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从何而来

2013-05-30 10:48熊丙奇
新民周刊 2013年15期
关键词:选择权笔试生源

熊丙奇

3月16日,大学三大自主招生联考同日开考,上海的高中“四大名校”也在这一天同时举行自招活动。对于很多初高中学子及其家长来说,将会是很难忘的人生记忆。

考试“大撞车”成为近年来自招的“看点”之一。对此,相关大学的解释是,这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让学生理性选择参加哪一个联考,而高中的解释,除了强调准确定位这一点之外,还说明实际的“困难”——3月底的双休日,将有重要的测试活动安排,因此只有把自招测试时间提前,由于只有这个双休日可安排,“撞车”也就在所难免。

这也曾经是大学强调的理由之一。在2011年三大联考出现时,当时的“北约”(以北大为首的13校联考)和“华约”(以清华为首的7校联考)就把考试时间放在同一天,学校的理由是,自招流程太紧张,时间错不开。这显然是十分蹩脚的理由。在社会舆论的质疑下,这两大联考当年错开了一天。可接着的第二年,这两大联考又把时间放在同一天,不再理睬大家的质疑。

有意思的是,2013年的这三大联考最初把考试时间定在3月2日,可后来又悄悄地把时间整体后移到了3月16日,坊间传言,这是避免联考与两会召开时间过近,使自招成为一个热点话题,但不管怎样,三大联考能集体后移时间,让“自招流程紧张”的说辞不攻自破,既然可以推迟两周考,那么为何不可3月2日一个联考、3月9日一个联考,再3月16日一个联考呢?这样一来,考生不是可以参加这三大联考了吗?

说到底,这是自主招生学校,在玩手段“抢生源”。这也是我国学校自主招生改革发生的严重“变异”——自主招生非但没有增加学生的选择权,降低考试焦虑,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和焦虑。

这是由我国自主招生的程序设计决定的。无论是大学的自主招生,还是高中的自主招生,目前都是嫁接在中高考制度之上的,参加学校自招测试(笔试和面试),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还要参加统一的高(中)考,达到规定的分数要求,方能被录取。按照这一程序,自主招生改革与初衷严重背离。一方面,自主招生并没有打破分数这一单一的评价体系,所谓自主招生资格,不过是录取的优惠而已(高考达一本线录取,中考达自主招生资格线录取);另一方面,学生的选择权没有增加,并不能拿到多所学校的录取通知书选择学校,还是只有在高(中)考中拿到一张学校的录取通知书。

我国自主招生改革的用意,是为了扩大学校的招生自主权,让学校招到适合自己办学定位的学生,同时打破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框架,引导基础教育突围应试教育。这个初衷没有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只是有限地扩大了学校的权力,于是对于招生学校而言,自主招生就成了“抢生源”的手段。

不少学校抢来生源之后,并没有对原有的教育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背后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学生没有选择权,由此出现两方面问题,首先,与其说学校“抢生源”,不如说是学校“抢政绩”——对于大学来说,政绩是学生的高考录取分数,对于中学来说,政绩则是招收到多少获奖的学生,以及这些学生今后会给学校带来怎样的名校升学率。——相对于大学抢到生源之后就无所事事不同,中学由于面对高考的压力,还是比较重视教育教学的。

其次,学校并不重视学生权益,而是“以我为主”开展活动,自主举行考试、把考试时间放在同一天,对所有入围学生都进行面试,都体现了学校这种“以我为主”的意识。

在国外,自主招生的笔试,通常不由学校自行组织,而是由社会第三方机构组织,学生自主选择参加,学校自主认可。学校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笔试只是评价学生的一个指标,用不着学校花精力在笔试上,而且,学校认可权威的社会考试,也扩大学生的申请机会——学生只要参加了考试,就可用这一考试成绩去申请多所学校,而无需每个学校逐一考试。

同样,面试也不是每个学校、招收每个学生都必须经历的。在国外,大约只有40%的名校是进行面试的,面试的对象,也只是少部分学生。对于那些通过提交的材料就能判断能否录取的学生,根本无需再面试,另外,面试还可有电话面试、社区面试、委托(校友)面试、校园面试多种情形,尤其是校园面试,由于耗费成本大,通常是十分谨慎的——如果要求所有学生都参加面试,就可能出现有的学生因家庭困难,无法支付面试费用(交通、食宿),而放弃机会的问题。鉴于面试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海外一流学校,在要求学生进行校园面试时,大多会为学生提供交通、食宿费用。如果说“抢生源”,这才是真正的“抢生源”。

这并不是说这些学校有多爱学生,而是它们在制度安排下,只能如此,才能吸引优秀学生。以美国为例,大学入学实行申请入学制度,学生可以自由申请多所学校,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再做选择;进入大学后,还有自由申请转学制度,学生对学校、专业不满,可以随时申请转到另外一所学校(只要另外一所学校愿意接收)。在这一制度下,如果哪所大学要求学生只有参加本校组织的考试,才能申请本校;而且把本校的考试时间,故意与其他考试撞车,那无疑是“自杀”。学校必须在办学过程中,尊重受教育者的权益,时刻为受教育者着想,否则就面临被“抛弃”的危险。

自主招生的实质,就是建立教育的市场竞争机制,实现学生和学校的双向选择。针对我国自主招生出现的乱象,我国教育部门和自主招生学校,应该反思其中的问题。简单地说,我国是在计划制度框架之下推进教育市场机制改革,这就让自主招生不伦不类。推进真正意义的自主招生改革,必须打破计划制度框架,推进考试社会化。

其一,取消自主招生和中考高集中录取的嫁接。我国考试升学制度问题的关键在于集中录取制度,只有打破集中录取制度,高考改革才能推进,否则,在一名考生只能拿到一张录取通知书的录取制度安排下,任何改革都会无疾而终,此前的高考科目改革、课程改革、春考改革,都遭遇挫折,就因录取制度未变。眼下,教育部又在推进一年多次考改革,在笔者看来,前景也不乐观。对于自主招生改革来说,当务之急,必须取消与集中录取制度的嫁接,真正实现学生和学校的双向选择。

其二,推进考试的社会化改革,一方面,将现行的中高考由行政主导的资格考,变为社会评价考试,中高考结束后,学校可自主提出申请的分数要求,达到分数要求的学生可自主申请多所学校,学校独立进行录取;另一方面,在中高考之外,再推出第三方考试,学生以参加这一考试的成绩去申请学校,第三方考试与目前的中高考自由竞争,谁的质量、水平得到认可,谁就更权威。这也是提高考试评价质量的机制。

猜你喜欢
选择权笔试生源
长洲怡生源记货单考论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疫情下的笔试
关于校招笔试的5个问题
2016年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考试招聘人员笔试工作完成
民事程序选择权的价值
高校生源危机:“狼真来了”
关于独立学院建设研究生生源基地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