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贵成
潘德伟的“多重身份”
“大家快来帮帮忙,赶快把这块水泥板抬起来,下面还压着一个孩子!”因为这一声呼喊,震后不到10分钟,一名生命垂危的小女孩被人从废墟中抢救出来。此时此刻,谁也不会想到发出这声呼唤、跑前跑后的小伙子竟然是一个刚刚做完手术的病人。他的名字叫潘德伟,有着将近10年党龄,是芦山县委组织部远程办主任。
“不怕死的叔叔”是潘德伟的第一重“身份”。“4·20”地震时,潘德伟拉着怀孕的妻子迅速往外冲。刚冲出家门没几米,他突然止步回头:“等等,好像有人在叫救命。”不远处,一幢房屋已经坍塌成废墟,微弱的呼救声正是从那里传出来的。看了看怀孕的妻子,潘德伟狠下心,一跺脚,对她说:“你自己找个安全的地方躲一下,我去救人!”他三步并作两步地冲到废墟前,双手迅速刨开泥瓦石块,在废墟里发现一个小女孩被一块巨大的水泥板压着。小女孩灰头土脸,呼叫的声音越来越微弱,潘德伟赶紧安抚她说:“别着急,叔叔马上来救你。”可是他使尽全身力气,压在小女孩身上的水泥板依旧纹丝不动。此时通信完全中断,周边空无一人,他冒着被危房倒塌砸中的危险,一路狂奔到最近的县消防中队。他带着消防官兵来到小女孩被压的地点,积极配合消防官兵一起救出小女孩,并把她送到医院。做完这一切,他才感到脚底一股钻心的疼痛,低头一看,路面上走过的地方都是血脚印。原来他救人心切跑掉了鞋,他的脚已经被废墟中的瓦砾磨得不成样子了。
“不称职的丈夫”这是潘德伟的第二重“身份”。震后的芦山,满目疮痍,触目惊心。潘德伟拖着一瘸一拐的脚,强忍疼痛,赶到单位,接到任务后,立即投入抗震救灾工作中来。他深入到受灾群众中去,安抚大家情绪、转移群众财产、分发食品饮水……一直忙到晚上10点,他才猛然想起自己怀有身孕的妻子。他几经周折,在地震安置点找到了妻子。周围的婆婆大妈见到他后,都七嘴八舌地指责起他说:“这么厉害的余震,你怎么能把一个孕妇独自扔下呢?”“万一有个三长两短,那可是一辈子的遗憾啊!”……面对责备,他只能轻声对妻子说:“是我不好,请你谅解。”
“不听话的病人”是潘德伟的第三重“身份”。在芦山县组织部临时搭建的办公点里,潘德伟负责整理报送灾情信息和组织部对上对下的沟通、全县党员干部突击队的协调。整整两天两夜,他只有不到3个小时的睡眠。大家心疼他做过手术需要静养身体,都劝他早点休息,他却断然拒绝:“在这么困难的时候,我应该和大家战斗在一起,请你们不要把我当成病人!”看着每天不断滚动上升的伤亡数字,他心情沉重,主动请缨到灾情最重的乡镇去核查灾情。山上是拳头大小的飞石,脚下是不断来袭的余震,潘德伟无所畏惧,此时此刻,他只有一个坚定的念头:“早一分钟把灾情核查好,群众就能早一日得到关怀!”
吴中蓉:为了九个“震生宝宝”
“哇哇哇……”伴随着稚嫩清脆的啼哭声,在“4·20”强烈地震发生后的第10个小时,又一名“震生宝宝”在吴中蓉手中喜悦诞生。
吴中蓉,一名普通的天全县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在妇产科工作岗位上坚守了近20个年头。“4·20”强烈地震发生后,天全县余震不断,吴中蓉将天全县人民医院临时搭建的救灾板房变为孕妇接生的产房,为9名孕妇接生,产下9个“震生宝宝”。她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党员妈妈”。
4月20日8时2分,已经值守了12个小时夜班的吴中蓉心情略微有些轻松,她负责接生的孕妇已平安产下孩子,她终于可以回家陪家人过一个愉快的周末了。就在她小心细致地对孕妇缝合伤口时,一阵“轰轰轰”的响声打破了产房的安宁,紧接着一阵猛烈摇晃,地板颤动,产床抖动,医疗器材掉落满地,楼道里传来惊恐的尖叫声。“地震了!”作为一名经历过“5·12”特大地震抢救工作的医生,她迅速反应过来,立刻制止住产房内的慌乱:“不要慌,不要慌,我会一直陪着大家。”吴中蓉一边安抚产妇,一边熟练地处理她的伤口,镇静地指挥科室医护人员将孩子和产妇转移到楼下安全区域。
从产房出来,吴中蓉已是全身酸软无力,汗从脸上、脖子上往下流,手不自觉地抖了起来。回想起刚才的情景,吴中蓉心里也有些后怕,如果不镇静处理产妇伤口,产妇很可能因为失血过多而死亡。
灾情就是命令,来不及休息片刻,甚至连家人的情况都来不及问一下,吴中蓉又迅速投身到医院组织的伤员安置、病人安抚和接诊接产等救援工作中去。
地震发生后,截至4月22日15时,吴中蓉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共有9名宝宝在她手中诞生。
对医生来说,病人的生命安全高于一切。灾难发生时,吴中蓉义无反顾地用责任的双手托起了一个个新的希望,为灾区的明天注入了力量!
