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敏
我国有十几亿人的文化消费市场,得天独厚的资源全世界绝无仅有。就我个人理解,文学期刊毕竟也是一种大众文化,如果文学期刊的内容是好的,价位是合理的,那么让数以万计的人里产生一个热爱文学期刊的读者,不算是一种过高的期望。或许按照分工,文学期刊的定位,并不能满足整个文化市场的阅读需求,自身也不具备做强做大的基础和条件,但我们力求做得细一些,做得精一点,总是可以接近理想的目标的。所以,从客观的角度讲,在中国,做一个文学期刊的主编(编辑)和其他门类的期刊人,有着同样的幸运。
当今文坛,文学期刊如林,尽管多在一个层面办刊物,但真正衡量一本刊物是否办得好,虽然有多种说法,但也还是有一定参照标准的。让领导、专家和普通民众都喜欢,让家长、老师和学生都选择,或许我们还不容易做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否倡导和规范文体,能否有效地发现、扶持、组织、培养和造就一批批作家队伍,能否寻找、培育和引导自己稳定的读者群,应是文化含量即精神价值的标准。依我看,只要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某一种特色,便可谓是找到自己的位置了。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办刊物,必须有参与竞争的勇气和策略,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在文学期刊的整体设计上,鲜明的主流文体意识,是一本文学期刊应携带的文化艺术含量的重要体现。所谓主流文体,泛指小说、散文、诗歌和其他体裁呈现出来的一流状态,代表文学创作领域发展的主导方向。内容是刊物的核心,以清浅带深厚,以平易带精湛,以宏阔或精短的系列描绘时代画卷,演绎生活本质,写人情人性、人道主义、人的尊严、爱情、事业、荣誉感、责任心,鞭挞丑陋,讴歌善美,敬业爱岗、忠勇诚信、侠肝义胆、怜悯之心、恻隐之心,等等。这些人类永恒的主题使作家钟情,读者倾心。装帧插图和排版艺术应有鲜明的风格,它需要和刊物的内容吻合,被自己的读者群认可。它不是一种点缀,不是可有可无,更不是风马牛不相及,而是刊物整体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内容的一种扩展和补充。简洁、明朗和稍有一点儿凝重,使一本文学期刊负载着独特的使用价值和美学价值,使广大读者接触到情趣高雅、形象优美的文化环境,成为一个美育的课堂。
一本文学刊物,一旦打上定价,流通社会,便有了文化产品的属性。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精神产品,它首先要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要主题积极,内容健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追求,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同时,作为一种文化消费品,要体现它的市场价值,就要极大地提高它的发行量和社会覆盖面。发行是刊物的经济命脉,是一条流淌的生命线。印刷质量和发行效率是融为一体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没有发行,便没有刊物。假如我们认为自己的刊物是同类期刊中办得较好的,发行量的大小便决定了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能力。
市场有两种功能,有迎合而平实的一面,也有遴选的调节机制。办好刊物是为了促进发行,而发行效益又转过来为提高内容质量服务,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文学期刊的生存状态只有进入自身的良性循环,才能保持其纯洁性,真正体现出文学艺术作为精神产品的独特魅力。刊物的社会效益体现在刊物的发行量上,刊物的经济效益在于刊物通过发行量所携带的定价、差价和广告收入上。而刊物的“精品意识”和“名牌效应”正是刊物发行量的保证,也是刊物定价的重要尺度和参照系数。品位高雅,风格稳定,能吸引社会公众的注意力,拥有一茬又一茬的读者群,是期刊最为宝贵的无形资源。
(责任编辑 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