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沿岸“运河之都”的遗产保护现状综述

2013-05-30 04:52范传猛刘沛竹
科技致富向导 2013年8期
关键词:遗产保护京杭大运河济宁

范传猛 刘沛竹

【摘 要】文章以京杭大运河沿岸两个以“运河之都”为名片的城市为对象,介绍和总结了各地不同的对京杭大运河的开发保护现状,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京杭大运河;“运河之都”;淮安;济宁;遗产保护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工程最大、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闻名世界。大运河北起涿郡,南至杭州,贯穿京、津、冀、鲁、苏、浙等6省市,联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5大水系,大运河开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对中国古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随着大运河的开凿、兴盛、衰落,其沿线城市也历经了兴衰变迁。大运河的通航作用在中国古代不容小觑,运河的开凿、疏浚、管理和营运在古代也有数个沿岸城市进行统一筹划管理。据统计,历史上沿运河的较大城镇有济宁、聊城、淮安、扬州、杭州等,这些较大城镇在运河的开凿、漕运和管理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因而,如今对于哪座城市在运河航运史上有“运河之都”的地位,引发了较大争议。其中,争议最大的是山东济宁以及江苏淮安。2006年5月13日至15日,“运河之都”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淮安市召开;2008年9月,“第四届中国大运河文化节―大运河保护与申遗高峰论坛”在淮安市举行,中国古都学会授予淮安市 “运河之都”匾牌。而济宁市也在2006年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运河之都·济宁中区”的图文商标。两地均采用旅游、等手段加大当地知名度。

1.江苏淮安

淮安地处古淮河之滨,握邗沟入淮处末口和泗水入淮处清口,在京杭运河的发展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运河的南北漕运能力悬殊,淮安成为了商人停滞中转的码头,当时江南源源不断的物资船运抵达淮安后,大多无法继续漕运北上,只有改为车马陆运。至今,京杭大运河淮安段还保留着一块刻着“南船北马舍舟登陆”的牌匾。淮安除了是南北交通咽喉,还是古代“天下四大粮仓”之一。

淮安城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开通邗沟,隋大运河全线贯通后,淮安作为中转站,地位重要,城市繁荣。元代以后,淮安的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凸显。

明清时期,确立了以内河为主的漕粮运输制度,并设立统管全国漕运的理漕长官,驻节淮安府。据光绪《淮安府志?漕运》记载:“凡湖广、江西、浙江、江南之粮艘,衔尾而至山阳,经漕督盘查,以次出运河。虽山东、河南粮艘不经此地,亦皆遥禀戒约,故漕政通乎七省,而山阳实咽喉要地也”。同时,负责督运的漕运总兵官也驻节于此,与漕运总督并称文、武二院。时转运漕粮的官军曾达12万多人。同时漕运总督兼巡抚南直隶淮扬庐凤四府及徐和滁三州,淮安为苏北与皖北地区的政治中心。

为了方便漕运,明朝廷还在淮安建立了全国规模最大的漕船制造厂,由工部分司管理,同时,在清江浦建有规模宏大的漕粮转搬仓——淮安常盈仓,资料显示,该仓可容纳150万石漕粮。还有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淮北盐运分司、淮安榷关等衙署在此设置。淮安成为中央政府的河道治理中心、漕运指挥中心、漕船制造中心、粮食储备中心和淮北食盐的集散中心,造成了该时期淮安城市的空前繁荣。

明代黄河夺淮以后,淮安作为黄、淮、运河交汇处,成为治理黄、淮、运河的关键所在。故明代总河一职,多次由总漕兼任。清代漕、河管理机构分设,河道总督初设山东济宁,康熙十六年,始迁于淮安清江浦,便于就近指挥。

后来由于黄河水泛滥等种种原因,淮安在近代曾一度衰落。后来,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南水北调工程中,淮安花大力气进行了截污导流工程,有效提高了京杭大运河淮安段的通航能力以及水质。

在2006年举行的“运河之都”全国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明清时期的淮安,是大运河沿线最重要的运输、治水的指挥中心,其“运河之都”的历史地位名实相符,是他地无可取代、无可相比的。

淮安在打响“运河之都”作为城市名片的同时,还通过“淮扬菜之乡”、“总理家乡”、“台资高地”等扩大城市影响力,这些举措在近年获得了较大成功,为淮安赢得了更大的声誉。

2.山东济宁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济宁恰位于全河的中段。元朝至元十九年(1282年)到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流经济宁的济州河和会通河凿通,与三年后(1292年)凿通的通惠河相连,标志着京杭大运河的全线贯通。

明代在济宁设总理河道、总督河道、经理河漕、总漕兼河道、巡抚兼河道等,简称总河,均由朝廷钦命署理;清朝派驻济宁的司运机构多袭明制,设总河部院,钦命署理,秩正二品。

河道总督衙门又拥有或掌管着自己的军队,并主要依靠军队来实现其总督职能。因此,河道总督衙门是一个军政合一的机构。

大运河南北贯通以后,济宁成为“南北咽喉,子午要冲”。但在近代铁路交通兴起之后,济宁的城市发展受到空前阻碍,直到20世纪末,济宁通过大量的投资进行运河疏通改造工程,扩大了运河的航运价值,实现了南粮北运到北煤南运的水上交通要道的历史转身。

济宁段运河的历史文化遗存十分丰富,留存至今的各类古建筑和桥梁、闸坝等水工设施达70多处,其中有国家级文物3处,省级文物4处,市级文物7处。改革开放以来,济宁市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组群结构大城市”的目标,加快了构筑组群式城市的建设。2005年,为改善城市水环境,打造“运河之都”新风采,市政府决定对城区河湖水系进行综合整治,实施清淤工程、堤岸改造工程、截污工程等,使沿河绿化、雕塑、水体桥梁及其周边的整体环境协调一致。

今天的济宁,在重塑“运河之都”城市形象进程中,不断挖掘历史资源,传播运河文化,并通过发展旅游经济,扩大济宁作为“运河之都”在受众中的影响。此外,济宁市也正利用其历史文化遗存实施“以河兴市”的战略,推动鲁南经济带的建设和崛起。

对于两大运河城市“运河之都”的争议,笔者认为,文化传承应破除疆界。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教授成积春认为,不管怎么争,文化传承的核心不能丢,“争过来了却发展不好,是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浪费。”并且,其实两大城市对于“运河之都”称号的追逐表面上是在争夺一个符号,但实际上也是在争夺一个发展的机遇,通过文化品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但是,对于历史文化名人和文化资源的研究不应追求一争高下,而应团结协作,挖掘和保护好大运河,这对于提升城市形象将会起到更好的效果。保护好大运河文化遗产,也不仅仅是这两个城市的任务,更是全中国乃至全人类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中国古都学会会长认为淮安是“运河之都”,2006.5.15.

[2]郑欢,钱文颖,江颖红,丁瑾,陆艺艺.尘封抑或复苏——中国“运河之都”城市形象传播策略研究.广告大观(综合版),2011(7).

[3]张自义,杜庆生.济宁:中国运河之都.中国名城,2008(S1).

[4]邹立新,郭虹,李爱萍,运河之都——济宁.城建档案,2006(8).

猜你喜欢
遗产保护京杭大运河济宁
历史课程中京杭大运河的相关教学实践
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历史演变和文化遗产价值
明清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变迁
济宁有线“屏屏通”便民惠民生
“老字号”川菜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方略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启示
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若干问题分析
关于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