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天一中学(214101) 肖 萍
“河流地貌的发育”的教学设计
江苏省天一中学(214101) 肖 萍
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及“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课标首先要求学生以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认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其次要求学生运用图文资料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材设置了“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这两个问题作为段落的标题。第一标题又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流水侵蚀的方向和对河谷形态影响两方面讲述河流侵蚀的不同类型,并设置了“张家界”的活动题;第二部分说明不同类型的冲积平原在流域中的空间及地貌形态特点,活动题设计为一个小实验。对于“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教材选择了一些典型案例,并试图通过引导学生读图来获取知识。
本章第一节为“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二节为“山地的形成”。通过这两节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有哪些,并通过山地的形成了解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但对于河流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尚缺乏认识。
从心理特点看,高中生思维敏捷,抽象思维、探究能力强,但对自然界尚缺少认识,哪怕是对地理现象的感性认知也是极少。在课堂上尽可能地重现真实的自然,就成了我的初衷。一方面可以补充学生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起点,为探究学习作铺垫。
“河流地貌的发育”这节课内容比较简单,但琐碎、抽象。倘若处理得好的话,也可以找到一个清晰的线索,因为河流地貌都分布在河流沿岸,于是我就以一条河流作为整节课的线索,并贯穿始终。长江是各种地貌最完整、最齐全、最明显的河流,同时也是学生熟悉的河流,我就以长江作为学习河流地貌的案例。载体有了,如何把各个河段有机联系起来,我设置了一个情境:探讨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原因。接着以寻找泥沙的来源并追踪泥沙的归宿为线索串起各个河段,这样,整节课不仅线索清晰,而且浑然一体。
1. 知识与技能 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几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河流上中下游的各种现象的解释,分析不同河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并尝试绘制剖面图;阅读河流模型图,寻找冲积平原的分布位置及分析地貌特点;通过问题探究,总结归纳河流地貌对人类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合理运用自然规律,促进人地和谐发展。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河流侵蚀地貌的影响。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
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对河谷形态的影响。
导入:首先,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个地方,这里有很多你熟悉的城市、湖泊等,你知道这是哪里吗?(长三角)
以学生生活的地方作为导入,能拉近师生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对于学生生活的地方他们总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从地图上了解自己的家乡会给学生一个全新的视野,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资料一:长三角地区地图
资料二:为什么要介绍这个地方呢?
这里是中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地域。2004年度统计数据表明,长三角地区占全国土地的1%,人口占全国5.8%,创造了18.7%的国内生产总值、全国22%的财政收入和18.4%的外贸出口。
在这片中国最富饶的土地上,充满活力的大型城市群正在不断崛起:“超级巨人”上海,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超1.6万亿元,位列全国第一;“重量级巨人”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南京,国内生产总值在5000亿到9000亿之间; 2005年11月揭晓的全国百强县市竞争力排名中,有七个“长三角”的县市(区)进入前十位。这一经济巨人群,更直接吸引了众多世界级经济巨人的目光。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已有400多家在这一地区落户,其中,在上海设立地区总部和中国总部的就有逾200家,在苏州投资的也有81家,投资项目达188个。据不完全统计,这一地区合同利用外资累计已近1500亿美元。长江三角洲已变成一个吸引国际资本与技术的强大磁场。
了解自己所生活的地方既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常识,同时也为后面的知识“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作铺垫。
承转:这真是块神奇的土地,现在换一幅地图,你还能找到刚刚谈论的长三角地区吗?(出示下图)
时间倒退几千年,我们会惊讶的发现:这块热土居然从地图上消失了。
提问: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块热土又是如何从无到有的呢?
请大家观察这幅“长江三角洲变迁示意图”。
思考:① 长三角不断向哪个方向扩展?
② 由此推断泥沙的来源是哪里?
③ 大量泥沙在此堆积,使得海岸线不断向海洋推进,那泥沙为什么在入海口大量堆积呢?
教师把同学们的回答用一幅示意图表达出来。
承转:从成因上来讲,长江三角洲平原是河流的堆积地貌。那长江每年携带到入海口的泥沙是多少呢?(大约是4.7亿吨)三角洲以年均40米的速度向海洋推进。那这么多的泥沙是怎么来的呢?应该到哪里去寻找答案?(应该去上游寻找)
接下来寻找泥沙的来源。长江上中下游的分界点是宜昌、湖口。取了四个点:源头、位于上游的三峡、中游的荆江、下游的江阴。
地点一:江阴
讲解:我们的第一站,就是离我们不远处的江阴,江阴位于长江的南岸。(图片)这是什么?(江阴大桥)这个呢?(远望号)远望号就停在江阴大桥的不远处。据我所知,在坐的很多人都去过,今年年初,我也有幸去参观了远望号,好家伙,真是庞然大物,高38米左右。其间,有一个现象激发了我的思考:那就是这个庞然大物为什么安扎在南岸的江阴这一侧,而不是北岸的靖江?你们有过这疑问吗?(没有)看来这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现象,据我所知,越是熟视无睹的现象背后,越有可能隐藏着伟大的发现,而伟大的发现总是以一个伟大的假设作为起点的。根据远望号停在江阴这一侧,你的假设是什么?(靠江阴一侧水深,适合停靠)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答案是多样的。事实上,导致这样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里通过生生充分讨论,彼此交流,使所有的原因尽可能都讨论出来。让学生意识到:现在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并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结果。然后引导学生单纯从自然环境的角度思考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江阴和靖江最大的不同就是一个在南岸、一个在北岸,如果再大胆点假设,假设是什么?(南岸江阔水深)对不对呢?如果我们的假设是正确的,这里的港口应该都在南岸。
思考:
① 港口主要分布在长江哪一岸?
