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增设体育旅游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2013-06-08 10:18:52岳贤锋尹智毅
湖北体育科技 2013年6期
关键词:旅游体育课程

岳贤锋,刘 燕,尹智毅

PE Department,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 Henan,453007

体育旅游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可追踪到原始社会,我国最早的神话故事集《山海经》,有3段以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故事,即《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羿射九日》[1]。体育与旅游的交叉和融合,产生具有体育和旅游特点的新型产业——体育旅游业[2]。1966年,Don Anthony为英国体育休闲中心委员会写了一篇题为“体育和旅游”的文章,该论文成为最早描述体育和旅游相互关系的文献,是体育旅游研究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3]。之后,学术界零碎的出现了有关体育旅游的研究。作为一门学科,体育旅游要想发展壮大首先要做的是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作为领头军的各大高校也应该紧跟社会节奏,在高校开设体育旅游课程,并设立相应的学士学位。体育旅游学位可被看作是刺激体育旅游供应的有效战略[4]。但是,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匮乏是影响其发展的重中之重。

1 国内外高校体育旅游课程开展现状

1.1 国外开展现状

体育旅游课程在国外部分高校中均有开设,主要分布在欧美、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它们设立了体育旅游专业学士学位的教育。如:英国的拉夫堡大学让体育专业的学生用一年时间学习两门旅游休闲管理的课程,为学生提供学习体育旅游产业和发展现状问题的机会,最后一年的旅游课程包括大量有价值的体育旅游内容[3]。英国的鲁顿大学、林肯大学,美国的佛罗里达大学、德州大学和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等的体育旅游专业设置在商学院的旅游管理系。英国伯明翰大学娱乐·体育与旅游系、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休闲体育与旅游学院、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娱乐公园与旅游专业等这些学校均设置有体育旅游的相关课程,各个学校有所不同,研究方向也各有侧重,主要开设课程有体育旅游、体育旅游概论、旅游与体育研究方法、旅游和体育环境管理、旅游与体育策略管理等。这些课程的开设推动了体育旅游的发展,加速了体育与旅游的融合,也为我国的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先进的发展模式,极大地带动我国与世界接轨。

1.2 国内开展现状

据笔者统计,目前我国高校开设体育旅游相关课程的院校有20所,有综合性院校、体育院校和旅游院校,包括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其中3所院校招收体育旅游方向的研究生,标志着体育旅游师资培养进入高层次、专业化的阶段;7所专科院校中开设有体育的相关课程,主要是高尔夫方向。这些课程的开设都有利于体育与旅游的融合,加速了体育旅游课程的开设。如表1、表2所示。

就目前体育旅游在我国的开设情况看,体育旅游已有一定基础,对我国高校开设体育旅游课程提供了参考,各高校可根据自身情况开设体育旅游的相关课程。如河南师范大学根据其它院校的开设情况及体育学科发展的内在需求,以及满足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在2012年也申请增设休闲体育专业,2013年开始正式招生,并开设体育旅游课程。

表1 我国高校体育旅游课程设置情况(研究生)

表2 我国高校体育旅游课程设置情况(本科和专科)

2 我国高校开展体育旅游课程的可行性

2.1 政策支撑为体育旅游课程的增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2009年12月10日,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的《促进体育旅游发展的倡议书》提出:“体育部门和旅游部门要认真学习、加强合作、增加供给、提升服务、加强互动,从战略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认识,促进体育旅游健康快速发展。”2011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中把旅游业和体育产业定为“十二五”时期大力发展的生活性服务业。2011年4月29日,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第三章主要内容第六条指出:“促进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互动发展。发挥体育产业的综合效应和拉动作用,以体育旅游、体育会展为重点,推动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复合经营。”鼓励多方投入、多渠道培养既懂经济又懂体育的复合型体育产业管理人才,促进体育旅游业态的发展。2012年12月14日,国务院发布《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旅游业发展四大重点,实施人才兴旅工程,推进实施国民旅游休闲纲要,提升旅游业发展的科技化、信息化水平。国家旅游局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把加快推进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作为建设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根本基础。两大产业的国家层面政策性文件和“十二五”规划都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体育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发挥政府部门工作合力,优化体育旅游发展环境,这为体育旅游业在“十二五”时期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政策保障。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重视培养领军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队伍建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七章高等教育第二十二条提出,要“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全国体育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重点培养管理、经营、中介、科研等高层次体育产业人才。这些发展策略势必在体育旅游的发展中起到极大推动作用,是高校体育旅游课程设置的理论指导,是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2.2 社会发展为体育旅游课程的增设提供了动力源泉

2.2.1 旅游观念转变,体育旅游突出

传统的观光旅游已不能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希望寻求精彩刺激的休闲方式。体育旅游的多元性、健身性、娱乐性正好符合人们的休闲需求,可满足不同年龄群体、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对旅游的渴望。在体育旅游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提高消费水平、服务质量实现提高消费层次。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的高低与体育旅游人口的多少成正比。因此,开设相关专业以满足培养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已成为高等院校的必然选择。

