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
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危重疾病, 由于内源性呼气末正压的存在, 多数患者出现呼吸困难, 严重者需要辅助呼吸机参与, 改善呼吸状态效果不理想, 且后期常需机械通气[1]。传统有创机械通气效果确切, 但患者耐受性弱, 且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作者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效果确切,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南煤业化工集团鹤煤总医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期间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 经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和影像学检查确诊,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COPD诊治指南中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2], 排除意识障碍、呼吸停止、出血、气胸、无力排痰以及不配合治疗等患者。通气功能改善后携带家庭型双水平呼吸机回家治疗的4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32例, 女16例;年龄68~88岁,平均(72.5±2.3)岁。通气功能改善后由于多原因停用无创正压通气, 采用吸氧治疗的47例患者作为参考组, 其中男31例, 女16例;年龄65~89岁, 平均(72.7±2.3)岁。所有患者预计生存期高于3个月,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出院前相关指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在出院前均给予澳大利亚SV ST-A型无创呼吸机治疗, 待患者适应初始设定流量后逐渐增加吸气压(IPAP)至20 cmH2O左右, 呼气压(EPAP)增加至6 cmH2O左右, 日通气时间大于18 h, 氧流量控制在5~10 L/min, 同时给予抗感染、化痰止喘、气雾剂扩张支气管以及营养支持等综合措施。通气功能改善后出院, 观察组携带家庭型双水平呼吸机回家间断治疗, 无创正压通气6~10 h/d, IPAP控制在13~16 cmH2O, EPAP控制在2~4 cmH2O;参考组停用无创正压通气, 给予吸氧治疗, 6~10 h/d。所有患者出院3月末, 观察动脉血气分析及肺功能指标情况。
1.3 观察指标 采用丹麦ABL77血气分析仪记录动脉血气分析指标, 包括pH、PaCO2和PaO2;采用德国Jaeger肺功能仪检测肺功能指标, 包括FVC和FEV1;采用美国GE彩色超声仪测量肺动脉压力。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l9.0软件分析, 用(±s)表示计量数据,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在改善PaCO2、FEV1以及肺动脉压方面明显优于参考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出院3月末动脉血气分析和肺功能指标情况,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出院3月末动脉血气分析和肺功能指标情况(±s)
表1 两组患者出院3月末动脉血气分析和肺功能指标情况(±s)
注:组间比较, a, P<0.01。
组别 n pH PaCO2(p/mmHg) FVC(v/L) FEV1(%) 肺动脉压(p/mmHg)参考组 47 7.33±0.51 47.54±5.58 0.68±0.26 69.85±5.66 22.18±3.27观察组 48 7.38±0.52 32.39±5.30a 0.72±0.27 88.73±5.78a 18.08±3.07a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3]传统的人工气道机械通气容易引起气压伤、气道黏膜损伤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 且插管时间相对较长, 不仅增加了医疗费用和患者的心理负担, 而且不利于患者通气质量的改善和长期治疗。随着医疗和护理技术的不断改进, 无创通气已经成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主要辅助通气手段,可克服患者内源性呼气末正压以减少气体陷闭, 通过改善通气和氧合指标减少呼吸肌疲劳, 从而降低呼吸功耗和预防呼吸功能恶化, 在保护重要内脏器官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慢性阻塞性肺动脉高压的形成与肺血管阻力增加, 肺部血管在缺氧和高碳酸血症等机制作用下收缩、痉挛;肺血管重塑、毛细血管网破坏及血管壁增厚等解剖因素导致肺血管阻力增加;血容量或血液粘稠度增加等[4]。因此, 有效改善通气功能在解除患者肺血管痉挛方面尤为重要。作者采用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 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PaCO2、FEV1以及肺动脉压等相关指标, 从而利于扩张肺动脉, 使白三烯、血管紧张素Ⅱ以及血小板活化因子等缩血管物质和炎性介质下降, 从而降低肺动脉压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在阻碍疾病进一步恶化和改善预后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俞森洋.现代机械通气的理论和实践.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4:593.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7, 30(1):8-17.
[3]田素霞.长期无创正压通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疗效及护理.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 28(1):21-23.
[4]隋玉娟, 亓小颖.综合护理干预在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7):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