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琛
明星老爸们褪去平日里的光鲜威风,回归到普通父亲的角色,面对萌宝们,不时表现出困惑无奈、手足无措或是真情流露……真人秀亲子互动节目《爸爸去哪儿》因为“走心”一举虏获了不少观众。
根据湖南卫视公布的收视数据显示,《爸爸去哪儿》首期核心观众群女性观众占比近2/3,25岁至34岁群体的占比也高达36%。
我们是否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有天晚上,年轻母亲独自带着年幼的孩子,在家中看电视上的“爸爸带孩子”,而孩子的爸爸也许还在单位加班,也许在外应酬,也许只是待在卧室里对着电脑打游戏——自家的孩子依然延续着没有父亲陪伴的故事。
生活中,“爸爸去哪儿了?”也是我们经常从孩子口中听到的问话。如今,这种现象同样发生在母亲身上,在不少现代家庭,养育孩子的职责主要推到老人身上,妈妈对子女教育的参与度也逐渐降低。
“爸爸去哪儿”提出的正是这样一种困惑: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父母去哪儿了?父母又将指引孩子们去哪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是现代教育的共识。一个孩子,要健康平安地成长,并拥有独立人格与自由精神,首先必须跟着父母的脚步前进——父母去哪儿,孩子就会去哪儿;孩子去哪儿,社会就会去哪儿。
边看节目边学习
“林志颖和孩子的沟通方式很不错,很有耐心。但太照顾Kimi了,搞得小男孩过于黏人,缺乏独立性。”“郭涛父子不错,相处起来比较像兄弟,就是有时候爸爸太强势,不太讲道理。”“王诗龄嘴巴很甜,看来女孩子还是要嘴巴甜一点比较讨人喜欢。”“张亮很会和孩子相处,菜还做得很不错,是个好男人和好爸爸。”“田亮的女儿起先看着挺作的,到后来真是越来越好,又体贴又会帮助人。”……
这段时间以来,每到周五晚10点钟,杨坚伟都会准时坐到电视机前收看《爸爸去哪儿》,被节目里的“奶爸”、“萌宝”逗乐之余,还不忘评头论足一番。
平时不太看电视节目的杨坚伟坦言,起初,他只是在妻子的强烈推荐下,决定“勉为其难”地看一下。岂料,这一看就让他变成了“看得比妻子还起劲”的节目忠实粉丝,并称之为“唯一看得这么认真的综艺节目”。
“主要是觉得这个节目比较实用,能从这五对明星父子或父女身上发现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能从他们身上取取经,看能搞哪些互动来促进和孩子的感情。”杨坚伟说,在看节目的过程中,他还会和妻子就女儿一一的问题进行讨论。
比如,看到田亮的女儿Cindy在节目伊始哭闹个不停,让田亮一脸茫然时,他就会不自觉地“对号入座”,“一一今年两岁半,感觉就跟Cindy很像,一旦哭闹起来,也让我们夫妻俩很是头疼。以前我们会认为这是小孩子的本能,不是哄着顺着,就是不理她,有时被她缠着烦了,还会大声训斥。但看了这节目之后,我会觉得对待小孩其实能有更好的办法。”
现在,一旦遇到一一晚上吵着要吃糖的时候,杨坚伟会先跟她讲道理,告诉她“晚上吃糖会蛀牙”,接着还会用玩具或是其他的东西分散女儿的注意力。
“别看她年纪小,一副似懂非懂的样子,但有时她真的能够听懂,很能进入沟通的状态。”杨坚伟用“不能一味地满足或者阻止孩子的需求”来总结他从节目里学习到的经验。
他告诉记者,《爸爸去哪儿》如今在他的朋友圈中也很火,不论是为人父母的还是单身青年,都至少看过个两三集。节目中,爸爸和孩子之间独特的浓情也燃起了不少人回归家庭的渴望。
“我有个年纪还蛮小的朋友,看了这节目后,竟然父爱泛滥,也想尽快生个孩子。”对此,杨坚伟并不赞同。在他看来,养育子女需要付出足够的耐心与时间,不是一时兴起的事情,“尤其是在孩子5岁之前,是他们的智商、情商、性格等逐渐形成的过程,需要父母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在他们身边。”
比起身边的朋友,杨坚伟自认为是花了最多时间陪孩子的。当每周日带女儿去上早教班,看到其他孩子都是由妈妈或者老人陪同的时候,他有时还会半开玩笑地问妻子,是不是他不够努力,不太会赚钱。
父亲为何总缺席?
事实上,节目里的星爸们也承认平时工作繁忙,并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伴孩子。那么,现实生活中的爸爸们是不是也有和星爸们一样的困境?
