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班主任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德育工作

2013-05-28 04:02肖振辉
现代教育探索 2013年5期
关键词:高中生新课程德育

肖振辉

摘 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班主任的工作,特别是德育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班的精神面貌,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陶行知说:“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环,纵然你有一些学问的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所以,班主任应该根据高中生的特点开展德育工作,努力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关键词:新课程 班主任 高中生 德育

学生的发展不是某一方面的发展,而是全面、和谐的发展。为此,中学班主任应“按照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要求,开展班级工作,全面教育、管理、指导学生,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体魄健康的公民”。高中阶段是学生品格定型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德育工作不容忽视,班主任应该根据高中生的特点开展德育工作。本文拟结合我的班主任德育工作经验,对如何提高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的问题做一简单的探讨。

一、理念先行,润物无声

在当前学校教育中,仍然存在着背离新课改理念,忽视德育,忽视学生人格培养的现象,表现为片面强调成绩,重教书轻育人;德育工作只是口头重视,或只是通过运动的方式做德育工作,缺乏持续性和渗透性。作为班主任,应明确基础教育首先是引导学生做一个合格的公民。教育是心灵的教育,是对受教育者灵魂的无形滋润,如果不能触及学生的灵魂,则只是一种训练。

当然,德育并非一定要设立专门的德育课程,“德、智、体、美、劳”并非是五个人的事,而是一个人的事。德育应该贯穿于教师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每一堂课、每一次活动、每言每行都应结合当时具体情境和学科特点设立德育目标,对学生的人格作出引导。目标明晰,过程无形,“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应当是中学班主任德育工作追求的境界。

二、实效本位;注重内化

在德育工作中,形式或方法本身不是目的,它们只是为了达到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养成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的手段。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德育中经常采用的方法,但是通过单纯的德育活动并不能真正达到德育目的。如开展野营活动,虽这是一种极有效的道德教育方法,如果以为通过这个形式必然会使学生达到锻炼意志和培养吃苦耐劳精神的目的,则往往会事与愿违。

德育活动一定要与事先、事后或进行当中的道德诱导和启发密切结合同时通过恰当的德育情景设置促进道德的内化才能产生最大的效益。否则,学生对道德规范和行为的认识和操作仅停留在表层,则难以培养其自律性质。那么,德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失去持续性。如有位学生看见一位盲人撞在树上,忍不住笑起来,还当作笑话讲给别人听。教师问他该怎么做才对,他心不在焉地回答:“应该同情生理上有缺陷的人。”可见他是懂得同情人,尊重人的道理,但未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教师就让他设想、体验一下盲人的心理反应和感受,然后发问他:“如果你是盲人,也撞上树,同时还遇到旁人的嘲笑,这时你的心情如何呢?”这样可能让这位学生认真思索起来,甚至可以蒙上眼睛让他走一段路,这样就有所触动,亲身的体验对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具有重要作用。要真正让学生“心临其境”去体验,形成接受教育的最佳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启开他们的情感之门,达到“通情达理”、“言行一致”的要求。

三、言传身教。以身立教

教育教学实践中,忽视自身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只重律人忽视律己,只重言传不重身教,逐渐削弱了学生对教师乃至对教育的信任,从而导致学生不相信教师,对德育产生抵触,这是中学德育工作难以有效进行原因之一。

作为一个教师就必须懂得,行为是一部最好的教科书。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是这样的人。”因此,教师必须时时、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正人正己,身体力行。身为班主任,要求学生不能穿金戴银,自己穿着就要朴素大方;要求学生按时到校,自己就不能迟到;要求学生勤奋、刻苦,自己就要有责任感、事业心。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我们自己就应先具备这种美好品质。班主任只有切身体会到德育工作者要“德为人范”,才能取得“不令而行”的德育实效。

四、知人论事,因材施教

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包括:学生是具有生命意识的人、学生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学生都具有发展的潜能、学生有其独立的个性。学生的知识经验、思维方法、情感体验、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是不可否认的。在德育中只注重对所有学生的统一要求,而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按同一模式、同一标准,同一方法来要求、教育所有学生,是不负责任的,也是很难取得实效的。

德育中最关键也最难的是要体现差异性原则,以保证教育的针对性和可接受性。要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和特点,制定教育方向和目标。下列举我在德育工作中的一例,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难免出现个别学生在晚自习时不守纪律的情况。有一次班上某学生缺课,最后我从篮球场把他找了回来。但是,第二天晚自习这个学生又去了篮球场。考虑到如果再次把学生叫回来,孩子的自尊心就会受损,所以,我坐在篮球场的台子上等他。该学生打完球看到我后非常感动,当场表示再也不会这样做了。其实,有些道理高中学生知道的并不比成人少,关键是要在合适的时间和场合,以适合学生个体特殊性的方式提醒他们。

五、关系和谐,事半功倍

新课程所倡导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一方面,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良好的协调一致的师生关系是有效地进行教育活动的必要条件。在德育过程中片面强调教师的作用,或由于对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极端理解,放弃教师的领导作用,是不可取的。甚至是有害的。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应该从教师做起。班主任要转变思想观念,调动学生积极因素,坚持理解和尊重原则。教师有热爱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学生才会热爱教师;师生之间关系协调,两者才会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进入教育教学的最佳境界。

六、方法创新,不拘一格

德育工作平面性和形式化的问题,是影响德育适应于发展变化的新形势的主要瓶颈之一。一方面运用德育方法时呆板、程序化,不会灵活应变,只重课堂中的教育,而轻实践锻炼,忽视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发展,这种忽视课外实践锻炼的德育是无法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德育实效低下;另一方面,德育方法运用不好,变成了灌输式的、强制性的教育。而表现出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蔑视。在这种教育中,学生对一定规范、条例等的遵守就不一定是出于内在的道德教育需要,而很可能是迫于外界的压力,因此也就缺乏道德行为的自觉性和行为主体的责任感可言,这样的学生往往行为不自觉、不自主。

德育是一个许多外部因素共同作用、青少年内部多层面获得发展、且有明显阶段性的复杂过程,因而,德育方法也必然是多样的、随境况不同多变的。在德育实践过程中,没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可供我们选择运用。只有创造性地运用德育方法,才能使教育生动、活泼,真正提高德育实效。

教育本无定法,更不可能一文尽言之。我们德育工作者应运用先进的德育理念,不断反思,不断创新,来构建具有时代气息的德育模式,推进中学德育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河北衡水中学)

猜你喜欢
高中生新课程德育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
2009年语文新课程《考试大纲》修订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