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飞 兰军 涂昌 陈本发 蕫家龙
心血管疾病也称为循环系统疾病,主要涉及人体内运送血压的组织、器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1]。为探讨缬沙坦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的临床疗效,现将临床观察情况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东莞市石龙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期间收治的心血管患者120例,随机分组,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各60 例。其中观察组男性40 例,女性20 例,年龄最大的82 岁,最小的43 岁,平均年龄为(62.12±2.21)岁,高血压32 例,缺血性心脏病19 例,充血性心力衰竭9 例;对照组男性41 例,女性19 例,年龄最大的81 岁,最小的42 岁,平均年龄为(61.67±2.18)岁,高血压31 例,缺血性心脏病18 例,充血性心力衰竭11 例。两组患者在病例数、年龄、病情等资料方面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仅给予常规临床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缬沙坦口服治疗。给予缬沙坦每次80 mg,每日一次,在治疗7 d后根据情况适当调整治疗剂量[2]。
1.3 观察项目 观察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心血管病情预后效果、发生心血管事件[3]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将观察数据录入到SPSS 13.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均当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治疗前后的血压控制情况 两组患者的治疗前舒张压、收缩压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分组治疗两组患者舒张压、收缩压均明显下降,并均达到理想水平,两组患者的治疗后舒张压、收缩压之间也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控制情况(n=60)
2.2 发生心血管事件 观察组治疗后随访,因脑卒中住院1 例,心绞痛住院1 例,共发生心血管事件2 例,发生率为3.33%;对照组治疗后随访,因脑卒中住院2 例,心肌梗死住院1例,心衰住院4 例,心绞痛住院3 例,共发生心血管事件10 例,发生率为16.67%。观察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具有显著性差异,(χ2=34.23,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发生心血管事件情况(n=60)
缬沙坦为有效的口服特异性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4],可选择性作用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亚型,进而阻断AngⅡ和AT1受体的结合,有效抑制血管的收缩,进而产生良好的降压效果,同时不会影响到正常的心律[5]。本文研究发现,两组患者的治疗前舒张压、收缩压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分组治疗两组患者舒张压、收缩压均明显下降,并均达到理想水平,两组患者的治疗后舒张压、收缩压之间也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血压控制效果均比较理想。对照组治疗后随访,因脑卒中住院2 例,心肌梗死住院1 例,心衰住院4 例,心绞痛住院3例,共发生心血管事件10 例,发生率为16.67%。观察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见,缬沙坦在有效控制血压的同时,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再次发生,保护心血管系统。综上所述,经研究,心血管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缬沙坦治疗,可以更好的舒张血管,提高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朱景威,标准三联法联合缬沙坦、美托洛尔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2,9(20):54-57.
[2]朱澍.二甲双胍联合缬沙坦治疗肥胖型高血压患者86 例临床观察[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25(11):102-103.
[3]葛立刚,张琴.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2010,3(3):28-29.
[4]温霞.缬沙坦联合双氢克尿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11,40(7):689-690.
[5]刘则文,李小伟,张宏.缬沙坦临床降压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36):14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