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动漫影响青少年篮球价值取向的接受理论分析

2013-06-07 05:56郑和明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博主社会化动漫

郑和明, 叶 鸣

(1.上海市学生体育协会联合秘书处,上海200051;2.上海海洋大学体育部,上海201306)

·体育教育训练学·

体育动漫影响青少年篮球价值取向的接受理论分析

郑和明1, 叶 鸣2

(1.上海市学生体育协会联合秘书处,上海200051;2.上海海洋大学体育部,上海201306)

以《灌篮高手》网络博客为案例,运用文学接受理论剖析体育动漫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其原因。认为:社会化是青少年接受体育动漫的起点;角色认同贯穿于青少年接受体育动漫的全过程。建议:在向青少年宣传健康理念和倡导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应从需求出发,结合其个性特点,运用反思性教育方式,选择最佳的介入环节,制订“以人为本”的措施,创造良好的体育运动环境。

体育动漫;青少年;篮球价值取向;《灌篮高手》;接受理论

Author’s address1.Shanghai Co-secretariat of Students’Sport Association,Shanghai200051,China;2.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Shanghai201306

在日本这样一个棒球大国,“一亿册俱乐部”里唯一的一部体育漫画就是《灌篮高手》。《灌篮高手》动画版在中国热播阶段的平均收视率为15.3%,比NBA收视率高2倍之多[1]。上海电视台曾经以5 000元/min的价格购买《灌篮高手》,这在国内已是“天价”,比平均出价最高的中央电视台还高5倍[2]。基于此,本文运用文学接受理论剖析体育动漫——《灌篮高手》对青少年产生影响的原因,对正确定位体育动漫,开展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拓展增进青少年身体健康的路径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阅读有关体育传播学、文学接受理论等书籍,并查阅论述体育动漫与青少年体育运动行为之间关系的著作、文献,收集《灌篮高手》豆瓣网网络博客及影评文献,并对其进行分析。

内容分析法:运用内容分析法进行非接触式研究,不以人为对象而以事为对象,进而体现人的行为信息。本文首先运用传播学内容分析法,通过样本选择、分析单位设置、编码分析、编码结果统计等环节解读“豆瓣网”的《灌篮高手》博客及影评中有关篮球的有价值信息。测验博客及影评中表达的《灌篮高手》与“我”的事实关系和发展趋势,最终呈现《灌篮高手》影响青少年篮球价值取向的表现,进而为揭示文献含有的隐性情报内容打下基础。

2 理论依据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2.1 接受理论 接受理论又称接受美学理论或接受认识论,是由德国康茨坦大学文艺学教授尧斯于1967年提出的。尧斯认为作品的价值由读者而定,创作时应考虑读者,不同时代的不同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不一样,读者接受的反馈使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学史,文学的社会功能应予以突出[3]17。接受美学理论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这意味着文献(可能是一本书、一部电影或其他作品)的内容不是为受众被动接受的,而是读者、观众基于他们各自文化背景和生活经验之上主动解读的。简言之,文本意义并不在于文字本身,而是在文字和读者两者互动的过程中被解读出来的。本文运用接受理论分析青少年受众主动接受《灌篮高手》传播内容的原因。

2.2 概念界定

2.2.1 体育动漫 动漫即以动画和漫画为表现形式,以计算机技术或手绘为手段,通过制作虚拟的图像,运用通感、夸张、幽默和诙谐等艺术手法,满足大众情绪和欲望的一种文化艺术。

关于动漫种类的细分并未有成文的固定标准,但“漫迷”较认可的细分标准有:按受众对象划分,按篇幅划分,按题材划分,按地区划分,按风格划分等。从上述细分标准中不难看出,动漫类别的细分是多路径和相互交叉的,一部动漫可以用多个路径进行分类,但只有一个路径是最能体现该部动漫主旨的。本文所提及的《灌篮高手》属于依据题材划分的体育动漫,即以体育项目(运动、竞技)等为题材和内容主线的动漫称之为体育动漫。

