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会兰
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媒介,也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载体,是师生在课堂上沟通与交流的桥梁,所以,教材的地位显得非常重要。研读教材,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优秀的教学设计,别具一格的教学创意,源于教师对教材的整体把握、细部开掘中有独特见解的个性研究。可以说,对教材充满科学性、艺术性与创造性的研读,是高质量教学设计、高水平课堂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对此,余映潮老师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要当一位称职的语文老师,就得练好研读教材的基本功,读课文这件事,只能靠自己。可以看出,研读教材,对于一位语文老师的重要性和非凡的意义。余老师对于研读教材,有过这样精辟的阐述:
语文教师要学会把玩教材,要别出心裁读课文。语文教师研读教材的境界是:读得细腻,读得深刻,读得奇美。语文教师钻研教材,应运用如下一些方法,力求有自己独特的发现:挖掘以求深,辨误以求真,考查以求准,发散以求活,变角以求新,对比以求博,类联以求趣,系统以求全,探幽以求奇,创新以求异。
余老师正是用他一生的努力在实践着这些话,用他丰硕的教学成果在诠释着这些理念。走进余老师教学研究的艺术殿堂,品读那些出神入化、精美绝伦的教学设计,我们常常会感慨于他对教学理论的前沿研究,感叹于他对新理念新方法的独特思考,赞叹于他胸中有丘壑的大家气度,尤其惊叹于他对教材处理运用的独辟蹊径、高屋建瓴。而这一切,源自于余老师的“别出心裁”读课文。
读出了课文的趣
余老师曾经说过,语文学习是求知、求智、求趣、求美的活动。让学生发现学习语文的乐趣,爱上语文课堂,是进行高效阅读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之前,研读教材的时候,教师首先要从中发现趣味,在这方面,余老师亦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在《听余老师讲课》中,“趣味朗读”,更是其中的亮丽一笔。“教学千法读为本”,朗读是一种历史悠久、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传统的方法,语文教师也通常把朗读作一种教学手段运用于课堂教学中,而余映潮老师,凭借他的敏锐和实力,更是将朗读,在高效阅读课堂教学实践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本来让学生望而生畏的文言文,诗歌,却在朗读中,感受到其中的乐趣。
在余老师《口技》的朗读教学中,用五次朗读,五个层次,即:流畅响亮,字正腔圆,层次分明,有情有境,有急有缓,五遍读好读完,就完成了教学的基本过程。而在朗读过程中多变的形式,丰富的活动,将一节文言文课上得情趣盎然。而在备课,研读教材的过程中,若也能这样去读,课文的趣味便呈现眼前。
在我备《夸父逐日》一文时,发现了短短三十七个字蕴含了太多的想象空间:夸父为什么要逐日?他是怎样逐日的?逐了多久?为何弃其杖,化为邓林?后人有无追随他的脚步继续逐日呢?……于是,我带着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声情并茂地朗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学生之前发现文字的趣味,爱上课文,爱上朗读,在教学中自然行云流水,一切都水到渠成。
读出了课文的美
与严谨的理科相比,语文是更为感性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获得美的享受,是语文老师最大的成就。中学语文教材大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是精选的语言现象。余老师曾说过,中学语文教材,从语言教学的角度看,是一个美丽而博大的知识海洋,沉淀着丰富的知识板块,蕴藏着精粹的知识宝藏。研读教材,重要的是对教材的语言之美的感知与感受、提炼与积累、品味与欣赏。
而课文中的美,往往会被一颗颗浮躁的心忽略。试着扪心自问,有多少篇课文,是我们带着学生一起,用心去读,用心去感悟与体验了美?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余老师,就有这样的一双慧眼。
在教学冰心的,《荷叶母亲》一文时,他简单地采用了“三步曲”的方式:术语点评,了解术语,学用术语,课文集美,学生深情朗读全文,然后画选句子并轻声朗读,再请学生朗读自己的“新作”,展示自己的“选文”。妙点揣摩,品一品文章最后一段话的妙处。
每一个步骤,都让我们惊异于他的别出心裁,独树一帜,尤其是他对课文最后一段的总结:此段中蕴含着比喻之美,句式之美,点题之美,升华之美,虚实之美。真正是含英咀华。余老师用他深厚的语文教学功力和创新的教学艺术,将这篇亦诗亦文的散文,变成了一堂美文品读课,也让作为观众的我们,在体验中邂逅美,感悟美。
正是对课文这种个性化,艺术化的研读,让余老师的课堂教学充满了创造性的美感。我作为追随者,在教学《芦花荡》一文时,侧重于让学生品读关于芦花荡景物描写的部分,在学生在硝烟弥漫的战争气氛中感受到如江南水乡般的诗情画意,尤其是文末的景物描写,将老头子眼里的芦花,比喻成一片展开的紫色丝绒,让我们跟着作者的文笔,在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后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与愉悦。从而读出文章的内容之美,人物心灵之美,作者的笔法之美。
读出了课文的“情”
余老师对教材创造性、艺术性地研读,熔铸了他殚精竭虑的智慧,凝聚着他独特而深厚的学识修养,也渗透着他颇具个性魅力的教学艺术。只有别出心裁读课文,读出课文之趣,课文之美,课文之情,才能让一个个文字鲜活起来,让学生的思想活动起来,才能将一堂普通的语文课变得不普通。
(河北省辛集市位伯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