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清 苏卫东 蔡震荡 张玲玲 黄欢欢 张微微
浙江省温州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 温州 325000
双水平正压通气在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价值
王清清 苏卫东 蔡震荡 张玲玲 黄欢欢 张微微
浙江省温州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 温州 325000
新生儿 呼吸衰竭 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模式
呼吸系统疾病是导致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常由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新生儿肺炎、肺出血等肺部疾病引起。近年来陆续有鼻塞式持续正压通气(NCPAP)成功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报道[1]。从临床来看,NCPAP对于改善氧合,提高氧分压效果显著,而对于降低二氧化碳分压,效果欠佳。本院新生儿科引用了新型美国NIASYS SiPAP呼吸机,具备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模式,即Bihpsic模式,在基本NCPAP治疗的基础上,可设定通气频率(0~120∕分),吸气时间(Ti)0.1~3.0s,它还可设定一个吸气峰压(PIP),相当于简单的机械通气,这样能大大的改善氧合和通气,降低患儿呼吸做功和提高功能残气量,降低二氧化碳分压。国外曾有报导Biphasic可以安全有效地避免机械通气,但对于比较Biphasic与NCPAP的优劣性尚需足够样本来证实[2]。本研究旨在观察对照Biphasic与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疗效,探讨Biphasic模式的临床应用价值。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0年7月—2012年7月在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治疗的呼吸衰竭患儿共126例,所有病例均符合呼吸衰竭诊断标准[3],临床表现为气促、呻吟、青紫等,采用头罩或鼻导管给氧后,经皮血氧饱和度(TcSO2)仍<0.85,动脉血氧分压(PaO2)<50mmHg 126例。本文所选病例不包括先天性心脏病、膈疝、先天畸形,出生时严重窒息及呼吸频率>80次∕min,初次血气分析提示二氧化碳分压>80mmHg的患儿。按入院日期单双号随机分成治疗组65例,对照组61例,两组患儿的胎龄、出生体质量、Apgar评分、日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 法 两组患儿临床出现呼吸急促、三凹征、呻吟及青紫等呼吸衰竭表现时,治疗组给予Biphasic模式辅助通气,初调参数:FiO230%~60%,PIP 5~8cmH2O(1cmH2O=0.098kpa),PEEP 3~6cmH2O,频率10~30次∕min。而对照组给予NCPAP模式辅助通气,FiO230%~60%,PEEP 3~6cmH2O。治疗12及24h后比较两组血气分析PaO2及PaCO2、pH、FiO2,并计算氧合指数OI(PaO2∕FiO2)及住院时间、并发症。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n∕例65 61平均胎龄∕周34.82±3.89 33.14±3.22胎 龄∕周≤32 22 20 32-34 86 34-37 14 13≥37 21 22出生体质量∕g 2114.35±813.71 2095.41±802.78 1minApgar评分∕分6.65±3.15 6.27±3.41日龄∕h 53.22±12.53 50.69±17.41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处理,数据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治愈标准 使用Biphasic或NCPAP治疗后病情改善,呼吸困难缓解,血气指标改善,顺利撤机后不需机械通气。
2.2 呼吸指标 两组上机时PaO2、PaCO2、pH和O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24h后两组PaO2上升,PaCO2下降,pH增加,与上机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PaCO2下降及OI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aO2、pH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3。
表2 两组上机时PaO2、PaCO2、PH、OI比较()
表2 两组上机时PaO2、PaCO2、PH、OI比较()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n∕例65 61 PaO2∕mmHg 52.63±18.31 54.09±20.22 PaCO2∕mmHg 56.42±8.24 53.65±9.64 pH 7.27±0.08 7.26±0.07 OI 235.33±13.74 238.29±13.63
表3 两组上机12、24hPaO2、PaCO2、pH、OI比较()
表3 两组上机12、24hPaO2、PaCO2、pH、OI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两组住院时间、并发症、治愈率及疗效比较 治疗组65例,10例改为CMV治疗,其中4例出现气胸,6例病情加重,余均治愈,治愈率84.6%。对照组61例,6例出现气胸,9例因病情加重改为Biphasic治疗,治愈5例,另4例最终改为机械控制通气(CMV)治疗,治愈率75.4%。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住院时间、并发症、治愈率比较()
表4 两组住院时间、并发症、治愈率比较()
治疗组对照组84.59 75.43 65 61 16.89±3.56 18.93±3.91 46 34