(南、北岸)
② 联系所学知识,单纯从自然的角度你能帮我解释其中原因吗?
(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③ 在这种影响下河床南北岸会有什么不同?
(南岸陡直、北岸和缓)
④ 从南岸崩塌剥落的泥沙哪里去了呢?
(由此可见,大量的泥沙来自长江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对河岸的侵蚀作用)
⑤ 有同学可能会产生疑问:那南通、高港这两个港口又怎么解释呢?
南通、高港这两个港口不在南岸,其原因又是多方面的,原因之一就是凹凸岸带来的影响,这是接下来要学习的知识。所以这个问题是在为后来的学习埋下伏笔。
地点二:荆江
讲解:荆江是长江中游的一段。这里的河道具有怎样的特点?这一段江流蜿蜒曲折,有许多地方几乎是180度的大弯,故这里有“九曲回肠”的别称。如此弯曲的河道会给两岸居民带来什么影响呢?请大家思考:当洪水来临的时候,由于河道的巨大弯曲会给两岸居民带来怎样的影响?
洪水会下泄不畅,极易改道、决堤,引发洪涝灾害,人们常说:万里长江,险在荆江。那如此弯曲的河道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自然而然的产生一些弯曲,河岸凹进去的一侧称为凹岸,凸向河流的一侧称为凸岸。河流在经过这段弯曲时,河水进行的是圆周运动。
思考:①河流对凹凸岸的作用有什么不同?②受其影响,凹、凸岸会如何变化,整个河道又会如何变化?现在请大家以图示的这段河流为例,绘图演示其演变过程。
由此可见,九曲回肠的河道是一个长期、缓慢演化过程的结果,就如刚刚大家演示的那样:河床发生侧向迁移,由小“S”演变成大“S”,同时河谷拓宽,使横剖面成宽而浅的“U”型。在这过程中,河谷两岸的泥沙哪去了?
极度弯曲的河道对人类是不利的,我们应如何应对这样不利的局面呢?(采取人工截弯取直、加固堤坝等方法)
刚刚遗留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长江北岸也有港口?
地点三:三峡
在上游选的是三峡,因为这里最壮观。其实上游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水电站。为什么水电站多建在河流上游呢?(长江上游落差大)
问题:①巨大的落差使得水流具有怎样的特点?②湍急的水流怎样侵蚀河床?③河床剖面图呈何种形态?④河床上的砾石、泥沙哪里去了?
地点四:源头
讲解:最后一站是长江的源头。沿着一条线性的河流上溯,再上溯,理应存在一个出发的点吧。众多的科学家为探索长江的源头,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我很想把专家鉴定的源头标注给大家,但我认真研读了一些资料后,却发现关于它的源头数据不同历史时期给的不一样。1995年GPS给的数据是32°45.15´N,94°36.05´E,海拔4842米,但2005年却是另外一组数据:32°36´14´ N,94°30´44´ E,海拔5170米。大家比较看看,十年下来,长江的源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向源头方向伸展了)
源头地区在流水长年累月的不断侵蚀下,源头的岩石、泥沙也会逐渐被侵蚀、剥落,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移动,河谷延长,同时河谷不断加深、加宽,在这过程中,剥落的砾石、泥沙哪里去了?
泥沙主要是在河流侵蚀作用下进入河流的,只是在不同的河段,河流的主要侵蚀作用不同。
刚刚以长江为例探讨了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现在在这幅模型图上,能找出那些受侵蚀作用的地点吗?
承转:由此可见,从源头开始,就不断有泥沙进入河流,那进入长江的泥沙有多少呢?据说:是数十亿吨,但到达入海口的只有4.7亿吨,其他的泥沙又到哪里去了呢?(沿途堆积了)我很想给大家一幅长江的全景图,然后我们寻找堆积的部位,但大家知道长江不仅是中国第一长河,也是亚洲第一长河,在这么小的比例尺上很多细节都被忽略了。因此,我们就在这幅模型图上找出泥沙堆积的部位,并思考其中能形成明显堆积地貌的有哪些部位?(出山口、凸岸处、入海处)
讲解:在河流的出山口,地势趋于平坦开阔,流速降低,泥沙堆积,形成洪积扇,多个洪积扇连成一片形成了三角洲。河流凸岸堆积,形成的堆积体被称为“河漫滩”,当河流越来越弯曲时,河漫滩就会增大,多个河漫滩连成一片就形成了河漫滩平原。在河流的入海口,水下岸坡较平缓,流水速度降低,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
小结:
由此可见,河流的侵蚀和堆积是相伴而生的,沿途既有侵蚀作用形成侵蚀地貌,又有堆积作用形成堆积地貌。
河流沿岸往往是人类活动的聚集地,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城市,长江流域更是如此,是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大家观察长江流域各城市区域图,思考:①长江流域城市分布有何特点?为什么?②长江为我们提供了便利,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又要注意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