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新
【摘 要】工程项目中工期、质量、成本是三大组成要素,质量是首要,但是实际建设中为了最大程度的降低成本减少支出,导致赶工期的现象屡禁不止,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工程质量的不达标,建筑工程的建设不仅仅是一个城市发展进步的体现,它的质量问题更加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确定合理的工期对工程质量至关重要。
【关键词】建筑工程;合理工期;工程质量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今天,建筑工程年初开工、年尾竣工的现象已十分普遍,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工程工期甚至会更短,工程项目遍地开花,显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可是隐藏在其中的质量隐患却不容我们忽视。“时间就是金钱”,这个观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工程项目形成了边设计、边采购、边施工的模式,为了节省时间,片面强调进度,赶工期无可避免。我国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定,城市砖混结构建筑的设计年限应不少于50年,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的设计年限应不少于70年,按国家国有土地的出让年限规定商品房的使用年限也为70年。但实际上我国房屋建筑的使用寿命一般为25—30年,有许多工程为抢工期而压缩施工工序,刚盖好的建筑就频频出现质量问题,远远达不到规定的使用年限。
建筑施工工期是指建设项目从基础正式破土动工起算,按设计文件完成全部内容,达到国家竣工验收标准之日为止的全过程所需的日历天数(包括法定节假日),不包含施工准备、竣工文件的编制和实施验收的时间。合理工期反映了建设项目在正常的建设条件、合理的施工工艺和管理,建设过程中对人力、财物、资源合理有效的利用,使项目的投资方和各参建单位均获得满意的经济效益的工期,是保障工程建设质量与施工安全的必要劳动时间。而合同工期则是在合理工期的指导下,由建设工的承包、发包双方根据项目建设的具体情况,经招标投标或协商一致的承包合同中确认双方实际履行合同的建设工期。如在建设中盲目缩短工期,会打乱施工的正常节奏,也会使各种检测、试验的必须时间被挤占,正常的施工秩序受到干扰必然会影响工程质量。
一、压缩合理工期的原因
1.工程项目最主要的目的是付出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项目建成后能够迅速投入使用,尽快获得投资回报,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压缩工期。工程项目的施工时间是工程项目开发建设总时间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节约施工时间就可以有效提前项目的完工或交付时间。所以,在现代工程项目建设中,业主往往通过工程合同将大量的工期风险转移给承包商,在工程合同中规定严格的工期约束条款。对于承包商而言,通过压缩工期,实现项目的快速交付使用、满足业主严格的工期目标要求,不仅能够获得良好的口碑,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降低成本,更多更快的占领市场,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2. 现在不仅一些企事业单位为了尽快完成项目,发挥投资效益、扩大再生产,在压缩工期上做文章,一些政府投资的项目为了尽快建成形象工程,提倡的是“大干快上”,往往会用长官意志和行政命令强行要求质量服从速度,科学决策服从主观臆断,将工期一压再压,
承包商为了承揽业务只能无条件就范。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一些重点工程,解困工程,时间紧、任务重,工期压缩严重,甚至仅为定额的一半,如此压缩工期怎么能保障施工质量。
3.工程项目的工作量很大,手续繁杂,从立项到实际开工,前期的准备工作占用了很长的时间,导致后期施工时间十分紧张,前松后紧的现象存在也十分普遍,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便不得不压缩工期。
4.建安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承包商为了中标,不择手段,不正当竞争给任意压缩工期的现象创造了存在的市场和空间,并且越演越烈。而与此相对的,我国建筑法等法律对合理工期、合同工期以及缩短合理工期的幅度和控制等重要问题都未作明确规定,同时,对于压缩工期降低质量的行为,各地多是停留在口头上的警告,缺乏实质性的问责追究机制。造成无序压缩工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现行立法本身存在着矛盾。施行于2000年1月1日的我国《招标投标法》第1条规定,“为了规范招投标活动,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招标投标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高经济效益,保证项目质量,制定本法。”立法部门对该条“提高经济效益”的解释为“节省投资,缩短工期,保证质量。” 工程招投标过程造成的缩短工期,其法律依据正是当事人按提高经济效益“依法办事”的结果。而施行于2000年1月30日的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10条规定:“发包单位不得迫使承包方以低于成本价格竞标,不得任意压缩合理工期。”这前后只差一个月的两条法律规定本身不一致,存在互相矛盾之嫌,且规定都过于原则、笼统,并没有明确什么是工期?什么是合理工期?“任意压缩合理工期”的标准是什么?造成在工程招投标和工程施工实践中,当事人都可以各取所需,自行其是。
