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金龙, 邱丕相
(1.邯郸学院太极文化学院,河北邯郸056005;2.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200438)
太极拳技术原型的提炼与推手技术体系的构建
田金龙1, 邱丕相2
(1.邯郸学院太极文化学院,河北邯郸056005;2.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200438)
通过对杨式、武式、吴式、陈式太极拳技术原型的归纳与分析,提炼出掷、挂、偏、拧4种推手技法,探讨其技术原理与方法。研究虚无的衔接技术,将4种推手技法提升为一式四法的太极推手技术体系。
太极拳;技术原型;提炼;推手;技术体系;构建
Author’s address1.Schoolof TaichiCulture,Handan College,Handan 056005,Hebei,China;2.School of Wushu,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200438,China
竞技推手比赛已开展30多年,尽管贬多褒少、发展缓慢,水平却逐步提高,亮点不断闪现。仔细考察可以发现,它们正或多或少地表现着太极拳的技术精粹。本文基于赛场实践总结归纳,吸取传统太极拳的技术精华,升华推手技术,以促进推手水平的提高与普及。
1.1 太极拳的技术原型 某式太极拳之所以称为某式太极拳,是因为它在遵循太极拳的基本原理基础上,用它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引进落空”的技术,并由于在技法上有独到的研究、具有个性化而倡一家之言。如陈式太极拳要想在太极拳中得一席之地,就不仅要有太极拳的共性,还要有属于自己的个性。杨式、吴式、武式等各式太极拳皆如此。
探寻某式太极拳是可以的,但要想寻找纯粹的太极拳是很难的。每一个有志于登顶太极拳高峰的人,都是由一家入手,兼收各家之长,融会贯通后越来越接近纯粹的太极拳。学术研究亦如此,太极拳的真、善、美之境在我们面前逐步展开,我们也会越来越接近太极拳的高级境界。
相对于各式太极拳来说,技术依然是一家之言,或称为某某式太极拳,技术含量更大,方法更简单、直接,对于学习的人来说更容易掌握。
如何分析太极拳,以证明各式太极拳的个性化的东西,并证明它们中已有登顶之作的存在,抑或它们是平等的关系?提取它们的技术原型用以分析比较,可以一探究竟。
原型的技术是主干的技术,它可以透过千差万别的动作假象,发现某式太极拳的内在技术原理与运用技巧。透过动作假象,找到技术主体,才能更好地驾驭动作,提高身体的适应能力。由此入门后,习练者才有可能登堂入室。
各式太极拳一定有它自己的技术原型,当技术原型展现时,可以更加清楚地看见它们的内在关系,技术上的来龙去脉,而不是从传承关系、演练风格等外在的形式方面进行比较。确切地说,原型技术既是对某式太极拳的技术本质的认识,也是客观、全面分析太极拳的基础,更是通往太极拳殿堂的台阶。
1.2 太极拳的技术提炼 任选一个动作,如揽雀尾,观察各式太极拳的技法,在架式结构、用力方法、运用技巧上有明显的差别。对于不同的动作,如单鞭、搂膝拗步、野马分鬃、白鹤亮翅等,在同一式太极拳中技法上是一致的。同一种太极拳有一致的技法,不同的太极拳在技法上有差别。这种同一性正说明某一式太极拳有着某种技术原型,这种差别性也说明了各式太极拳都有自己的技术原型。
推手时表现出的发放效果值得关注。对于同一个动作,各式太极拳的发放效果是不一样的,而不同的动作在同一式太极拳内部,其发放效果相同。发放效果是太极拳技法运用产生的结果,从结果追溯原因,同样也可以找到各式太极拳的技术原型。
有方法,有结果,还有方法与结果的同一性与差别性,各式太极拳的技术原型已显端倪。结果是有限的,原型的技法也是有限的。透过千变万化的动作提取技术原型,印证技术效果,应是提炼太极拳技术的正确研究方法。
分析各式太极拳动作发现,它们不仅有技术原型,还有原型的动作。以杨式太极拳为例,如封似闭是其代表动作,尤其是闭的手法更具代表性。闭是一个向前发放的动作,动作是两手开掌指向前方,杨式太极拳的各个招式都可以归结到该动作中。如:揽雀尾,挤式是两手合臂指向前方,按式是两手开掌指向前方;白鹤亮翅,两手一上一下开掌指向前方;搂膝拗步,拗步单手开掌指向前方;单鞭,顺步单手开掌指向前方;提手上势,两手前后开掌指向前方等,总之有一个指向前方的动作。
