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建国
高中的教材多偏重于对音乐的欣赏,那行云流水般的天籁之音,那历史沉淀的经典之作,那流行的时尚元素,无不诉说着心灵最美的诗。而高中的学生已有一定的文学素养,他们年龄就是一首最美的青春之歌,心中荡漾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慑与向往,看什么都会在心中吟成一首懵懂的小诗,他们的作文已少了童年的稚气,语言也更成熟,头脑中会有无数色彩绚丽的凰面,这是他们的年龄所致,这也是我们音乐课堂更应充满诗情画意的理由之一,理由很多,但如何让音乐课堂充满诗情画意是做音乐教师应不断思考的。
一、诗情画意的课堂,需要教师诗意的激情
“我每次听到音乐,都会激动不已,有时甚至会流泪,听到欢快的音乐还会情不自禁地舞蹈,哈,不好意思,你知道我舞跳得不好……….我做了一首小诗,就是前天听合唱指挥时作的,你看好不好啊……….”这是一个同行朋友前天闲聊时说的心理话。
音乐教师应该是有激情的人,这里的激情是对音乐教育的热爱,是对学生的理解、宽容和信任,是对音乐充满亲近的感动,是对文学艺术的信仰和崇敬,是对生活的热爱,是能随口吟出小诗的灵气,是能出口成文的底气,音乐教师不能只是传送音乐的播音器,更不是报幕员,应是融文学、科学、爱心、灵气于一身的人,音乐教师需要的是不断学习,不断提升,只有这样,我们才拥有驾驭课堂的能力,拥有走进课堂的“福气”----幸福之气。才能带给学生诗情画意的境界。
二、诗情画意的课堂,需要教师对教材的准确把握
教师对教材的准确把握直关重要,我们不能在课堂上无病呻吟,装摸做样,只有把握准了教材,找准了教学的重难点,我们才能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诗情画意的课堂才真正能充满诗情与画意。
如欣赏《春节序曲》,这是一首学生很熟悉的音乐,正因为熟悉,学生可能根本就不会有多大兴趣,那么是否还有教学的必要呢?显然是有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它是教学内容的一部份,是一首国内比较经典的音乐之一,正因为熟悉,我们更应让学生去正确理解,去为之感动,并能通过学习,让学生有新的认识与提升,并能正确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因此,教学中如何理解三个乐段不同的节奏、速度、音色所构成的不同情感就成了教学的重点;如何让学生在头脑中产生春节喜庆的画面,并能把此画面用形象的肢体语言表达出来就成了教学的难点。对教材有了正确的理解,教学设计与活动自会循序展开。这也是在市上赛课能获一等奖,并能让学生难忘、喜爱的原因之一,有人说高中的孩子开始成熟,已不喜用肢体语言表达,他们含蓄了,讨厌手舞足蹈,其实不然,当老师真正把学生引进音乐,他们会情不自禁地从内心弥漫出无限的创造才能。
三、诗情画意的课堂,需要教师准确诗意的语言引导
“春,是孩子天真地笑脸,叮咚的河水,正洗涤冬日冰凉的衣衫….”这是一位音乐教师在学生欣赏《春》时插入的一段话。
“妈妈是天,给我们阳光雨露,妈妈是地,送我们吉祥平安!……”这是欣赏《母亲》时一位音乐教师的即兴导语。
音乐教师除了具备生动的肢体语言和舞蹈,更应关注课堂教学语言的正确和诗意,欣赏音乐前有教师常说这样一句话:今天我们来欣赏×××的作品,这首乐曲叫《×××》,请大家认真听音乐,完了。然后是学生无精打采的神情或兴高采烈的说话声。如果教师在学生欣赏作品前有生动正确的的语言描述,有煽情的话语对学生情感的适时调动,我想,那一定是另一番景象。记得北京八中一位音乐教师上《黄河颂》一课时,教师语言并不多,关键处,不时插入那么一两句煽情的语言:“这是黄河在怒吼!这是大地在歌唱!”“听,千千万万人民在呐喊: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学生的情感不断调动着,激励着,眼里也热泪盈眶起来,这时的音乐已不再是音符,已在教师诗意的语言引领下幻化作心灵中最动人的情感,形成头脑中生动的画面。
教师引导靠语言,只有语言准确而诗意,才不会破环音乐自身的生动。因为准确还不够,准确是科学,诗意是艺术,音乐是艺术,教师切不可破坏艺术本身。
四、诗情画意的课堂,需要教师组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来营造
“高.一三班在上音乐课,哈,好热闹啊!你去看嘛,学生又是舞蹈又是讨论,还有的在黑板上用线条在作画呢,那个音乐不知叫什么名,总之挺好听的。”昨天在艺体学校听李西林老师的讲座时,同事从外面进来激动的告诉我,经不住“诱惑”,跑到了五班教室外。教室里很安静,并没同事说的那份热闹,音乐声悠扬,学生的确在活动,黑板前作画的是两个学生,不时低头思考,不时用笔在黑板上勾画,已有一定轮廊,像山,又不像,像水,好像也不是,点点圈圈,到挺神秘而美丽;另有几个学生随意地坐在一起,小声地讨论着,不时用手托腮思考、聆听;最吸引我目光的是座椅后面的六七个男女生,他们用手中的书当道具,尽情地、自由的用舞姿表达着,合着音乐节拍和力度的变化,时而转圈停留,时而伸展双臂,动作虽有些幼稚,但神情却很陶醉,很有感染力。还有的学生坐在凳上,有的微闭双眼,有的用手挥着拍,有的轻轻晃着头,老师在学生中穿行,用眼神和肢体语言鼓励着学生,音乐声声,并没因他们的舞蹈和讨论所掩盖,我知道,他们一定在用自己的方式聆听音乐,多好的参与,多好的活动!音乐结束,学生不同的理解一定感染每个人,每个人不同的理解又会让每个同学有更多的收获。
是啊,教学教学,即有教,更有学,“教”可以是说教,更多则应是让学生在“动”中去感悟,“学”那一定不是模仿,特别是音乐。欣赏音乐靠的是听,听久了学生就会厌,不信你让学生听我们十分熟悉而喜爱的音乐《梁祝》,第一遍教师只需作简单介绍,学生就会十分感兴趣,但如果让学生连续听上两三遍,你会发现学生情感会转移,思维也会改变,这是自然现象,是人的注意能力所决定的。因此,课堂教学需要组织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情感才会被调动和激发。
罗杰.若斯说:“音乐之目的有二,一是以纯净之和声愉悦人的感官,二是令人感动或激发人的情感”。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曾说:“艺术的精髓并不是技术,而是心灵,一旦心灵可以毫无障碍的自由表达,便能创造出完美的音乐效果”。让我们的课堂充满诗情画意吧,因为它能带给学生幸福,能让他们的心灵毫无障碍的自由表达,能激发学生无限的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