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柠
盛夏时节去了趟日本,碰巧赶上宫崎骏新片《起风了》的首映式。虽然是工作日(周一)的下午,电影院却座无虚席,且绝大部分是年轻观众。当放映结束,我随着人流走出电影院的时候,发现很多人眼中闪着泪光。
作为宫崎骏唯一一部非奇幻的现实题材作品,《起风了》融合了宫崎版动漫的全部梦幻要素:水彩画般清新的画面、浪漫到心碎的爱情故事、久石让音乐穿透的旋律……然而,这却是一个现实的文本。主人公“二郎”虽然是虚构人物,其经历却是以日本航空之父、“零战”设计师堀越二郎为蓝本的。
所谓“零战”,是“零式舰载战斗机”的简称。“零战”作为战前日本自主研发的战机,其流线型机身、轻量化和鹰隼般的飞行速度,代表了彼时日本科技的最高水平。作为“零战”的总设计师,堀越二郎是一个典型的日本式细节主义者,他的信念是“一克都不能马虎”。也正因了他魔鬼般的严苛,日本以自有技术研发的“零战”不仅具有“超群的空战性能”,其“轻量、小型化是欧美军用机绝对无法拷贝的”,因而在最初投入实战的一两年,取得了“对面无敌”的骄人战绩。
如此看来,《起风了》好像是一部美化、赞美战争的电影,其实不然。恰恰相反,电影中全然没有战争场面,而宫崎骏作为和平主义者,一再表明反对战争的立场。
我丝毫不怀疑宫崎骏导演反战言论的真诚性,他确实是一位铁杆的和平主义者。可问题是,就事论事,回到这部电影,你也不能因为它不是一部美化、赞美战争的电影,便轻易认定它是一部反战片。片中虽然没有对战争的肯定,但也确实并未提出明确的反战诉求。在影片上映前后,导演宫崎骏对媒体所做的一系列高调的反战发言,固然值得评价,问题是——那与电影何干?
事实上,无论是“美化战争”,还是“反战”的评价,其实都没对准焦距。在笔者个人看来,此片是一部力求客观、中性地表现日本人造物信仰的电影。只不过这点多少有些被浪漫的爱情故事冲淡了的感觉。东洋自古崇尚器物文明,文化中有极深的造物情结。制造精致、实用、完美之物,传之后世,几乎是一种信仰,手艺人也受到推崇,整个国家可以说是“职人社会”。无疑,“零战”是令今天的日本人怀旧不已之“物”,其造物者堀越二郎,虽然是科学家,但在日本人眼中,其实未尝不是“职人”。宫崎骏话说得很明白:“他(二郎)是拼尽全力活在昭和初期的最优秀的日本人之一”;“汽车会撞人,但也能帮人。这就是技术,技术人员基本上是中立的”。
应该说,宫崎骏是真诚的,既未妄自菲薄,也未刻意拔高。客观上,东洋社会的造物信仰,也确实增进了人类的物质文明——这是不争的事实。但说到“零战”,你不能不承认,它确实“很美”,无论是造型,还是功能,都达到了那个时代的顶尖水准。但另一方面,“零战”作为被造之“物”,并不是一般的“物”,而是战机,一种大型兵器。它在“很美”的同时,也蕴含着“很暴力”的性格。当然,你也可以说,它本身并不“暴力”,是操纵者使它变得“暴力”。这就又引出了宫崎骏所谓的技术中立性问题——到底是否存在绝对“中立”的技术?特别是当这种技术的实际用途就是杀伤性武器的时候。
没法子,这也许是造物信仰本身的宿命:它的两个主要面向——造物者和所造之物,均不能不关涉第三个面向,即所造之物的实际用途及其客观效果。所以,当你想到太平洋战争中,那些驾驶“零战”,高喊“天皇陛下万岁”,俯冲向美军舰甲板的“神风”队员的“玉碎”光景时,从内心对“零战”这种“完美”之造物,无论如何是难以礼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