陈式、吴式、武式太极拳各自都可归结为一个动作:陈式的顺逆缠丝,以搬拦动作为代表;吴式的偏转,以亮翅动作为代表;武式的断跟,以沉按动作为代表。代表动作、原型技法、典型效果共同构成了各式太极拳的技术特色,也使得各式太极拳有资格彪炳一家之言。
1.3 推手比赛中的考证与技术原型的比较 长期以来,推手比赛场上一直散现着一式四法的推手技术,就是在同一种接触方式下,在前、后、左、右4个方向上分别有腾飞、跪扑、倾跌、旋翻4种倒地结果。只是四法并不出现在同一人身上,部分方法更是偶尔出现。汇集起来有3.5个动作,即叉把、挎臂、搭肩与半个挂臂。叉把是一手插在对方腰间的接触方式,挎臂是一手挎抱对方手臂的接触方式,搭肩是一手勾搭对方肩部的接触方式,挂臂是两手挂压对方手臂的接触方式。叉把、挎臂、搭肩3种接触方式均出现过四法技术,挂臂没有完全出现四法技术。
假如让四法技术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不仅提升了推手技术,也有利于推手竞赛的开展与教学的推广。尽管推手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引进落空”,但是通过教学训练复制四法技术时,发觉一个技术原理解释不了4种方法。从理论上讲,比赛场上已出现了四法的技术效果,就一定存在四法的技术,没有集中出现的原因可能是运动员在技术上不够全面、细化。这种情况说明一个问题:运动员已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基础,具有实现四法技术的可能性,只是对四法技术并不明确。
当我们深入各式太极拳的技术原型时,发现杨、武、吴、陈(为了技术对应,作此排序)四式太极拳的技术效果与四法的技术效果有对应关系,它们的技术原理能解释四法技术,它们的运用技巧与劲法可以实现四法技术。
从方向上看,或许我们认为遗漏了上、下2个方向,其实不然。拔根与断根2种技巧就是上下2个方向上的运用,其目的是为了破坏对方下支撑的稳定性,为发放创造充分的条件,其本身不具备倒地的直接结果。由此也可以看出,各家太极拳虽然技法不一样,可是起势动作都是一样的,说明起势动作中的理法是根本性的,谁也不敢改变。
推手一式四法的技术架构如下(表1)。
表1 太极推手一式四法的技术原型及技法运用一览Table 1 Technical Prototype and Tactics of Taichi’s Push-hand
2.1 掷的技术原型与技法 掷是向前发放的推手技法。推手时向前发放,使对方向后腾空飞出,堪称太极拳的经典之作。对方腾起向后飞出时,身体在空中有短暂的滞留时间。有时2人在室内推手,被发放的一方出于自我保护,在撞上墙时会本能地双手张开缓冲墙的撞击,此时身体紧贴墙面,也有短暂的滞留时间,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打人如挂画”。
对方重心向上升起并且下支撑不稳定时是向前发放的最佳时机,弹簧的弹性恢复原理能够较好地解释这个现象。当下支撑的弹簧被压缩时,如果撤去上端的压力,弹簧会向上腾空弹起。
推手中当一方被逼而处于被势(被动局面)时,会本能地出力反抗,此时被动方的身体紧张,就如一根压缩了的弹簧,这时进攻方如果顺势向上引导,被动方就会不由自主地向上冲出,此时身体漂浮、脚跟无力。这个技巧在推手中被称为“拔根”,即引导对方的脚跟向上弹起,使其失去下支撑的稳定力[1]。抽丝劲是通过假借抽拔蚕丝的动作为意念,结合到太极拳的动作之中,长期诱导身体训练出来的劲力。由于对方的本能捕捉反应,在被动状态下遇到抽丝劲时必然会不由自主地反弹出来而脚跟拔起。
要使对方腾空飞出,还要练出平正劲[2]。平指四平,即顶平、肩平、胯平、脚平;正指身体垂直、正对前方。平正劲有2个作用:一是稳定对方,使对方起跟时不乱动;二是劲力完整,目标专注。
杨式太极拳最擅长掷放术,其代表性动作是如封似闭。封是封锁,用横向力阻断对方的攻击力;闭是逼迫,用正劲逼迫对方在被动状态下出力反抗。当逼迫成功后,双手向上引导,脚步踏进,待对方脚跟浮起后,将其掷放出去。杨澄甫描述此技:“其拿人之时,手极轻而人不能过。其放人之时,如脱弹丸,迅速干脆,毫不受力。”[3]可见,引拿得法,掷放得机,可以让对方如弹丸一样飞出。
