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赖辰
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到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帝国三代皇帝花了60多年,终于解决了新疆问题,扫平了准噶尔汗国。从此,天山南北和巴尔喀什湖一带,永入大清版图,被称为新疆。
乾隆皇帝是怎样解决新疆问题的呢?
一、西北威脅
从明朝以来,准噶尔汗国一直是中原帝国的威胁。
准噶尔蒙古是一支古老的蒙古部落,长期生活在新疆、青海一带,它和今天外蒙古、内蒙古的蒙古人分别叫做漠北、漠南、漠西蒙古,它还叫做“西蒙古”、“厄鲁特”、“卫拉特”、和“瓦剌”。明朝,其首领也先,曾经发动著名的“土木堡之变”,俘虏了明英宗。
明末清初,天下大乱,准噶尔趁机崛起天山南北,建立了强大的准噶尔汗国。首领噶尔丹(1644-1697)是个大枭雄,凶悍狡猾,多谋善断、纵横捭阖,通过10年征战,统一了西蒙古四部:绰罗斯(准噶尔)部、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杜尔伯特部。随后,他野心勃勃,制定了统一天山南北,再东进,统一整个蒙古族,最后灭亡满清,恢复昔日大元帝国基业的宏伟目标。
噶尔丹创制文字,改革法律制度,改良放牧方法,经营农业种植和手工业,利用外国先进技术发展制绒业、金属品制造业,第一个在草原铸造铜币,发展经济,壮大蒙古骑兵,准噶尔汗国国力强盛,很快征服了大半个新疆、中亚一带。他在亚欧大陆,已经和俄罗斯的彼得大帝、满清的康熙大帝形成三足鼎立之势。1679年,西藏的五世达赖敕封他为“博硕克图汗”。
但噶尔丹遇到了国力兴旺的大清和雄才大略的康熙。
康熙对蒙古人分而治之,笼络和控制喀尔喀蒙古,让它作为自己的战略屏障,和准噶尔汗国对抗,导致噶尔丹无法东进统一蒙古。接着康熙又两次亲征,举全国之力与噶尔丹较量,终于在乌兰布通和昭莫多两次大败噶尔丹。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噶尔丹怀抱未能实现的梦想,抑郁而亡。
虽然首领死了,但准噶尔汗国仅是遇到挫折,远远未被打垮。在噶尔丹之后,其继承者很快又让汗国强大起来。他们继续与清帝国对抗。
雍正九年(1731年),大清和准噶尔人在和通泊大战。清军大败,副将以下全部战死,西路军3万多人,逃回科布多者仅2000余人。这是清朝建立以来,内外战争中最惨痛的一次失败。雍正十年(1732年),准噶尔汗国继续内侵,幸亏喀尔喀蒙古忠勇,拼命抵抗,才打败了漠西蒙古。打成平手的双方,握手言和,划定边界,开始通商,西北出现了20年的和平。
但和通泊之战永远是大清国的噩梦,准噶尔汗国一直虎视眈眈地窥探内地,一旦出现风吹草动,它就有可能如凶猛的狼群般,闪电般杀来,朝清帝国咽喉狠狠咬来,且因其存在,导致东蒙古和西藏一直不安生。
乾隆登基后,一直关注西北,努力学习蒙古语,搜集准噶尔汗国的情报。他利用语言优势,花费了巨大的精力,深入了解西蒙古的历史,对准噶尔的历史源流和部落结构进行了详细和深入的考证与叙述。
二、招降纳叛
早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准噶尔汗国有1000多户迁到察哈尔(今内蒙),归顺了清朝。乾隆接纳了他们,赏给牲畜、土地、官职,从他们嘴里获得大量情报。