二、压缩合理工期的后果
众所周知,欲速则不达。工期与工程质量密切相关,过度压缩工期,常使工程建设适得其反,其危害最终反映在工程质量上,引发安全事故的教训我们已经历太多。
经济隐患 ①工期过短会增加承包方索赔的机会,影响工程造价。②工期过量压缩会带来劳力、周转材料、施工器具投入的相应增加,无形中增大了成本的投入。③压缩合理工期不但会造成质量和安全的隐患,还会缩短使用寿命,增加维修的麻烦,这对经济效益有百害而无一利,得不偿失。
管理隐患 当工期压缩时,工程正常施工工序、工艺被打乱,不仅会突发现场管理的各种问题,各方的组织协调难度也会相应增加。
设计隐患 因为工期压缩过紧,往往配合的特殊专业分包和工程设计跟不上,不得不放弃一些原定设计中相对复杂的工艺以及必要的人性化设计,使得工程的质量大打折扣。
施工隐患 工期过短违背了施工的客观规律,使各分部分项工程无法按程序和规范控制质量,致使施工工艺粗糙,难以满足正常工艺要求。
安全隐患 ①当工期缩短时,设备加速磨损对其使用寿命和可靠性都会产生不利影响。②工期提前会给员工带来心理和生理上的压力,容易使员工情绪紧张、急躁,再加上员工加班加点,疲劳作业,很容易造成安全事故,同时工期紧张时施工方往往会忽略一些安全资金的软投入,如安全设施、安全管理、安全教育等,这无疑也为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了几率。③工期太紧会造成承包方的人力资源紧张,只能雇佣临时劳务,而临时劳务的技术水平低下,致使技术力量整体下滑,将会直接导致工程质量出现问题。
监理隐患 不合理的工期会导致施工单位申报的进度计划、时段计划难以实施,监理控制程序和把关环节缩水,难以达到监理效果。
三、确保合理工期的方法
(一)施工方面
1.确定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制定适宜的施工工艺、工序,运用施工网络计划,实行动态管理,及时调整各项工程的进度计划,协调各生产要素,使整个施工过程处于受控状态。
2.合理的配置资源,满足工程进度要求,对重点工程重点投入,按施工要求进行规划布置,充分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争取快上场,早开工。包括:做好材料供应,有计划的备足工程材料;配足、配强工程机械设备,实现机械化作业,提高工作效率;投入充足的劳动力保障,确保有充足的技术过硬的劳动力作为保障,包括施工人员以及技术维修人员,提高设备的使用率,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确保工程的顺利开展。
3.抓住有利的施工季节,减少环境因素对工程进度的不利影响,保证控制工程提前开工,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利用成功的经验提高施工效率。严格控制工程质量,做到分项质量检查一次成优,消除因质量原因耽误工期的隐患。
(二)管理方面
1.保障资金,强化教育,营造良好的施工环境
员工的劳动积极性能够大大的提高工作效率,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是激发员工劳动积极性的重要保障,在工程中要明确员工的工作职责,进度计划,让员工做到心中有数,稳扎稳打;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资金流动,加以有效、合理的利用,不让资金外流,是保证工程顺利开展的必要措施。
2.保持沟通,团结协作,保证合理的施工工期
施工各环节环环相扣,相应的工作人员应保持沟通,随时掌控工程进度,还要加强与建设监理、设计单位的联系,建立良好的关系,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把握合理的施工节奏。
3.加强指挥,有序协调,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强化施工调度指挥与协调工作,超前布局谋势,密切监控落实,及时解决问题,避免搁置延误。重点项目或工序,采取垂直管理、横向协调的强制手段,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决策速度和工作效率。
(三)制度方面
禁止在工程中片面的求快而压缩工期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要落到实处,仅有原则性规定是不够的,还需要制定详细具体的规章制度加以约束。各地也在积极响应,出台规章制度,对施工工期定额及压缩率都有了细化规定。近期天津市颁布实施了《天津市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条例》不仅进一步完善了有关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管理的基本制度,还明确了参与建设活动各方责任主体的安全责任,并且对处罚方法也做了详细规定。
结论
一个建设工程项目成败与否,要求质量是第一,如期完成是第二,合理安排工期是工程质量的前提和保证,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将会付出惨痛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