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希进
寒假在即,开会回来,发现办公室门口横七竖八堆放着一捆捆铺盖,一箱箱书。脸盆、暖瓶、马扎等肆意挤占了窗台、走廊。顿觉哭笑不得——一定是我班学生所为!他们是想让我这个班主任把他们的东西搬进办公室,以免带回家之苦。他们真太信任我了。搬吧。抓紧。否则,老师们都进不了屋了。搬拖挪放,一顿折腾后,我已气喘吁吁。
开学了,他们来搬东西。由于东西多,出出进进,老师们都要起立帮他们,影响了同事办公,我于心不忍,连忙向他们道歉说谢。不料,离开办公室时,孩子们一个个表情漠然,头也不会,好像这一切都是应该的。
这些熊孩子,受人之恩竟表现得如此冷漠!
曾看过一则报道:有一对退休老工人,用省吃俭用攒下的钱资助了63个贫困大学生。他们并不图回报。可每当节假日,他们多么希望能接到这些孩子的一个问候的电话,或者收到一张祝福的贺卡——可什么也没有,更不用说去探望他们了。我不禁联想起最近的新闻:某公务员因其父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竟然对父亲破口大骂,拳打脚踢;2011年4月1日,浦东国际机场留学生刺母的血案……
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道德缺失,人性沦丧,谁之责?系列事件折射出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家长、学校以及社会的重视和担忧,教育机制中缺失人性化和人格健全的教育已是无可辩驳的事实。而感恩教育作为人性教育的核心内容越来越摆在了重要而突出的位置。
感恩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名言,“结草衔环”的传说,“漂母一饭之恩”及流传千古的“香九龄温席”的佳话,和为母捐肾“感动中国人物”田志国的入选,都说明中华民族是最懂得感恩的民族。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动物尚且懂得报恩,难道我们的莘莘学子竟退化到连动物都不如了吗?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体验和表达感激的能力是情感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却被严重忽视了。与此相反,他认为薄情寡义是情感病态的明显标志。因为没有感激意识,我们对别人给予自己的付出浑然不觉;因为感激意识淡漠,就会对他人的无私奉献无动于衷。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目标过于功利:学校一切为升学让路,升学率成为衡量一个学校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教师唯分数是抓,唯分数是问。至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学生人格的那根弦,早已疲软得面条一般了。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而很多公司招聘员工都十分重视应聘者的人格素养,如日本一家公司的考题竟然是你为你的母亲洗过脚吗?无独有偶,有的单位提拔干部,首先考查此人是否孝敬父母——懂得感恩,是一个人的道德底线;懂得感恩,是一个人自立于社会必须具备的人文素养。
如果有恩不报甚至恩将仇报的现象越来越多,那我们的社会就会失去最起码的良心,我们的生活还有何温暖可言?“冷漠的一代”如何担当起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
因此,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已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义刻不容缓的责任。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呢?
一、思想熏陶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质。要让学生懂得,感恩,是爱和善的基础,是对他人劳动的肯定和尊重,是健全人格的基本因素,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前提。
要让学生了解,感恩,就是要意识到别人的付出是一种奉献,是一种崇高。
要让学生知道,感恩是构筑人格大厦的基石。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才能担当起家庭及社会赋予他的责任。
“蜜蜂从花丛中采完蜜,还知道嗡嗡地唱着道谢,树叶被清风吹爽,还知道摆动树枝表示谢意。”作为万物之灵的我们,更不应该缺乏感恩思想。人生在世,无时不在接受着来自各方面的恩惠,父母有恩于我们,师长有恩于我们,社会有恩于我们。人人都应当常怀感恩之心,感激生育你的人,感激教育你的人,感激关怀你的人。
二、故事感召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利用主题班会向他们讲述古今中外的感恩故事。在他们心中播下感恩的种子。
三、感恩行动
1、懂得说“谢谢”。记住对每个帮助过你的人真诚地说声“谢谢”。因为感激有声,人人爱听。它能带给对方和自己温馨,使帮助人的人更有荣耀,使受助的人分享那份人性光彩。
2、作亲情观察。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发现父母对子女的爱,如:每天早晨的催床,自己生病时的呵护,自己失败时的鼓励等无不体现父母的爱。父母饱经风霜的脸,日益增多的白发,渐变粗糙的双手,不再挺拔的身躯,无不是为子女付出的见证。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并要求记下来或写感受。这将会使学生体会到亲人乃至人间的温暖,激发他们的感恩情感。
3、作亲情回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的爱,孩子是永远报答不了的,但可以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实实在在的事。如:在父母下班回家时帮他们拿鞋子,倒杯热气腾腾的茶;在他们累时为他们揉揉肩捶捶背;大人在烧菜时,及时地送上碗碟等。另外,让学生明白,对父母最好的回报是自己能够成才。
当然,培养学生的感激意识,绝不仅是简单地让他们回报有恩于自己的人,它更是以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及健全人格的体现。
让学生学会记取他人的奉献,学会感激他人的关爱,带着感激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