2.2.2 篮球价值取向 体育价值取向是人生活中众多价值取向的一个方面,而篮球又是体育活动中的一个子项;因此,我们可以引申出篮球价值取向的概念,即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下,价值主体在进行价值活动时指向以篮球为中心的价值目标的活动过程,是人们在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中围绕着如何实现以篮球为元素的价值目标而形成的一系列观念性的活动。它是一个变化的动态过程,反映出主体价值观念变化的总体趋势和发展方向。笔者运用德尔菲法邀请3位专家就以“篮球和我”的关系为中心,根据篮球价值取向的核心定义,结合各位博主的表现,遵循《灌篮高手》影响博主篮球相关价值元素的深浅关系,整理出《灌篮高手》影响博主篮球价值取向的指标(表1)。

表1 《灌篮高手》影响博主篮球价值取向的指标(编码)及说明Table 1 Factor and Explanation of Teenage Basketball Value Orientation by Watching“Slam Dunk”

3 《灌篮高手》影响青少年篮球价值取向的事实及编码分析

在取得篮球价值取向的指标后,以“篮球”或“Basketball”为关键词在“豆瓣网”《灌篮高手》网络博客(自第一句短评之日2007年4月21日起至2010年9月1日止)5 279条短评中进行搜索,其中有377条短评提到了篮球,共有409个完全匹配项,之后运用内容分析法对377条短评、409个完全匹配项进行编码分析。首先选取3位编码员就“编码说明”进行培训,然后要求3位编码员独自运用编码说明对409个完全匹配项逐一进行编码分析,得到3份编码分析表。将3份编码分析表按下列原则进行信度比对:1)对3位编码员编码完全一致项直接计入编码总表;2)2位编码员相同、1位编码员不同的项,以2位编码员编码结果为准;3)3位编码员无相同编码项,要求3位编码员对该项重新编码或商讨编码,取得一致后为该项最终编码,进而形成编码分析总表。

由于本文就《灌篮高手》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故不表示《灌篮高手》对青少年产生影响关系的博客属无效对象,不予采纳。根据编码分析总表的数据,绘制成豆瓣网《灌篮高手》短评中博主受《灌篮高手》影响产生的不同篮球价值取向比例图。结果显示,博主在收看《灌篮高手》后对于篮球的态度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且影响比例高达94%,仅有6%的受众表示收看前后对于篮球的态度未改变(31%的博主选择爱上篮球运动,5%的博主选择喜欢篮球队员,33%的博主选择篮球启蒙,19%的博主选择开始打篮球,3%的博主选择想打篮球,2%的博主选择买了篮球,1%的博主选择观看篮球比赛,6%的博主选择不喜欢篮球比赛)。

4 体育动漫影响青少年篮球价值取向的接受理论分析

4.1 社会化:青少年产生接受的起点 《灌篮高手》是日本“一亿册俱乐部”里的唯一一部体育漫画。《灌篮高手》动漫的主人公是一群高中生,这就为该部动漫的受众主体奠定了基调。接受理论认为,接受不是一种盲目性的行为,接受主体在选择作品时,往往存在着寻求艺术文本所反映的生活内容与自己的生活阅历、生活体验相一致的心理定势,因为这样的作品容易产生心理认同或角色认同。接受主体只有对作品或其中的人物产生了心理角色认同,才会对艺术文本进行不自觉的再创造,而这正是艺术接受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和深入的一个关键性因素。由此可见,与《灌篮高手》动漫主人公所对应的动漫接受主体应是青少年学生。

青少年受众这个年龄跨度涵盖了一个人的少儿阶段、中学阶段、大学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自身突出的特点。