一项来自新浪网的调查显示,在1988名被调查者中,60.7%认为“现在的孩子缺失父教”。在回答“在你的成长过程中,谁承担了更多教育责任?”时,46.9%选择了母亲,28.7%表示“父母均担”,仅有13.0%表示是父亲。
而针对北京3~6岁幼儿的父亲的一项调查发现:80%的父亲认为自己工作忙,没有时间与孩子交往;80%以上的幼儿园大班爸爸承认从没开过家长会。另一项对天津市1054人的调查也显示:一半以上的家庭存在子女教育父亲“缺位”的情况,母亲是子女教育的绝对主角。
2008年,中日韩美四国的研究者发现:即使是正常家庭的父亲也已经远离了孩子。中国高中生将父亲选作第六倾诉对象,排在同性朋友、母亲、异性朋友、兄弟姐妹、网友后,其他三国的高中生也仅将父亲视为第五倾诉对象。
如此看来,无论在认知、情感、陪伴、尊重、亲密还是在问题解决方面,父亲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不够多。
儿童问题专家、中国福利会出版社副社长吴斌荣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现实中,有不少努力的、出色的父亲,却也有不少父亲不仅缺位,有时还会对子女的教育产生负面干扰。
在分析父亲缺席子女教育的具体原因时,吴斌荣指出,在传统的中国式家庭教育观念中,一直都是“男主外、女主内”的格局为主。教育孩子被界定为“内务”,所以从小到大,孩子的吃喝拉撒和教育一般都是由妈妈来担当主力军,爸爸更多的是在孩子的一些重大问题上,比如上哪所小学、学什么兴趣课、选什么专业等大事上发表意见或者做决定。而至于平时的点滴生活细节以及习惯养成,恐怕更多时候都是妈妈来关注和督促孩子,这已经是一种惯性认知,仿佛约定俗成。
“时代在变,父母双方的社会分工和角色在变,他们的教育观念也在变。传统的家庭内部的分工已经受到挑战。”吴斌荣进一步解释道,“生活的压力驱使男性确实需要去牺牲更多时间和精力忙于工作,忙于赚钱养家是非常的实际的问题,也是男性自身社会价值体现和实现、自身家庭地位确立的需求。”
经过大量的观察和调查,吴斌荣发现很多家庭的矛盾往往是在孩子出生后出现的,“一方面是孩子成长各阶段自身特点造成的问题,例如各种叛逆期带来的困扰,另一方面是家庭内部成员因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和立场,而对孩子养育问题产生的种种分歧,这些都足以让不堪内外交困的爸爸畏惧,从而假借工作之名出逃,虽然他们心里很清楚逃避不是解决之道。”
做好父母,你够格吗?
有这样一组来自美国某组织的调查数据,或许更能让你直观地体会,缺失了父爱,会对孩子造成怎样的影响:尽管只有20%的未成年孩子住在单亲家庭中,但青少年犯罪工作小组认为70%的少年犯出自单亲家庭;90%无家可归和离家出走的孩子来自无父家庭;戒毒中心有75%的青少年患者来自无父家庭;80%的强奸犯的动机来源于无父家庭转移的愤怒……
对此,吴斌荣表示,每个家庭中父亲和母亲的组合都是一个独立的、独特的搭配样本。她反对将父亲和母亲脸谱化、标签化,严父慈母的模式已经太单一了,“缺乏母爱的家庭,同样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教育问题。有一点是肯定的,孩子的问题父母要首先思考自己存在哪些不足,而不是去一味地指责孩子。”
“宝贝,宝贝,我是你的大树,一生陪你看日出。”正如这首随着节目红起来的主题歌唱的那样,吴斌荣说,家庭之所谓存在,其价值之一就是给予孩子温暖和力量。子女的教育其实不用花更多金钱、更多精力去实施,生活本身是最好的教育,足够被有智慧的家长用来教育子女和实现自我成长。她在几年前提出“边过日子边教育”这种朴素主义的教育理念在家长中间被推崇和传扬。
做好父母的第一步就是要有爱,“和吃的、穿的、用的这些‘身外之物相比,来自父母浓浓的爱意才是孩子最需要的东西。”
而传递爱和力量则需要父母的专业。在日常研究中,吴斌荣发现当下家长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不懂得和孩子交流,“他们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
“缺乏话题!你可以去注意观察一下,你会发现现在很多父母下班后一进家门,和孩子的交流往往局限于两个问题:作业做好了吗?考试考几分?之后,他们就各自忙各自的了。父母不擅长孩子进行深度的、有效的互动和交流,久而久之,对孩子的不了解就会升格为对孩子的不理解。相对的,孩子也不会了解和理解父母。”
“我接触的家庭案例中,有的家长也很忙,但他们通过自己的教育智慧使得孩子却反而得到更多良性的互动。比方说,出门前的拥抱告别,临睡前给孩子讲十分钟故事,出差时给孩子的一个电话,平日里扮一个鬼脸和说小笑话,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吴斌荣告诉记者,与孩子交流的话题并没有特别的限制,即便是父母自己的困惑也能拿出来和孩子聊一聊。 “别太把孩子当孩子。”
在吴斌荣看来,父亲和母亲都是一种职业,而且是一种没人教但必须胜任的职业,所以父母的自我修行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