原来,乾隆十年(1745年),准噶尔汗国首领噶尔丹策凌病死了,其三子为了争夺汗位,大打出手,自相残杀,导致汗国四分五裂,民不聊生,力量衰微。乾隆十八年(1753年),新首领达瓦齐进攻不听话的杜尔伯特部,史称“三车凌”的三个部落首领台吉车凌、车凌乌把什、车凌蒙克,率领3000多户、1万多人,宣布脱离准噶尔汗国,投奔大清帝国,寻求保护。他们离开世代居住的额尔齐斯河牧场,顶着凛冽的寒风,赶着牛羊,携老带幼,经过十多天的长途跋涉,到达乌里雅苏台地区(今外蒙扎布汗省省会)。
乾隆获得多方情报,断定他们是真降,下令妥善安置这1万多人,赏赐给他们大量的银两、粮草和牛羊,给他们加官进爵,还在1754年,先后8次在承德避暑山庄接见“三车凌”,以表彰他们万里来归。他用蒙语与他们交谈,从他们嘴里掌握了大量准噶尔汗国的内部情报。
三、思想动员
乾隆二十年(1755年),乾隆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对准噶尔汗国实行闪电战,大举进兵。但他遇到几乎是一致的反对,理由如下:一、兵者乃不祥之器,敌人太强大了,不好打;二、20多年和平带来很多实惠,每次贸易交易牛羊上万头,10万清军撤回内地,节省了几千万两白银,陕甘宁民众负担大大减轻,民生得到改善,破坏和约是师出无名,于理不合;三、官民已经习惯了和平,而且战争烧钱,况且远征西域,后勤无法保障,而且一旦失败,将引火烧身。
但是,领导之所以是领导,主要作用有二:一是决策,二是用人。乾隆站得高看得远,他认为,准噶尔问题关系到整个陆地边疆的稳定。它地势险要,向南可控制西藏,向东可统一蒙古。它的存在关系到西藏与东蒙古的稳定,没有西域就没有东蒙古,没有东蒙古就没有北京。如果不消灭准噶尔汗国,西藏和东蒙古将永无宁日。此时敌人内部分裂,是大清扫平西部、彻底统一中国的大好良机。而大清经过三代经营,国力强盛,此时出兵,十拿九稳。国家民族的机会稍纵即逝。至于后勤,可以采取非常办法——“因粮与敌”,即士兵自带可吃两个月的口粮,其余口粮,沿途取之于蒙古牧民(实际上是沿途抢掠)。
经过乾隆苦口婆心的动员,反对者消音了,大清帝国这架机器终于走上了战争轨道。
四、第一次出兵
1755年二月,乾隆选定班第和永常,分任北路大军和西路大军主帅,两路大军共计5万人,加上负责运输后勤的民工共约8万人。每位士兵配备战马3匹,共计15万匹。配备骆驼1万峰。
乾隆以准噶尔汗国降将阿睦尔撒纳(和硕特部拉藏汗长孙)为先锋,以便招降纳叛。
1752冬,阿睦尔撒纳助达瓦齐夺取汗位,不久又与达瓦齐发生火并,被击败。1754年秋,为借助清军之力翦除政敌,与杜尔伯特部台吉纳默库、和硕特台吉班珠尔率所部2万余人,归附清廷。
果如乾隆所料,准噶尔汗国连年内战,人心厌战,清军一到,在头人的带领下,纷纷闻风而降,献上牛羊、战马、奶酪,数千里未遇到抵抗。大军刚刚出动,就有扎哈泌部1300多户来降,他们说,准噶尔汗王达瓦齊残暴,愿率部效力。紧接着,准噶尔汗国实力派大台吉也率部属来降。五月,两路大军会师于新疆博乐县(今新疆博禾市),向伊犁进军。大军到达伊犁,准噶尔人持羊肉、美酒犒劳,络绎不绝,妇女儿童欢呼,如出水火。
自发兵以来,清兵基本未遇到大战,迅速平定准噶尔汗国。充分证明了乾隆出兵时机的选择是准确的。
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达瓦齐无心抵抗,率1万多人逃跑到伊犁西南的格登山,清军穷追不舍,把他抓获,送往北京。第一次出兵大获全胜。
乾隆为了怀柔远人,释放了达瓦齐,免死加恩封为亲王,入旗籍,赐地京师。
五、第二次出兵
清军攻占伊犁后,设立伊犁将军府,留下500清军做其警卫,其余部队因为准部发生大饥荒,后勤无法保障,迅速撤离。
先锋阿睦尔撒纳留下,与伊犁将军共同管理准噶尔人。但阿睦尔撒纳并不安分,因为立下大功,乾隆封他为双亲王,食亲王双俸禄,他仍然不满足。他见清兵已退,萌发了做准噶尔新汗王、独据准噶尔旧版图的野心。