少儿阶段是人生最单纯,最喜欢幻想和类比,好奇心、求知欲、好胜心最强的阶段,同时也是认知和理解能力较弱的阶段。此阶段的受众在接受过程中有较强的类比心理、幻想心理和认同心理,喜欢个性鲜明、好坏分明、情节简单、幽默搞笑,甚至有点夸张、主题明确单一的作品。《灌篮高手》中的第一主人公樱木花道,一头红发,常常自诩为天才,俨然标榜着动漫的焦点。他的直线条思维、搞笑的动作语言给广大受众一个鲜活的印象,抓住了青少年受众的接受心理,使受众愿意开始把目光停留在《灌篮高手》动漫上,产生了低层次的向往与思考。这就是艺术直觉,即作品接受过程开始后的第一感觉、第一想法、第一体验[3]95。当然艺术直觉并不是一个人少儿阶段的专利,但它是一个人出现接受活动的初级行为。

中学阶段受众延续了少儿阶段的好奇心、好胜心和求知欲,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不喜欢说教性强的作品,喜欢贴近自己年龄特点和生活的作品,喜欢有紧张和刺激情节的作品。格式塔文艺心理学家阿恩海姆在“异质同构”学说中指出,人们对某种事物之所以喜欢和感兴趣,是因为这一事物在力的结构图式上与人的心理上的力和生理上的力有异质同构性[4]80。

在《灌篮高手》中讲述了一个从未打过篮球但有着超强运动天赋的高中生樱木花道,为了讨好自己喜欢的女孩子赤木晴子,答应她加入湘北篮球部。在那里:有对篮球运动充满无比热情、成绩也名列前茅的赤木刚宪;有桀骜不驯、只爱睡觉但篮球技艺惊人的流川枫;还有重返球队的“问题球员”宫城良田和三井寿。就是这一群似乎来源于“现实生活”“良莠不齐”的青少年组成了湘北史上最强的篮球队伍,共同为了全国冠军的梦想而努力拼搏。作者井上雄彦用华丽的画面和写实的笔调,用个性鲜明的人物,一场接一场扣人心弦的比赛,强烈的情节冲突和不断穿插其中的幽默语言,附着在充满激情的篮球运动中,勾勒了这部前所未有的作品,感染了所有的受众,让青少年积极地欣赏、接受这部动漫的内容。这就使得青少年发现了这种“异质同构”,使青少年的向往和思考升级。随着《灌篮高手》播放进程的有序推进、故事情节的不断累积、接受程度的逐渐加深,青少年开始模仿和相信动漫中的各种情节、语言和行为,当然他们也把这一切也附着在篮球上或围绕着与篮球有关的活动表现出来。

大学阶段受众知识层次较高,自主意识和表现欲较强,思想内容复杂,个性和社会规矩不时地进行碰撞。青少年内心开始喜欢探索作品深层次的含义,因此产生了较强的参与意识和解读欲望。面对《灌篮高手》带来的一系列幽默搞笑、青春励志、成功梦想,他们不满足于只是分享剧中人物的这一切,而是将其潜移默化地注入自己的生活道路上:面对挫折时用“安西教练,我要打篮球等语句”给自己打气;舒缓压力时再次拿起篮球去运动;忘记梦想时再多看一遍激起自己心底的热情。这种接受相对稳定,但情绪性和倾向性较强。

从青少年3个阶段的行为表现不难发现其中贯穿着一条主线,无论是少儿阶段选择收看《灌篮高手》,还是中学阶段模仿、接受《灌篮高手》,或是大学阶段反复加深《灌篮高手》,这其中都是“社会化”过程中的学习接受。美国社会学教授戴维·波普诺认为:“社会化是一个人获得个性和学习社会或者群体的各种习惯的过程。”[5]社会学习理论的中心思想是个体通过观察模仿方式向他人学习。换言之,个体观察他人的行为后,学做类似的事情。观察者的行为不会与原型的行为完全一样,那只是简单的效仿甚至盲目的模仿。相反,在这种社会化的模仿过程中,观察者会从被观察者的行为模式中提炼精要部分,从而做出类似的行为。这种模仿允许学习者在一定程度上修改被观察者的行为,就像创新过程中的再创造一样[6]。