2.2 挂的技术原型与技法 挂是后引下压的推手技法。后引下压也很经典,这样的动作似乎一点不用力气,对方就双膝跪地并匍匐,跪扑是挂压技术的直接结果。
对方双膝发软并向下沉落时是后压发放的最佳时机,失重原理能够解释这个现象。当双方手臂相搭,快要建立劲力平衡时,一方突然劲力消失并向下沉落,会诱导对方两腿突然松软,失去重心,如同下楼梯、坐电梯、乘轮船、坐飞机时经常发生的情况一样。
空劲又称落空劲,其方法是全身力量突然消失并向下沉落。空劲用自己的沉落引诱对方的沉落,此时,双方都是向下沉落,为什么己方不会双腿发软而对方会双腿发软呢?原因是己方是主动的,对方是被动的。己方有心理准备,在沉落后能够迅速找到支撑点;对方没有心理准备,沉落后找不到支撑点而双腿发软。
下压的力量用在落空点上才有好的效果,为此,要处理好下沉与下压的动作节奏。下沉与下压都是向下的动作,节奏可以制造出2种不同的劲法,并通过技术衔接使之一气呵成。前半段屈膝提踵、身体沉降,制造出下沉的空劲;后半段臀部急速向下沉坠、脚跟积极下踩,制造出向下冲击的坠劲。
空劲与坠劲本身就是一个动作中分离出来的2种劲法,它的劲力衔接特别紧密,效果也显得格外轻松,甚至给对方一种自己倒地的感觉。其实这是一种错觉,根本原因是2个劲力的衔接紧密,2个效果的连续合成。此处,不仅空劲具有落空的引导效果,坠劲也具有向下的引导效果,同时坠劲还有向下的冲击力。准确地说,对方的跪扑倒地是由空劲、坠劲、引导共同作用的结果。
武式太极拳擅长断根技法,不过它不是顺势下压,而是利用断根技术造成的对方的晃动,尤其是对方后腿的晃动,然后借势发放,其效果是对方跌坐在地。武禹襄说:“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4]掀中加挫之法,就是通过向上引导,使对方整体向上移动时,身体向下沉落,对方就会不由自主地出现一个软腿的现象。武式太极拳推手时,常常在一引一放之间,运用一勾一挫的技巧,使对方在一来一回之中2次软腿,最终跌坐在地。武式太极拳套路演练时要求架高步活、跟步沉身,都与断根技法有关;然而,这一技术需要打出空劲与挫劲,令对方脚跟自断,难度较大,不如顺势下压方便轻巧。
2.3 偏的技术原型与技法 偏是转动闪让的推手技法。支点转动与闪让相结合的技术,可以使对方的身体偏移、扑空,并跌跌撞撞、踉踉跄跄地向前冲出。倾跌是这个技术运用结果的典型特征。这个技术原理是定轴转动。对方推压过来时,我方应主动地接受对方的力量,以建立一种力量上的平衡,这时我方在接触点与支撑点之间建立起一根轴,并围绕着这根轴转动,状如一扇打开的门,以使对方扑空。
这一技术运用的关键点有2个:一是承劲;二是轴转。承劲就是接受对方的力量,是一种受力技术。接受对方的力量不能硬碰,不能迎头而上,而是先转移对方的攻击力路线,待对方的正面力量优势减弱后,再与对方建立力量的平衡。轴转是支撑轴的转动。支撑轴是接触点与支撑点之间建立的一根轴,它不是一个实轴,而是一根虚拟的轴,其轴线在接触点与支撑点的连线上,是在空间中。切记不是腰轴的旋转,这一点非常重要,很多人错误地认为转动轴在腰间(很多动作是以腰为轴,这种技术动作不是),结果由于转轴的移动,丢失了承劲的作用而前功尽弃。
承劲与轴转的结合,使得身体像一扇打开的门,这时对方的身体重心会向我方身体闪让的一面偏移,并朝这一面倾跌,所以这个技法称为偏转。运用偏转技法时,支撑点的劲力要源源不断地向接触点输送,以保证轴线与旋转力在动态过程中的稳定,使偏转的力量持续地作用到对方的身体,加大转动力的效果。在对方的身体偏移时,如果再配合上牵引、下压等动作,将会有更好的技术效果。
吴式太极拳擅长用“旋转轴滚”[5]的方法化劲,常以翘板比喻太极拳的技术,并用翘扳的原理改造杨式太极拳的技术,创立了吴式太极拳门派。翘扳与开门都是运用了轴转的技术原理与方法,技法上有近似之处。由此可知,推手中的转轴并非专指腰轴,更多的是虚拟轴,其维度是多方向的。只有劲力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转轴上,推动轴的旋转,才可以有效地化解对方的攻击力,并使对方倾跌。吴式太极拳的“川字步”与“斜中正”构成了自由旋转的立柱式身形[6],出手梢节引领、转手推掌,均运用了轴转原理。
2.4 拧的技术原型与技法 拧是拧扭旋转的推手技法。运用扭转力使对方身体翻转倒地是推手中最常用的技术,几乎垄断了推手赛场。由于这个技法中有一个旋转抛摔的动作,一直被人们误认为是摔跤的技术,其实,通过技术分析可以发现它是典型的抛掷发放的推手技术。