平定准噶尔部后,乾隆分而治之,准备把准噶尔部一分为四,阿睦尔撒纳却要做四个部落的首领,凌驾于众人之上。乾隆当然不同意,于是在1755年,他杀死清军官兵,起兵谋反,自立为汗。
1756年二月,乾隆不得不第二次出兵,剿灭阿睦尔撒纳。
但第二次出兵很不顺利,因为采取“因粮于敌”的策略,清军沿途对喀尔喀蒙古、准噶尔人大肆榨取,夺走其牲畜、粮食,大批牧民饿死,包括原来一直支持清朝的喀尔喀蒙古在内,西北百姓纷纷起来反抗清军。喀尔喀蒙古,在部落首领青衮杂卜的带领下,1万多人起兵反清,23个扎萨克王公聚集在克鲁伦河畔,酝酿举行全蒙古的反清战争。加上前线将领无能,屡屡错失战机,导致阿睦尔撒纳一再逃脱。第二次用兵失败了。
六、第三次出兵
乾隆醒悟到了自己的失误,迅速采取措施:其一、加强统一战线。他在1756年9月,写信给喀尔喀蒙古首领呼图克图和土谢图汗,表示道歉和抚恤。他还写信给小时候一起读书的发小章嘉三世活佛,要他做哲布尊丹巴的工作,许诺将对喀尔喀蒙古大大施恩,终于安抚住了喀尔喀蒙古,镇压了青衮杂卜的起义,扫除了后顾之忧。其二、乾隆放弃了“因粮于敌”的做法。他痛定思痛,调集大批粮草,运到前线,在巴里坤、哈密储藏了11万石粮食,足够大军三四年之用。
1757年三月,乾隆第三次出兵了。
这一次,乾隆胜利了。经过连年战乱和饥荒,准噶尔人穷困交加,疾病流行,死亡众多,毫无战斗力,清军所到之处,都能迅速取胜。阿睦尔撒纳走投无路,逃入俄罗斯境内,1757年九月,病死于俄国托博尔斯克以东20俄里的库杜斯克酒厂,死于天花。
1757年,阿睦尔撒纳部将小和卓(霍集占)杀害清廷所遣前往招抚的副都统阿敏道,自立为巴图尔汗,其兄大和卓(波罗尼都)也受到鼓动。他们号召各城起兵反清,一起集众数十万叛乱,举兵反对清朝政府,叛军控制了天山南路的大部分地方。
1758年二月,清廷命雅尔哈善为靖逆将军,率满、汉兵1万余,从吐鲁番进发,进入南疆(天山南路)平叛。1759年夏天,大小和卓带着妻孥旧仆三四百人逃奔巴达克山(今阿富汗东部)。清军派人与巴达克当地部族交涉,八月,大、小和卓被巴达克山部首领素勒坦沙执杀,把尸首送交清廷。
七、种族灭绝
乾隆平定准噶尔是一场惨胜。历时三年,三次进兵,中间还出现平定喀尔喀蒙古叛乱的插曲,花费了几千万两白银,折损多名大将。
在战争过程中,准噶尔蒙古表现出的强悍不驯,令乾隆后怕。在准噶尔四部中,只有杜尔伯特部第一次投降后,一直忠心耿耿,其他三部:绰罗斯(准噶尔)部、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均屡降屡叛,让他吃尽苦头。深思熟虑之后,乾隆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对准噶尔部蒙古人,除了杜尔伯特部,“总以严行剿杀为要”,这实际上是一道种族灭绝令。
这次种族大屠杀,至少有100多万人。几十万户准噶尔人,死于传染病的有十分之四,逃入俄罗斯、哈萨克的有十分之二,被杀的有十分之三。除了妇女、小孩被掠走当了奴隶外,准噶尔蒙古所剩无几,作为一个种族已经不再存在了。数千里之间看不到一个准噶尔人的帐篷。耕地、牧场荒废,城镇、村庄被毁,人口稀少。
为了填补空白,乾隆从外地移民。其中有吉尔吉斯人、哈萨克人,有喀尔喀蒙古人、察哈尔人,有东干人,甚至有来自满洲的锡伯人和高丽人。十多年后,伏尔加河西岸的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也被安置在这片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