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雷兹集团中国区轨道交通信号业务高级副总裁 刘嘉美
中国的快速城镇化与新型城市群的形成,对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提出了新挑战,传统性的地铁主干线已经不能更贴切地满足新型城市群市民的交通需要,引入多元化城轨交通解决方案势在必行。
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发展,各式城轨地铁、轻轨、有轨电车、胶轮导轨、悬挂式单轨、市域铁路、城际铁路、低速磁悬浮都成为轨道交通建设的可选项。城市在持续的快速发展变化,技术在不断的更新换代,市民的交通需求也在日益增长和变化。作为新型城市专业管理者和设计者,我们不得不面对“没有哪个解决方案能适用于所有城市或永远适用于某一个城市” 的现实。
多元化城市轨道交通常会面临规划、建设以及运营等多方面的问题。在规划方面各城市、区域各有特点。城轨交通规划如何与城市特点相适应?地铁、轻轨、有轨电车、胶轮导轨、悬挂单轨、市域铁路、城际铁路、低速磁悬浮各显身手,那么是需要进行统一规划还是要百花齐放?
前不久,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在调研时指出:“规划犯个小错误,改正都没机会。”这进一步说明,如何权衡取舍这些选项是一个严肃的问题。
在建设方面,通常会面临不同的投资和建设主体,不同的审批流程,关联的系统和运能如何配置才能充分发挥多元化轨道交通的综合效能等问题。
在运营方面,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轨道交通及配套设施快速蓬勃发展,各地极其缺乏具有管理经验和专业技术的人才,而多元化的轨道交通将使这一问题更加严重。
城市管理者们进行决策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城市的区域规划、人口分布、发展方向的引导、初期建设的投资等问题,还需考虑长期运营成本和系统可维护性,多元化轨道交通的优化配置。各系统之间能够建立互助、互补与互动机制,确保各系统相互协作,使其综合效能达到1+1 >2的最大效果。
面对这些眼花缭乱的选项,我们有必要先回顾一下轨道交通建设的最根本的目的和最基本的出发点,以使我们的思路更清楚。
城市管理者和轨道交通管理者们都希望实现以下的共同目标:市民出行更加便捷和安全、更少的能源消耗和污染、城市运转效率和生产率的提高、引导支持城市区域的扩张和发展方向、满足城镇化进程中持续增加的要求和促进社会和谐。当然对轨道交通管理者来说,在实现城市管理目标的同时,也能增加更多的运营收入。
从时间上来看,投资建设的周期约在4-6年,而轨道交通的回报,即其运营带来的收益期往往长达20-30年甚至更久。
从经济效益上来看, 在轨道交通建设中,土地、土建和设备等“硬件”投资占了整个轨交投资额的80%以上,管理运营等“软件”投资可能都达不到20%。但是对于长期的运营,管理能产生长久的效益。
每种交通方式设置专门的运营控制中心是现在最通行的方式。以地铁运营控制中心为例,就常有分散式运营控制中心(每条单线)、半集中式运营控制中心和集中式运营控制中心。
多元化交通方式使得对硬件的投资(如征地、土建、设备、交通模式、车辆等)更需要有忧患意识和超前意识。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已经迈进大数据时代,“软件”方面即多元化轨交的管理上,可以搭建 “大数据”化的综合信息平台来提升整体效果。采用智能的管理工具采集和分析交通数据的数据、分析客流、汇总乘客行为,对运营指标进行演进、比较服务与需求、将事件与列车号、站台号、发生时间联系起来,模拟基础设施改变后的影响,分析新地铁站设置后的影响,分析票价变化后的影响等等。
我们也可以在未来通过移动通讯等手段实现管理者与乘客的实时信息交互,优化运营效率,从而实现以下三大功能:
第一个功能是高效出行。疏导客流跨越不同的轨道交通类型,通过安全管理的整合和多机构间的协调增加交通的安全性,使故障、意外、危机的管理能够覆盖所有的轨道交通类型,并得到高效执行;
第二个功能是以乘客为中心的运营模式。监测客流并动态的根据需要进行运营调整, 针对乘客的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
第三个功能是为轨道交通运营者改善运营。根据预测来决定支持的功能,发挥基础设施(建筑, IT, 网络等)的综合效能以减少投资和运营开销,通过统一调配优化节省能源、促进绿色运营。
高效出行和以乘客为中心的运营模式的“演变”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而采用灵活智能的管理工具是应变的唯一手段。
各式各样的数据以千差万别的方式存在于不同的系统中,有必要采集、挖掘并利用这些已有数据。目前国际上,已经有很多专家针对多元化的轨道交通管理,研制了先进的、有效的管理工具。
在选择交通模式时,慎重考虑自身的技术与管理资源以及长期的可维护性,不要求一时的标新立异,要考虑效益与成本,专注长期回报,要接受差异、改变、演进,用智能工具来管理千差万别的系统。
一些小投资却有长期收益的管理手段,以“四两”来获取“千金”投资的最大收益,例如采用较低投资的智能化工具为巨额投资获取更好的效益,软硬兼施、强化管理能力培训、培养乘客的文明素质、培养城轨工作人员素质、以乘客为中心的文化、通过交通方式优化节省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