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县实验中学 冯金芳
传统的作文课堂教学,由于没有固定的作文教材,教师随意性很大。一般是由教师评改学生的作文。教师因为评改工作量繁重,因而一个学期评改不了几篇作文,只好简单地讲评学生作文中的优缺点和写作技巧,或者挑选几篇优秀习作读一读,又加上作文讲评没有固定的可操作的模式,因而不少教师重“练”而不重“评”。[1]这种随意又杂乱的作文评析,不但教师劳累,而且会让学生在等待阅读教师评语中失去对作文的兴趣,甚至在老师的怠慢中产生对作文的畏惧感,导致学生对于作文的总体情况一无所知,对自己的作文水平处于何种境地也一片茫然。学生没有目标,没有兴趣,作文教学走进死胡同也就理所当然了。这种低效,甚至无效的局面亟待改变。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评改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钱梦龙老师认为在评改文章的实践中学习作文之法,历来受到作家们的重视。清人唐彪说:“文章不能一作便佳,须频改方入妙耳。此意学不可不知也。”可见文章“入妙”是“频改”的结果,在“频改”过程中也最容易领悟文章“入妙”之法。[2]过去由于作文指导思想上的失误,忽视了文章评改这一作文能力训练的重要环节。教师简单的评语,造成了学生对自己作文的得失漠不关心的态度,具体表现为学生只看老师的评语,甚至只关心一下自己的分数,就把自己的习作放在一边了。这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这种作文教学有很大的缺陷。不符合强调学生主体发展,不符合倡导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新一轮课堂改革要求。
如何创新作文课堂教学,使作文教学更具成效?关键在于“评改”的变革。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努力探索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作文评改“四步法”。
所谓“四步法”的作文评改指的是采用一种固定模式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师首评,学生互评,自主修改,展示交流。
第一步:教师首评。
教师首评,目的是了解学生作文的整体情况。作为教师,必须从学生的作文实际出发,给予相对应的指导。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把握学生本次的作文情况,对学生作文的整体水平有一个明确的了解,找出学生本次作文的优缺点,在引导学生评改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此,每次学生作文教师必须做到每篇浏览每篇首评。步骤如下:教师布置并指导学生写作,完成后教师先浏览全部学生习作,然后选出有代表性的各类级别的习作,集中打印分发给每位学生。例如初中第一次《这就是我》的命题作文,要求学生要写出自己的特点。笔者浏览学生作文后得出的结论是:本次作文学生都有按要求写出本人的特点,但最大的问题是,一个64个学生的班级,竟然有近20位的学生作文没有写到600字,原因是这些同学都是采用概括描写,每个特点写3-4行,写了四五个特点,写完了,也才四五百字;全文都是略写,重点无法突出,文章当然会不好了。据此,教师确定下一步学生的互评互改的重点是如何在作文中做到详略得当,中心突出。所以此次作文评析的范例选了六篇,两篇是详略得当,中心突出的优秀作品,两篇是只有略写,没有突出中心的习作,还有两篇是没有把自己最典型的特点写出来的习作;这六篇习作放在一起,学生自然会去比较,进而在比较中了解自己或别人作文中的失误,以免重蹈覆辙。
第二步:学生互评。
在下一次的作文课,教师在课堂上先引导学生审清题意,交流讨论审题的注意事项,分析本次作文的写作重点。以“成长路上故事多”的话题作文为例,引导学生要注意的内容是:一是否写成长时期;二是否写故事;三故事是否有三则及以上。这三者有了,接下来可以看看选材是否恰当,详略安排是否妥当。我挑选了八篇习作。其中不合题意的两篇:《树子坝“大侠”》、《那是花的哀伤吗?》,都只写了一则故事,没有按照“多”的要求来写,并且没有突出“成长”这个主题,《树子坝“大侠”》还把写作对象的主次颠倒了;两篇“短文”,只有400左右的作文,虽然文章切合题意,但其中一篇事件都是概括描写,没有突出重点,使得中心不突出;另一篇则有头无尾,开篇能点题,事例也典型,只是写到关键时刻戛然而止,文章结构都不完整。还有两篇是选材缺乏新意的习作,选出的目的是让学生懂得别人常写的东西很难再感动读者,用以强调作文要用心观察,体会,寻找独特的感受。另外两篇为优秀习作,安排这两篇习作,是让学生有进行对比的对象。教师把要求说清之后,把习作发还给学生,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每位小组成员必须浏览完本组成员的习作,一般是四人小组或六人小组,等小组成员心中大致可以划分出本小组习作等级的时候,下发教师精心挑选的八篇习作,引导学生划分这八篇作文的等级,并分析等级划分的依据,还要对自己感兴趣的作文进行讨论评析。学生评析时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激情高涨,思维敏捷,发言积极,小组成员互相启发,共同提高,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这个阶段,彻底改变了传统作文教学由教师评改,导致评语枯燥无味泛泛而谈而使老师工作量沉重,学生失去兴趣的劣性模式,把评改作文放在课堂上,让所有的学生参与评改,既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又燃起他们的写作热情,还让他们学会辨别文章的优劣。这种做法重新定位了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演“独奏音”;这样的评改使教师不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教师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第三步:自主修改。
