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浩峰
1659年,郑成功海军从吴淞口逆江而上,兵发南京。
提起这段历史,海权战略研究者倪乐雄说:“郑成功在南京城下偶然的战术失误,造成历史第一次向中国关上了近代化的大门,中华民族丧失了一次自我更新的千载良机。假设依靠海上贸易立身的郑成功军队能够成功,那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用海上武力统一中国的特例,也许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将从19世纪中叶提前到17世纪后半叶,中西文化大规模冲突和交流的锋面将在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和印尼一带展开,中国将提前200年和西方在同一起跑线上迈进并享受工业文明,中华民族也许会避免以鸦片战争为开端的历史劫数。”
历史不能重来一遍。
1842年8月4日,英军舰队循着郑成功的航道,溯江而上,封锁南京江面。面对外虏,道光皇帝只得求和。按照《南京条约》,中国将香港岛割让英国,上海、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五大口岸被迫开放。
1843年11月8日晚间,英国驻上海首任领事巴富尔爵士一行乘坐麦杜萨号抵达上海,正式执行《南京条约》及其附加条款。11月17日,上海道台宫慕久宣布在洋泾浜江海关以北设立“西洋商船盘验所”,上海开埠。
回顾这170年的历史,开埠成就了作为现代工商业城市的上海。位处苏州河口与黄浦江畔的外白渡桥,好似一枚古老农业文明向现代都市文明嫁接时的定情戒指。上海,一个被迫开放五方汇集华洋杂处的魔都,长期处于蓬勃变化之中,成为一个东方奇迹。在上海开埠170周年之际,上海再次站在了历史的关节点,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挂牌,吸引了从西方到东方的世界的目光。这一次,犹如1949年“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也犹如后来的改革开放、浦东开发,都是中国人的自主選择。
如果在时光隧道里张望,这一次,中国当代的社会转型,会脱胎成哪番模样呢?
如果说历史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那更有必要看清脚下的台阶。当我们回顾一百多年来上海与国际接轨的历程,回看中国第一条商用铁路的前世今生,回看医学乃至现代医院制度西学东渐的来路,甚至仅仅回看那霓虹明灭的夜上海,那一幢幢仍然忙忙碌碌的万国建筑,也许在我们更上一个螺旋的时候,会感到更扎实。
路在脚下,莫错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