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经过社会化过程,而青少年的社会化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关键阶段。每个人的社会化都是通过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实现的,然而在正常社会中社会教化是被动的。如果能将社会教化能动地转化为社会学习,那么个人的社会化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根本上说,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个体可以通过亲自观察他人的行为,也可以通过大众媒介,尤其是可视性媒介,如电影、电视等学会一种新的行为方式。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社会化活动、社会化学习是随时可以发生的行为。正确把握青少年在社会化活动、社会化学习中的接受需求,成为塑造青少年的关键。

4.2 角色认同:青少年持续接受的过程 文学接受是指接受主体在接受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传统的对文学的接受方式理解和评价影视作品。对影视艺术的文学接受包括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风格特征、场面细节、人物对话等的接受和评析[4]106。观众衡量作品好坏、真实与否的标准,实际上是一个文化的标准[7]。《灌篮高手》在青少年面前不单单是一部体育动漫,更是一部文学作品和影视文艺作品。青少年受众在阅读、观看《灌篮高手》漫画、动画的同时,也是在完成对一部篮球题材的文学作品、影视文艺作品的解读与接受。带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活经验的青少年受众在解读作品的同时,也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观点和意见,这就是反馈。

受众的反馈信息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浅层次的主要有收视率、票房、评论的言论和文章等,深层次的主要有持续性评论的言论和文章、认知甚至还伴随某种行为。这些深层次反馈应该是接受的体现,它们通常都表现为诸如长期、稳定以及条件性效果等特点。反馈能表达出青少年受众在不同接受时期的状态。从《灌篮高手》的评论与博客反馈中发现,青少年受众对《灌篮高手》动漫从产生好感逐步变成喜爱,最后达到迷恋等状态,展现出接受的结果。在这个正向接受过程中认同不断加强。认同是接受过程的一种表现形式,弗洛伊德把认同看作是一个心理过程,是个人模仿、内化另一个人或团体的价值、规范与面貌并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的过程,认同是个体与他人有情感联系的原初形式[8]。

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和他的助手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们自己的行为都是通过观察进而模仿他人的行为获得的,该理论与媒介的关系就是媒介中的角色成为人们观察、学习、模仿的榜样。青少年欣赏《灌篮高手》作品的过程就是寻找、解读角色认同的过程,在角色认同逐步形成而取得了一定效果时就是篮球价值取向产生之时。

前文叙述了青少年的接受以其社会化活动为起点,青少年在接受社会化的过程中总是乐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完成,恰恰这样社会化的效果也是最好的。角色认同为青少年社会化的有效进行提供了最佳的途径,同时也是接受的一种表现形式。角色认同指的是一个人寻求有意义的自我认知,就是在寻求了解他或她是谁,他或她到底是什么,他或她究竟要怎样,以及他或她将要往何处去等等。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一个关键点,青少年要面对角色认同的问题。正在此时,青少年开始寻找及接受个人对自身生活方向的责任。角色认同是动态的、自然发生的集体行为。通过角色认同,青少年可以“润物细无声”地主动接受社会教化的“社会目标、价值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等”,并逐渐内化为个人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习惯。青少年受众之所以接受《灌篮高手》,并产生了篮球价值取向等影响,就是因为《灌篮高手》在角色认同之下将篮球运动注入青少年的思维和行为之中。

模仿理论认为,儿童通过媒体观察媒介内容,与其中某些角色或行为产生认同,并意识到在某些情景下模仿会有有益结果,那么当这种情境出现时,儿童会产生模仿行为[9]。这种模仿行为可以通过媒体不断强化,形成长期行为。“我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是因为乔丹而爱上篮球的人多,还是因为《灌篮高手》爱上篮球的人更多。前者带来的是纯粹的美感和技巧,而后者带来的不单是篮球,还有青少年的梦想和坚持[10]”。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到,篮球所附着的青少年的梦想和坚持成为青少年角色认同的灵魂。青少年在收看《灌篮高手》的过程中常常把自己放置于动画场景之中,或者把动画的人物本体“通感”到现实的篮球场上,这一切正好印证了模仿理论的精髓。