2.2.2 市场冲击力大,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体育旅游是个开放性行业,必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朝阳产业。体育旅游业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是综合性很强的服务性行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特点,不仅自身可产出可观的经济效益,对其他产业有着很强带动作用。它的开展可以推动交通运输、服务、制造、建筑、保险等行业的发展,进而扩大体育旅游的整体规模。国外研究表明,每1美元的直接旅游收入可带动2.5美元间接收入。我国旅游每增加1元,可带动相关产业增加10.7元。国外多数发达国家旅游业均已占该国国民生产总值10%以上。目前,全世界体育旅游产业市场的年产值已达到6 000亿美元,并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5]。体育旅游巨大的市场冲击力,必将引起社会各界高度的关注,也必将为相关产业增加就业机会。英国莱斯银行称,从2005年申奥成功到2017年的12年间,伦敦奥运会将给英国带来165亿英镑的巨额经济收益,相当于创造6.22万多个就业机会[6]。按世界旅游组织“旅游业每直接增加一个就业,就能为社会提供5个就业机会”推算,间接就业人员就有560万人,这无疑为我国劳动就业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市场[7]。高校应该根据社会的发展及市场的需求,开设体育旅游课程拓宽了就业渠道,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2.2.3 休闲时代来临,休闲学科初步形成

随着“十二五”时期我国《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的实施,我国进入休闲社会的步伐大大加快,体育旅游的发展将进入黄金时期。我国的工薪阶层依法享有每年114天的休息日,闲暇时间占全年三分之一,人们将更多选择体育、旅游活动充实闲暇时间,满足精神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休闲体育在我国是一门全新的学科,教育部(教高函[2007]4号文件)公布的2007年本科招生目录中,“休闲体育”本科专业(040207S)作为目录外专业列出,标志着休闲体育作为一门学科出现[8]。体育旅游作为休闲体育或旅游管理的一个下属学科,其发展必须先有知识的融合,才能形成体育旅游业。目前,教育科学的发展出现了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融合和多层次、多样化的研究格局,许多新学科不断产生。随着旅游研究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旅游业关联度大、综合性强的特点决定了旅游学开始由单一学科向综合性学科跨越。旅游学科也渗透到了各研究领域,如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市场营销学、旅游地理学等,一个具有多学科支撑的综合性旅游学科已日渐形成。体育可从不同方面渗透到其它学科,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体育交叉学科群,如体育经济学、体育管理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统计学、体育保健学等,扩大体育研究范围,拓宽体育发展空间。这一规律促进了体育学科和旅游学科之间的融合发展,产生体育旅游是当代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2012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于12月21日至24日在海南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展会主题:体育旅游、健康绿色。这要求我国高校在不断前进的过程中建立一套科学的体育旅游学科体系,培养出理论性强、训练有素的专业人才。

2.3 高校实力为体育旅游课程的增设提供了保障

2.3.1 人力保障

教育部对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几年我国高等院校数以2.5%左右的速度增长,高校专任教师人数以4.5%左右的速度增加,拥有高级职称和硕士、博士学位的研究者多集中在高校,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对个人而言,经过大学教育后的个人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创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得到加强。学生作为学校的主体,追求个性、崇尚自由,对目前流行的新兴体育旅游项目非常喜欢。且高校师生体育健身意识强,宣传力度大、效果好,为体育旅游课程的开设提供了人力保障。

2.3.2 物力保障

一直以来,高校把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作为根本目标,办学规模逐渐增大、办学层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类型齐全、科研实力强劲、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等方面综合实力突出。高校地方规划的比较合理,交通方便、环境优美;治安井井有条,在校园各个偏远的角落都建设了保安亭,24小时有人值班;建有可以容纳各级各类图书、报纸、杂志的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的图书馆是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的重要基地;教学楼的建有现代化的多功能厅;运动场馆设施方面塑胶跑道、室内体育馆等应有尽有。

2.3.3 财力保障

温家宝总理说,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编制预算。高校作为国家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可承担“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等,这些都配有数目不等的科研经费。高校科研水平和质量大幅度提升,产出大量优秀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各有关部门必须切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采取有力措施,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

综上所述,任何一门新兴课程的开设,都需要建立一定的内部基础和外部条件,只有具备这些硬软件条件,高校开设课程才具有可能性。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体育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中规定:“课程设置力求寻找旅游理论与体育管理的商业准则之间的平衡”[9]。我国高校要遵循“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加强交流合作、强化宣传力度,共同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体育旅游专业人才。

3 小结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旅游接待国和第四位客源输出国,到2030年,中国必将成为世界旅游的强国。2014年中国南京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给体育旅游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及大型体育赛事的不断举行,体育旅游正不断发展壮大,因此对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我国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匮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旅游大国,应重视国内外研究成果的交流以及体育旅游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结合,加强体育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在高校开设体育旅游课程,吸取国外的先进教学经验,为我国培养出一批具有体育和旅游复合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体育旅游高级专门人才。

[1] 李香华,钟兴永.体育旅游与健身[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 韩 丁.我国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计[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15(3):9-11.

[3] Mike Weed Chris Bull.体育旅游[M].戴光全,等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4] Gibson,H.J.Sport tourism:a critical analysis of research[J].Sport Management Review,1998(1).

[5] 马向文,郭 戈,苏振男.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府扶持政策探讨[J].体育与科学,2011,32(2):69-73.

[6] 王亚宏.伦敦奥运的经济效应[N].中国证券报,2012-8-11(8).

[7] 曲天敏.试析体育旅游与旅游体育[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10):28-31.

[8] 金银日,李学武,卫志强.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3):88-91.

[9] 万新芳.国外体育旅游管理学士学位课程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7):94-96.

猜你喜欢
旅游体育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11-25 00:50:04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旅游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旅游的最后一天
MOOC起步,从微课程开始
物理与工程(2014年2期)2014-02-27 11:22:21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海外英语(2013年8期)2013-11-22 09: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