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中暑50例

2013-06-05 15:32:12顾建新王碧浪浙江省绍兴县中医院急诊科绍兴312030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年6期
关键词:生脉体温重症

顾建新 王碧浪 浙江省绍兴县中医院急诊科 绍兴 312030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中暑50例

顾建新 王碧浪 浙江省绍兴县中医院急诊科 绍兴 312030

重症中暑 中西医结合疗法

中暑常发生在高温以及湿度较大的环境中,是以体温调节中枢障碍、汗腺功能衰竭以及水电解质丧失过多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根据症状轻重,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重症中暑是指具有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较高等临床特点,常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anction syndrome,MODS),若不及时治疗常常导致严重不良后果。临床上对该疾病大部分以西医对症治疗为主,往往不能达到良好的疗效。而传统中医药在降温、促醒、改善微循环以及抗休克等方面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2010年6月—2011年6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重症中暑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32~60岁,平均51.2岁;其中浅昏迷13例,中重度昏迷7例;热射病7例,热衰竭10例,热痉挛3例;发病至就诊时间0.5~18h,平均8.2h。对照组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34~65岁,平均52.4岁;其中浅昏迷12例,中重度昏迷6例;热射病6例,热衰竭9例,热痉挛3例;发病至就诊时间0.6~16h,平均7.6h。两组年龄、性别、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选标准 ①符合《内科学》(第6版)重症中暑分型标准[1]。②无明显心、肝、肾重要脏器功能障碍。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吸氧,留置胃管、导尿管,生命体征监护,采取酒精擦浴、冰敷等物理降温措施。同时给予药物降温,氯丙嗪25~50mg加入生理盐水500mL静滴,20~40滴∕min,并根据体温调整滴速。早期给予地塞米松10~20mg静脉推注;静脉推注纳络酮1.2mg,1h1次;奥美拉唑40mg静脉推注,12h1次,预防应激性溃疡,并给予能量合剂及脑细胞营养剂等药物治疗,维持机体水电解质平衡,积极补充钠离子,尿量>30mL∕h后开始适量补钾。ARDS患者均紧急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通气模式为容量控制,PEEP为2~4cmH2O。氧浓度由80%逐渐调低至40%。积极补液后收缩压仍低于90mmHg,给予多巴胺10μg∕(kg·min)微泵静脉推注,并根据血压调整剂量,同时给予甘露醇25g静脉滴注,12h1次,预防脑水肿。

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药治疗,根据中暑不同时期的病理变化及其临床证候表现辨证论治:痰蒙心窍症见高热神昏,喉中痰鸣有声,舌绛而苔腻者,给予菖蒲郁金汤(石菖蒲15g,郁金10g,淡竹叶、牡丹皮各15g,连翘、灯心草各10g,鲜竹沥1支冲服)送服安宫牛黄丸(规格:3g∕粒)半粒,1天2次。热甚动风症见高热神昏,躁扰发狂,四肢抽搐,舌质绛红者,给予羚角钩藤汤(山羊角5g先煎,钩藤9g,桑叶6g,白菊花9g,生地15g,白芍9g,川贝6g,淡竹茹15g,茯苓9g,生甘草3g),1天2次。热盛动血症见高热神昏,皮下瘀斑或呕血,尿血、便血者,给予犀角地黄汤(水牛角30g先煎,生地24g,赤芍12g,牡丹皮9g),送服安宫牛黄丸半粒,1天2次。对伴有多汗、血压偏低及循环障碍者,根据病情给予生脉注射液3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天1次,以益气敛神,生脉固脱;醒脑静注射液20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天1次;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1天1次,以行清热解毒、镇静开窍。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治疗后意识恢复时间、体温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

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应用 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暑的相关标准。治愈:体温完全恢复正常,无反复,症状、体征消失。好转:发热减轻,症状、体征减轻。未愈:发热未减轻或有反复,症状及体征无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100%。

3.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90.0%,对照组为6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3 两组神志情况、体温恢复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意识恢复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意识、体温恢复时间及平均住院日比较()

表2 两组意识、体温恢复时间及平均住院日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0 18观察组对照组7.75±2.05* 13.98±2.19 2.52±2.05* 4.69±2.23 6.79±2.37* 10.78±2.52

4 讨论

重症中暑由于高热不断冲击机体,对细胞造成直接损伤,出现酶变性、线粒体功能障碍、细胞膜以及细胞内部结构损伤,有氧代谢途径中断,机体各系统发生一系列病理改变。重度中暑病死率相当高,有报道指出即使得到及时治疗,其病死率亦高达10%~50%;患者体温越高、持续时间越长,则中枢神经细胞凋亡、肝细胞坏死、DIC、横纹肌溶解及肾衰竭等并发症的出现概率就越大。就诊时间、降温速度直接决定了重症中暑患者的预后[3]。

中暑属中医“暑厥”范畴,夏季暑气当令,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内郁化火则发热,灼蒸人体,汗为心之液,心主神明,汗液过泄,损伤心气,故暑厥患者常伴有神志昏迷;暑热之天,暑湿外犯,外邪内湿互结,气机升降失常,肺不升清则呼吸不利,肾不降浊则小便减少,气滞则血瘀,血不循经则出血。故以清泄暑热为基本治则。依据中医辨证理论,根据患者的病情辨证施治,以清热、解毒、镇静、解痉、开窍为治。中医认为,中暑伤津竭液,大量出汗极易导致气阴两虚之证。生脉注射液是以生脉散为基础药物组成,其中人参为君以补肺气,麦冬、五味子养阴清热、敛肺生津为臣,三者共奏益气敛神,生脉固脱之功效,尤其适用于中暑伤津脱液,气津两伤之证。而安宫牛黄丸为“温病三宝”药物之一,由牛黄、水牛角浓缩粉,麝香、珍珠、朱砂、雄黄、黄连、黄芩、栀子、郁金、冰片等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镇惊开窍之效,临床上多用于脑出血、传染病高热等急症处理。本组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中暑,能明显缩短患者意识恢复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1]叶任高.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93.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3-14.

[3]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958-961.

猜你喜欢
生脉体温重症
Effects of Shengmai Yin (生脉饮) on pulmonary and cardiac function in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nvalescent patients with cardiopulmonary symptoms: a randomized,double blind,multicenter control trial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
中老年保健(2022年5期)2022-11-25 14:16:14
上海此轮疫情为何重症少
环球时报(2022-04-15)2022-04-15 17:15:38
体温小问题,引出大学问
科学大众(2020年10期)2020-07-24 09:14:12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
舌重症多形性红斑1例报道
老年人的体温相对较低
晚晴(2016年11期)2016-12-20 19:06:26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自噬的变化及灯盏生脉胶囊干预的影响
生脉饮在气阴两虚型心力衰竭中的应用
生脉饮联合西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伴快速心律失常2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