爱护。应注意对文化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南京市政府参事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