袁超:癌症村支书的感人瞬间
生死顷刻之间,一位身患癌症的基层老支书挺起脊梁,冲锋在前,吹响了抗震自救的集结号,确保全村1900余名村民一个也不少。他就是52岁的芦山县大同村党支部书记——袁超。
4月20日8时2分,52岁的芦山县大同村老支书袁超像往常一样,准点来到村活动室上班。突然,地动山摇,袁超被狠狠地摔在地上。“天啊,地震!”他挣扎着爬起来,脑子里突然想到,“如此强烈的地震,农村的砖瓦房哪里经得住?必须马上把群众疏散出去!”不容多想,袁超跑出活动室,骑上摩托车,一路扯着嗓子沿途反复高喊:“地震来了,大家不要惊慌,赶快出来。”然后召集村干部、党小组长和全村共产党员紧急集合,迅速组建“抗震救灾党员应急队”,分成5个小组,挨家挨户对全村576户1900余名村民进行逐一通知和巡查。事后,村民们动情地说:“全靠老支书的一吼惊醒了我们,才救了我们的命啊!”
袁超在村民聚集的空旷地带快速扫了一眼,心一紧:“还有村民没有疏散出来,第一应急分队留下照顾村民,第二、第三应急分队跟我上,挨家挨户再排查,马上把留在房里的村民疏散出来!”袁超挥臂一呼,带着十几名村干部、党员再次奔向泥瓦不断坠落的危房。从摇摇欲坠的危房中抱出两名留守儿童后,袁超的脚步略微有些踉跄,但又抢先冲进一间即将坍塌的木房中背出了一位耄耋老人……在他微驼身影的带领下,许多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加入了救援队伍,成功抢救出60余名伤员。后来清点人数,1900余名村民全部转移,无一人死亡。
通信瘫痪、电力瘫痪、外援一时无法到达,大同村身陷“孤岛”,极度恐慌的情绪在群众中蔓延。“自救是当务之急。”袁超安排应急队员火速与乡党委、政府取得联系,报告损失情况,争取相关支援后,积极地去做村民的思想工作。经过他的反复劝导,受灾群众的情绪逐步平稳,越来越多的村民自发加入到应急分队,帮助搭建安置点,安装照明用具,支起临时锅灶,加强安全巡逻……由于信息传递及时,组织有力有序,救灾物资送来后,大同村物资收发井然有序。
4月22日凌晨1点过,袁超把最后一瓶水发放到灾民手中,吞咽了一下疼痛的喉咙,习惯性地摸摸衣兜,才发现每天必须服用的治疗“食道癌”的药片早已被汗水浸湿。
杨富荣:忘我抗灾
“4·20”芦山地震灾害中,天全县新华乡距离震中仅10公里,全乡房屋100%受损,临近芦山县的落改村所有房屋都无法居住,基本生活难以保障。灾情发生后,该村共产党员不等不靠,积极组织带领受灾群众互救互助。4月22日,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亲临现场视察灾情,称该村为“站着的废墟”。落改村4组的老党员杨富荣身在废墟之中,舍弃小家忘我抗灾的无私精神,受到了省委书记王东明的高度肯定。
杨富荣有着30多年党龄,曾担任过数十年村组干部,地震发生时,他正在家中。强震之下,他的老屋顷刻间被震裂了,砖墙倒塌、瓦片横飞、主梁摇摇欲坠。他顾不上查点自己的损失,主动找到“村两委”,请求加入党员突击队,协助清点人员,转移群众。忙碌一天后,所有村民都转移到了安全地带,他才慢慢地坐在地上歇了一下脚。
由于灾害来得突然,村民所存粮食全部留在危房之中。4月天气温差大、雨水多,如何确保缺衣少食的村民安全过夜?趁着一次余震的间歇,杨富荣与几名党员冲入自家粮库,迅速搜集粮食和生活必需品。就在此时,一次强烈的余震袭来,一时间房梁剧烈晃动,碎瓦片如冰雹般落下。已经退到门口的杨富荣大喊一声:“快走!”自己让出大门通道,等其他同志全部退出危房后,他才抱着一袋粮食跑了出来。村支书高泽美一把拉过杨富荣:“老杨,粮食重要还是命重要?”杨富荣淡淡一笑:“支书啊,我小时候是个孤儿,全靠乡亲们的恩情才活下来,后来还入了党,当了十几年的组长。我现在也是60多岁的人了,怕什么?只要能够帮一帮乡亲们,什么我都敢干。”老支书一时间慨然无语。
4月21日,路过落改村的救灾队伍留下的粮食和饮水已所剩不多,杨富荣主动把自己那份让给其他村民,并一再表示:“现在家里就我一个人,你们要照顾好老人和孩子。”
由于灾区帐篷紧缺,落改村又远离公路,救灾物资无法及时送到。看到许多受灾村民没有安身之所,他心急如焚,决定就地取材搭建帐篷。22日早晨,他正在砍竹子准备搭建帐篷时,一支队伍从远处走来,其中一名中年干部主动上前询问:“老乡啊,你家受灾情况怎么样?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杨富荣回答说:“我砍些竹子来搭帐篷,这次我们老百姓受难,也是国家受难。我是老共产党员了,相信党和政府不会抛弃我们,我们能够渡过难关。”这时,有人提醒杨富荣:“老杨,这位是省委书记王东明同志。”
听到省委主要领导亲自来到落改村看望受灾群众,这个坚强的老党员一时间不能自已,竟哽咽起来。王东明书记也被深深感动,他对杨富荣讲道:“你们是了不起的共产党员。我们的灾区正是有了你们这样的共产党员,群众才能安心,组织才能放心。省委、省政府将以汶川地震中全川人民的大爱精神为指引,绝不抛弃灾区人民,与大家同呼吸、共命运,在天全这块站立的废墟上,发扬屹立不倒的抗震救灾精神,共渡难关、重建家园!”(责编:王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