动脉血气分析是诊断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建立和调节通气的依据。常根据PaO2及Pa-CO2调整辅助通气参数,达到治疗低氧血症的目的。但PaO2等受通气及其他非肺部因素的影响较多,不能充分反映肺的氧合效果,有一定的局限性。而OI(PaO2∕FiO2)是判断呼吸衰竭新生儿肺氧合功能的最好指标。本组结果显示,开始上机时两组PaO2、OI、p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通气时间延长逐渐呈上升趋势,而PaCO2呈下降趋势。但对于OI及PaCO2的改善,治疗组好于对照组(P<0.05)。提示两种通气模式均能改善肺泡氧合能力,纠正组织缺氧和CO2潴留,但Biphasic治疗模式优于NCPAP。与NCPAP治疗模式相比,推测Biphasic治疗模式在患儿呼气时提供较低PEEP时,在吸气时提供了较高的PIP,从而增加了肺泡通气量和功能残气量,改善通气血流比例,纠正低氧血症,使肺泡内CO2有效排出。本组结果还显示,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P<0.05)。对照组9例NCPAP治疗失败改为Biphasic模式治疗,仍有5例有效,提示使用Biphasic模式更可以减少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比例,尤其是有呼吸暂停时,Biphasic模式疗效更为显著。而并发症方面,两组气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Biphasic辅助通气同样可引起气漏等并发症,这与O’Brien等报导的一致[2]。
在整个呼吸周期中,通过持续的气道正压,使得肺泡在呼气末保持开放,增加功能残气量;NCPAP维持持续的气道正压,减少高氧浓度造成的肺损伤[4]。已有大量的研究证明,NCPAP对于改善氧合、提高氧分压有显著的作用。NCPAP作为一种无创式通气方式,已成为急性呼吸衰竭的一线治疗措施[5]。Biphasic是NCPAP通气的另一种模式,相对机械通气来说,并发症较少,常见并发症为腹胀、鼻前庭溃疡、气压伤等[6]。出现腹胀明显的患儿可给予保留胃管留置减压。减少鼻部损伤注意选择大小合适的鼻塞和注意鼻部的护理,定时松动鼻塞可防止鼻前庭溃疡的发生[7]。国外曾有报道,应用Biphasic可能会增加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生率,而对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新生儿慢性肺疾病(chronic lung disease,CLD)则无明显差异。本研究中,由于超低出生体质量患儿例数不多,住院时间不长,且出院后失访率较高,无法对这些并发症做比较。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所选病例疾病种类多,其中早产儿占大多数,而许多早产儿在治疗后期自动出院,从而无法准确比较住院时间有关。此外,本研究中治疗组早产儿(胎龄<32周)22例,应用Biphasic模式通气48h内出现呼吸暂停20次;而对照组早产儿(胎龄<32周)共20例,上机48h内共出现呼吸暂停32次,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在治疗超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或超低出生体质量儿(ELBW)呼吸衰竭方面,应用Biphasic模式,可以减少呼吸暂停的发生。
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与NCPAP比较,Biphasic治疗可以更迅速地改善氧合,减少氧疗,提高治疗成功率,降低通气比例及并发症。O’Brien等[2]指出,Biphasic模式已经成为轻型呼吸窘迫综合征最基本的一种通气模式。Biphasic方法简便,易于操作,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不失为抢救新生儿呼吸衰竭,尤其早产儿的无创、有效、安全的治疗手段,值得推广。
[1]林泳.经鼻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疗效[J].实用临床医学,2012,13(3):68-69.
[2]O’Brien K,Campbellc C,Brown L,et al.Infant flow biphasic.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P-NCPAP)vs tinfant flow NCPAP for the facilitation of extubation in infants’1250 gram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BMC Pediatr,2012,7(12):43-48.
[3]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等.实用新生儿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L:423-425.
[4]董声焕.经鼻持续气道正压给氧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8,15(3):221-224.
[5]Ram FS,Picot J,Lightowler J,et al.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ventilation for treatmentof respiratory failure due to exacerbation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 Cochrane Database SystRev,2004,9(3):4104-4108.
[6]庄婵芝,吴玲.减少新生儿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并发症的护理体会[J].2013,26(2):193-194.
[7]曾春英.鼻塞式CPAP治疗早期新生儿肺透明膜病[J].海南医学,2006,17(9):50,121.
2012-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