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青黎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应该当有用的人,做有用的事,买有用的东西……但也有人认为“有用”并非取舍事物的唯一标准,并把“无用”当成了自己的追求,比如服装设计师马可。
马可1992年从苏州丝绸工学校毕业,两年后就获得了“兄弟杯”国际青年服装设计师大赛的金奖,迄今仍为该奖项最年轻纪录的保持者。此外,她还曾多次被评为国内十佳设计师,受到了多家知名服装企业的青睐。
但马可却有自己的想法,她一直对市场上千篇一律的服装款式感到厌倦。中国作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服装出口大国,却没有自己的品牌,其创造性也没有得到世界的认可,这是一件可悲的事。
于是马可决定创立自己的品牌,设计一些有内涵的衣服。许多人都认为她在做一件无用的事,不但不能产生经济效益,还会影响自己的职业生涯。但马可坚信,眼前无用的事,将来不一定无用,人人都在追求实利,她非要当一个例外。于是,她干脆给自己的品牌取名为“例外”,义无反顾地开始创业。
1996年,马可在广州一个小店里租了一个小柜台,开始经营自己的品牌。此后她不再参加任何比赛,而是窝在狭窄的房间里汗流浃背地画设计图,然后再付诸生产和销售。就这样,她用了近10年时间,才逐步将“例外”这个牌子做了起来,并在国内获得了一定知名度。
但此时,马可又产生了新的想法,她觉得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服装缺少手工产品中的情感积累。于是她经常做一些新的尝试,比如把手工缝制的衣服埋入土壤,或是利用麻布等材料来制造服装。因为这些尝试难以创造经济价值,所以不少人觉得马可是在做无用功,但马可却不以为意,反而打算再创立一个叫“无用”的品牌,用来生产自己理想中的艺术服饰。
马可的想法遭到了团队的反对,大家都觉得“例外”好不容易成了一个知名品牌,此时不集中精力将其做大做强,却要去做一些无用之事,实在不明智。但马可却坚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将无用之举进行到底。
在马可的坚持之下,“无用”的品牌慢慢建立了起来,从最初的不被欣赏到后来开始吸引许多品位不俗的顾客。著名歌唱家彭丽媛早在成为第一夫人之前,就已经是“例外”和“无用”的资深客户了,她经常购置马可旗下的服装,去国外访问之前,彭丽媛还特意请马可为自己设计了几套服装。那些服装不但融合了中国元素,而且大方得体,很适合彭丽媛的优雅气质,受到了人们的一致好评,国内外甚至掀起了一场名为“丽媛style”的时尚风潮。至此,“例外”和“无用”都成为了万众瞩目的品牌,马可的无用理论也开始广为人知。
马可说,眼前的有用和未来的价值往往不同,自己只想做一些眼前未必有用但以后会有价值的事,将人们眼中的无用变成有用。
(摘自作者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