拧的技法运用了螺旋运动的力学原理,是由一个力与一个力偶构成的基本力系,它可以利用对方的扑空,并顺势拧转,使对方翻转倒地。驯马师也经常用到这个技术,当马受惊失控时,驯马师常常双手扳转马头,使马翻转倒地,从而驯服惊马;太极拳中的“高探马”一式取意于此。
对方正面攻击力落空并继续向前扑进时是运用拧转技术的最佳时机。身体内收后引可以使对方正面的攻击力扑空;当对方扑空到一定深度时,对方下支撑的稳定性减弱,而保持了一定的向前运动的惯性,此时顺势拧扭对方身体使之旋转,可使对方翻转倒地。
拧旋技法的关键点也是2个:一是前扑;二是拧旋。前扑是对方落空后继续向前扑出,与偏转技法的扑空不一样。扑空是对方因平衡力被破坏,失去依托后进入落空状态;前扑是我方制造空间让对方扑进,诱引对方进入一定深度。扑空是扑进的直接结果,可以直接倒地;前扑则是扑进的过程状态,其扑进可能对我方造成更严重的威胁。从某种程度上说,前扑也是对方的一种技术,会用前扑技术的人可以顺势进身,压垮对方,往往能够反败为胜,如乙方下採,甲方顺势肩靠。不过,前扑依然是非常危险的,螺旋劲可以充分地利用对方前扑,产生良好的发放效果。
陈式太极拳擅长拧旋技法,螺旋劲是其典型特征。陈鑫名之为“缠丝劲”,并要求以腰为轴带动四肢旋转。“浑身俱是缠劲……,其劲发于心内,入于骨缝,达于肌肤,是一股,非有几股”[7]。陈式太极拳的轴是实轴,不同于吴式太极拳的虚拟轴,技法上也就不是偏转,而是缠拿摔跌。在当今推手比赛场上,陈门弟子多用摔跌之技,尤其是“叉把摔”一招,堪称精绝,有其技术源头。
3.1 太极推手4种技法的转移 四式太极拳本出一源,自有相通之处。不能因为是某式太极拳就只能有某种技术原型,只能说是以某种技术原型为主,兼具其他几个技术原型。如杨式太极拳善于拔根、掷放,对其他技法并非不知,只是它要把其他技法的效果转移到拔根、掷放上。如白鹤亮翅,前一半用的是轴劲,令对方扑空,后一半是提引发放,这就是“化一半,打一半”的技法[8]。诸如海底针与闪通臂的连接,倒撵猴的引带、推掌等等都有一个技法的转移。
与杨式太极拳一样,其他各式太极拳都有技法的转移运用。同样的动作,如揽雀尾,四式太极拳都不一样,如以杨式太极拳为参照,杨式太极拳处处体现了平正,陈式太极拳多了旋转,吴式太极拳加了轴转,武式太极拳用了沉坠。至于单鞭、白鹤亮翅等等,这些动作名称一样,顺序一样,外形却不一样,都是因为个性化的技法。
当技术原型被提炼出来后,其侧重点就不再是某式太极拳的技法,而是原型本身的作用,是根据情况的需要,选择最佳的技术效果。发放的方式与落空的方式相对应,则效果显著;不对应,也有效果,等而次之。各式太极拳运用技法转移时,有可能得到更好的效果,也有可能错失良机。当运用原型技术转移时,每一次都是追求最佳效果。原型技术的提炼,摒弃了各式太极拳的门户之见,使太极推手技术变得简单、直接、灵活。
3.2 太极推手一式四法技术的提升 4种原型技术固然扩大了技术运用面,假如它们分别孤立运用,缺少技术衔接,也会纠缠于某一技法之中,运用效果大打折扣。在推手比赛中,很多运动员常常为了使用某种技法,抢占特定的优势位置,被对方技术干扰后,不能就势取位,而是固执于特定位置,于是争抢手法,甚至整场比赛的时间都用在抢手上。为了摆脱纠缠,最大化地发挥推手四法技术,就要研究它们之间的衔接技术,使得在任何一个架式条件下,四法都要能够被运用,由此把推手的四法技术提升为一式四法的推手技术。
四法技术熟练后,也会具备一定的技术转换能力,但它不是衔接技术。技法熟练依然会在对方的技术干扰下,由于不能得到机会,陷入手位的争夺。只有就势取位,才能活用四法技术。
衔接技术的发现是思辨性研究的成果。“无极而太极”[9],以中国太极文化为背景,太极拳思辨性研究出虚无的技术。“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10]。太极拳的虚无是肌肉最放松、感觉最灵敏、动作最灵活的状态,是与对方无力量对抗的同步运动状态。在某一个接手状态下,当劲力回归到虚无状态时,对方也会跟着安定下来,如果对方的训练程度不高,身体内部的松散、动荡就会暴露出来,对方真正的意图就出现了,力的方向也明确了,这也为我方提供了更多的借力机会,提高了动作选择的正确率。“人不知我,我独知人”[11],善于制造虚无,就是善于创造机会。
以虚无为衔接,实现原型技术之间的转换,是对推手四法技术的进一步提升。