课堂评价完成后,再让学生从范文中选取自己喜欢的作文进行修改(当然也可以修改自己的作文),教师把集中评改的每篇作文的原始分数告诉学生,要求他们能修改到比原稿的分数更高就算符合要求。修改作文是对作文评改内容的巩固,这既可以让学生重新整理思路,又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再次创作,尤其是在明确了本次作文优劣原因之后修改得比原作高些就可以合格的要求,可以让学生从畏惧写作中解脱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比如学生对《但愿我生生世世都是矮子》进行的自主修改:
把“菲律宾前外长罗慕洛,是联合国的发起人之一,世界著名国务活动家。他逝世的时候,联合国为他沉痛的降下半旗。”改为“不是每一个天生的缺点,都让你在别人面前矮人一等;也不会有哪一种缺点能压得你一辈子直不起腰。只要你拥有智慧,只要你敢于正视你的缺点,也许缺点也能转化成无比的优势,成为你成功的跳板”的开头,使得文章开头气势磅礴,铿锵有力;
把“罗慕洛把自己的劣势转为优势,劣势反而促使他成功,以至于他自豪的说:但愿我生生世世都是矮子。别人能将劣势化为优势,我们为什么不能呢?我们不仅要放大自己的优势,还要学会利用自己的劣势走向成功。那么即使我们不能成为为历史留下丰功伟绩的千古风流人物,也算是将潜力发挥到极点的完美小人物了。”改为“罗慕洛无疑是成功的,他勇敢地面对了自己的缺点,而且发现隐蔽在‘缺点’里的优势。事实上,世上无所谓真正的缺点,只要你认识它并懂得加以利用,缺点反而会成为你的优势。
在我们学习中,遇到问题,总是逃避,就会越来越怕它,之后,就会成为你弱点。
只要你勇敢面对,化畏惧为动力,战胜这个问题,之后,你便会高兴你过了这个坎。面对缺点,古人云“以长补短。”我们为何不用呢?
世上无所谓真正的缺点,只要你认识它并懂得加以利用,它就会成为你的优势。”
结尾就显得具体详实,加强说服力。
第四步:展示交流。
1.在课堂上把优秀作品展示出来,让作者有被认可的心理,让听众有创作的冲动。
2.设立班刊。把优秀作品及被修改后的作品定期发表在班刊上,满足学生的发表欲望和分享成功的喜悦心理。
3.密切关注其他有影响的刊物,优秀作品要激励学生勇于投稿,一旦发表,及时表扬。
展示交流阶段其实就是让学生的写作才能被发现,被认可的阶段,当然要注意,大到一篇文章,小到一句话,都可以是交流展示的对象,这样扩大欣赏的范围,就会有更多的学生被欣赏,从而激发更多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四步法”的作文教学,有以下几点优点:
首先,“四步法”让教师把单一的独角戏的评价模式转变为创新的模式。这不仅是形式上的改变,而且是新课标下观念的改变,真正做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3]不但减轻自己的负担,也触动学生学习的敏感,使学生的写作过程全部在学生自己的掌握之中,学生在吸收他人长处的基础上很快知晓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快速提高自身作文的水平提供了可能。
其次,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评改作文时,往往要调动自己的阅读积累,站在另一个层面审视看待自己或他人的作文,这时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过渡到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知识的迁移,同时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第三,培养了学生探究、合作能力。学生在修改过程中,是用审视的眼光对待作文的,这种与写作时的不同心态促使他们用心去发现、寻找作文中的闪光点及不足之处,这对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有很大好处;而且小组合作打破了学生之间互相封闭的局面,使评改者能亲自去品评同学的作文,能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同学作文的优点和缺点,使被评改者能看到同学对自己作文的态度,听到同学对自己作文褒贬的真实声音。在小组合作吸收各小组成员的智慧,让学生缩短与优秀作者的距离,从而减轻对写好作文的畏惧感,提高对写作的兴趣。
经过一年的实践检验,作者所任班级成绩每次名列前茅,甚至比个别班级优秀率高20%多,我想其中的功劳应该很大程度上归功在作文评改的改革尝试上。
[1]张玉娟:《评改作文初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07-20(人教网)。
[2]臧晓红:《评(频)改—作文“入妙”之法宝》,《文理导航》2012年第9期。
[3]穗凤月:《学生评改作文好处多多》,《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0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