《灌篮高手》单行本的发行业绩、收视率以及众多的荣誉说明了这部动漫被广大青少年所接受,更体现了《灌篮高手》这部动漫中的人物、情节、思想、语言、行为等通过角色认同被青少年所接受。角色认同是青少年获得有效接受的最佳途径。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在接受活动过程中接受主体的重要性不仅表现为参与,而且表现为主动参与。在接受过程中,从简单接受到批判性的理解,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接受,从已被承认的审美标准到超越这种审美标准的新标准等不断发生。如此将出现创造性接受,而这种接受有2种含义,其一是在接受过程中,接受主体积极地领会或部分地领会作品固有的意义,与作品产生共鸣,使作品的价值得以实现。其二使接受主体的积极性介入和创造性解读,还会给作品创生出许多创作者不曾赋予作品的意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扩展和深化作品的内涵[4]7-8。青少年通过社会化与角色认同这2个路径在积极接受《灌篮高手》的同时,不断地用自己切身的行为进行重新演绎。即用自己切身的体验感受这部作品,这其中包括体验篮球运动的快乐、把剧情在现实生活中移情等。青少年逐渐通过模仿、体验,把作品中篮球的快乐注入自己现实的生活,同时又通过这种体验慢慢地积淀出创造性接受,产生新的“篮球快乐”。如此,青少年对于篮球的价值取向就逐渐产生了,成为今后生活的一个积极元素。

5 结论

通过对文学接受理论的分析,阐明了青少年群体所具有的个性特点和“文学作品”之间聚变效应发生的结合点。在今后对青少年进行健康理念宣传和体育运动的倡导过程中,要从青少年受众的需求出发,正确把握接受者群体的个性特点,恰当地运用反思性教育方式,选择最佳的介入环节,制定“以人为本”的措施和方略,创造良好的体育运动环境,进而达到接受效果。至此,才能调动各方积极因素,塑造出一批具有良好媒介素养与稳定体育生活方式的现代青少年。

[1] 高碎.《灌篮高手》:14年卖出一亿册[N].南方都市报,2008-01-05(7)

[2] 中国动画学会.中国动画将走向何方[EB/OL].[2012-12 -10].http:∥www2.flash8.net/news/557_1.htm:20040928

[3] 马以鑫.接受美学新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

[4] 秦俊香.影视接受心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5] 波普诺.社会学[M].刘云德,王戈,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78:226

[6] Everett M R.创新的扩散[M].辛欣,郑颍,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316

[7] 章柏青,张卫.电影观众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35

[8] 梁丽萍.中国人的宗教心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2

[9] 吕树庭,刘德佩.体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120

[10] 曦曦.《灌篮高手》跨界附身,肉身不灭精神永存[J].网友世界,2009(16):15

Reception Theory Analysis for Teenagers’Basketball Value Orientation Influenced by Sport Animation

∥ZHENG Heming1,YE Ming2

The paper takes Slam Dunk network blog as a case study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sport animation on teenagers and the reasons are also explored with the theory of reception.It states that socialization i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teenagers to accept sport animation while role identity covers the whole process.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healthy conception and physical exercise promotion should begin with the demands of teenagers,combined with their personalities.It should choose the best reflective education pattern and intervene link.Human-centered measures should also be taken to create better environment for physical exercises.

sport animation;teenager;basket value orientation;Slam Dunk;reception theory

G80- 05

A

1000 -5498(2013)03 -0084 -04

2012 -12 -17;

2013 -02 -05

郑和明(1984-),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上海市学生体育协会联合秘书处工作人员;Tel:13764645672,E- mail:zhenghe_ming@msn.cn

猜你喜欢
博主社会化动漫
跟着零食博主买拼多多小吃
如果孩子想当美妆博主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时尚博主谢慕梓:分享身边的美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动漫二次元
锋绘动漫
开口笑
锋绘动漫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