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意境 品味语言

2013-06-06 03:30朱芹芬
现代教育信息 2013年3期
关键词:古诗词语诗人

朱芹芬

小学语文课是小学各门课程中占时最多、内容最丰富的一门课程。小学语文新课标中也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培养爱美的情趣。"

古诗积淀着智慧的结晶,映射着理性的光辉,浓缩着丰富的情感,蕴含着优美的意境、意象。但由于其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遥远,学生难以体验其精要。为了辅助学生学习古诗,拉近学生与古人的距离,使学生易于入境入情,感受到古诗的音乐美、形象美、意境美,苏教版教材创编了"文包诗"这一特殊的课文结构形式,像《咏华山》、《母亲的恩情》、《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黄鹤楼送别》等。把此类文章编入教材,旨在引导学生了解那些千古名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鉴赏如诗如画的美文佳句,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培养爱美的情趣。

1. 从诗入手,理清文路,体会结构美

文章的结构不但符合所写客观事物的规律和作者的思维活动规律,而且符合美的规律,给人以美感。"文包诗"文章在结构上一般都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内容上的线索,即诗人的所作所为所说;另一条则是情感线,即诗人的所思所感所悟,而引导学生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则显得更为重要。

如在学习《但愿人长久》以课时,我设计导语导入新课,然后出示思考题:诗歌是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创作而成的?文中诗人的情感先后有什么变化?("心绪不宁"——"埋怨"——"宽慰")学生围绕思考题自学课文,较好地把握住了诗人的情感先后变化,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从中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2.挖掘教材,启发诱导,体验思想美

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体会《母亲的恩情》中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从小懂得尊重、孝敬父母;领会《但愿人长久》中的兄弟手足之情、《黄鹤楼送别》中永世不绝的挚友之情以及《每逢佳节倍思亲》中诗人的思乡思家之情。通过渗透思想教育,使学生美丽明理、动情,从而触及学生的心灵,诱使情感升华,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3.精彩片段,含英咀华,欣赏语言美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方法不仅使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紧要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征。"为此,我注意抓住这类文章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引导学生去理解、赏析、朗读、背诵,凭借语言文字,锤炼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培养语感。

3.1 推敲关键词语的精当

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词语不但能准确地表达意义,还能传递审美信息。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抓住重点段落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品评词语的妙用。如《黄鹤楼送别》一文第四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我抓了三组词语的比较,如"依依惜别"和"杨柳依依"中对"依依"的推敲;"伫立"和"站立"的比较;"凝视"与"看"的区别。通过引导学生对"依依惜别":"伫立"和"凝视"三词的辨析和推敲,深刻领会到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深厚不忍分别的深厚友情。

3.2 体会不同句式的作用

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因而表达的效果也就不一样了。在教学中,启发学生体会不同句式的作用,领略其中的美,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句子,并能正确地运用有关句式。如《但愿人长久》中"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一句,运用反问的语气表达了苏轼那种强烈的思乡知情。

3.3 品味修辞手法的妙用

文章的作者常借助于修辞手法来调整文辞,以便更准确更形象地表达思想感情。如《母亲的恩情》一文中"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一句运用了发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春天般的爱。通过指导学生体会文中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鲜明性、生动性、形象性和美的感染力。

3.4 反复诵读,积累语言

美文还要美读,主要形式有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老师范读、师生评读、古乐伴读等。只有引导学生读好,让文章的精彩片段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并能内化"吸收",这样的教学才有效果。

总之,"文包诗"这类课文中的古诗教学,既不同于单纯的古诗教学,又不同于普通的课文教学,它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前认真钻研教材,很好地把握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的重点、难点,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文包诗"课文的特点,以诗为核心组织教学,做到诗和文不割裂,从文理解诗,上出应有的特色,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古诗词语诗人
古诗教我珍惜时间
找词语
劳劳亭
“诗人”老爸
考考你:混水摸鱼、一哄而散,这些词语你能否读对?
愤怒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词语积累
No.3 最佳小诗人
唐.欧阳询《九成宫》集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