通过对杨式、吴式、武式、陈式太极拳的技术分析,发现太极推手有掷、挂、偏、拧4个主干技法;配合相应的技巧与劲法的运用,可以在前、后、左、右4个方向上产生腾飞、跪扑、倾跌、旋翻4种倒地结果;通过制造虚无状态的衔接技术,把4种技法融合到任何一种接手状态下,成为一式四法的推手技术体系。
[1] 田金龙.太极拳“根”的技术之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4):57
[2]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杨式太极拳[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
[3] 杨澄甫.论太极推手[M]∥杨礼儒,李秀.传统杨氏太极拳名家实战用法荟萃.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92
[4] 武禹襄.十三势说略[M]∥沈寿校.太极拳谱.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50
[5] 刘晚苍,刘石樵.太极拳架与推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82
[6] 李秉慈,翁福麒.杨禹廷太极拳系列秘要集锦[M].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1990:291
[7]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72
[8] 汪永泉.杨式太极拳述真[M].魏树人,齐一,整理.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184
[9] 周敦颐.太极图说[M]∥梁绍辉.太极图说通书义解.海口:海南出版社,1991:1
[10] 老子.《老子》第十六章[M]∥郭长生.老子白话释秘.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1:97
[11] 王宗岳.太极拳论[M]∥沈寿校.太极拳谱.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25
Taichi Technique Stereotype Extraction andConstruction of Push-hand Technical System
∥TIAN Jinlong1,QIU Pixiang2
The study,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echnique stereotype of 4 Taichi styles,that is,Tang,Wu,Wu and Chen,extracted four push-hand skills,including ZHI(Throw),GUA(Hang),PIAN(Lean),NING(Tw ist),and discussed their principles.In addition,nihility connection skill is built to promote the 4 push-hand skills into one-style-w ith-four-skill push-hand technical system of Taichi.
Taichi;technique prototype;extraction;push-hand;technical system;construciton
G852.11
A
1000 -5498(2013)06 -0077 -04
2013 -05 -18;
2013 -08 -10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武术研究项目(W sh2001/ B9)
田金龙(1963 -),男,江苏扬州人,邯郸学院教授,博士;Tel:13004309933,E- mail:yzdxtj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