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在这里起飞
——记电科院设备状态评价中心高压所员工

2013-05-22 03:17Article张继红张玉芹刘秋翰Pictures王存芳
河南电力 2013年11期
关键词:换流站特高压调试

文 Article_张继红 张玉芹 刘秋翰 图 Pictures_王存芳

在哈郑特高压直流工程建设中,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凭借过硬的技术素质及规范、安全、高效、顽强的工作作风,中标±800千伏郑州换流站的特殊试验及站系统调试工作。

该院设备状态评价中心高压所,一个拥有61名员工、平均年龄33岁、均为硕士以上学历的年轻集体,承担起了世界上容量最大、等级最高的特高压直流换流站的试验、调试任务。

首次开展此项工作的他们,却捷报频传。10月11日,完成接地极线路参数测试。10月14日,完成了双极低端12台换流变特殊试验。10月19日,完成了500千伏配套送出线路参数测试……经他们试验、调试过的设备,均一次性成功带电。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这出色的战绩,承载了他们多少光荣与梦想、汗水与付出。

不知疲倦的领军人

在±800千伏郑州换流站工地上,有这样一个人,阀厅、换流变广场、GIS室、直流滤波场、交流滤波场、站用电区,只要有电科院负责的试验、调试现场,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就是年仅35岁的电科院设备状态评价中心副主任寇晓适,是该院哈郑特高压项目部经理,郑州换流站的特殊试验及站系统调试工作项目总负责人。

“能参与直流特高压建设,是我们电科院人数十年的心愿和梦想!我们都感到无比荣耀!”10月25日上午,在郑州换流站设备区里,晒得黝黑却神采奕奕的寇晓适自豪地说。郑州换流站建设工期异常紧张,换流变推迟到货等原因又将试验、调试时间严重压缩。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经验丰富的寇晓适却没有一丝胆怯。自从得知哈郑特高压工程要落地那一刻起,他就组织部门人员了解工程进度、梳理设备情况、编写试验方案,并派人到外地观摩学习,默默地做足了准备。如今,在郑州换流站调试现场,所有的准备都有了用武之地,他犹如上满发条的陀螺,统筹全局,有条不紊地安排调试工作,并且亲力亲为,与调试人员共同奋战在一线。

然而,6月11日,站内第一台换流变试验时,寇晓适他们就遇到了拦路虎。

这是项目中第一个大型试验正式开工,寇晓适和同事们提前一周就将仪器、人员、方案一一准备妥当。他们冒着39℃的高温,精心接线、空试、升压、测量,结果却显示异常。一片阴云笼罩着大家,使闷热的天气更加让人窒息。寇晓适稳住阵脚,带领大家从早上8点一直试验到晚上9点,反复试验、查找问题,两天后,确定是变压器本身存在异常。随后,他们又帮助变压器厂家技术人员查出了具体故障并顺利排除。等试验结束时,已经过去了一周时间,在高温暴晒之下,每个人都成了非洲难民,寇晓适也被晒脱了皮。

站系统调试期间,电科院负责郑州换流站500千伏设备核相、带电、冲击及保护调试等工作,工作量巨大。为了高质量完成任务,他组织人员精心组织方案、优化方式、制定计划。现场调试期间,他担任现场总指挥,对每一个项目下令、操作、测试,一件件设备一次性成功带电带来的激动和兴奋,让他忘记了疲劳,忘记了高烧带来的疼痛,等到计划表中每项都打了对勾,试验圆满结束,他已经48小时没有合眼。

耐高压的“拼命三郎”

高压所61名员工中,有三名年轻的专家,工作中既各司其职、分工负责,又相互协助配合、共同成长。他们兢兢业业、敢拼敢闯,被大家称为“拼命三郎”。

在郑州换流站变压器试验中,如此大容量的换流变局放试验在河南省属首次,没有先例可以参考借鉴,难度最大。负责变压器专业调试工作的王伟,结合在南阳特高压站和灵宝环流站积累的经验,反复模拟演练、周密论证计算,确定了科学的试验方法和经济的试验设备。

6月13日中午,500千伏站用变调试期间,局部放电量数据一直超标,一筹莫展的王伟,顶着烈日来到变压器旁边进行测量。一场大暴雨突如其来,他瞬间被淋得浑身湿透。几分钟后,雨过天晴,气温又升至40度。顾不上想太多,他穿着湿漉漉的工作服,烤着太阳继续查找。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发现是因为密封用的金属压环和导电杆接触不良,引起电位悬浮导致。针对换流变开始交接试验后现场干扰比较大等情况,他还提出两套设备穿插试验的方案,大幅提高了试验效率。

同样遭遇挑战的还有负责开关专业调试的谢伟,换流站内GIS共有339个气室,等效长度5500米,均为河南之最。8月盛夏,空气温度40℃,地面温度超过50℃,他带领工作人员,冒着高温,一丝不苟地“组装、调试、试验、挪摊”,重复着高压试验“粗、大、笨、重”的工作,在工程最为紧张的6至9月,他每天早上6点进入工地,夜里12点甚至更晚才能收工,连日暴晒让他的脸和手脱了几层皮。当全部GIS交流耐压试验按时完成后,所有耐压也一次性通过,他调侃自己也圆满完成了“耐高压试验”。

庞凯负责线路部分试验工作,10月8日至19日期间,他和同事刘博等人要完成8条500千伏线路、3条220千伏线路、2条接地极线路测试工作。受陪停线路制约,每天零点后才具备试验条件,而早上8点前工作必须结束。连续多日夜里“挖天窗”式的工作,让他体力严重透支。10月14日,他连续试验两台换流变,其间还穿插着做低压加压试验和双极低端12台换流变特殊试验。晚上9点半,正要结束工作时他又接到通知,要在15日凌晨继续测试3条线路。因为只剩下两个多小时休息时间,他拿起一块饼干,坐在原地边休息边等待。

10月15日凌晨,雨后的现场气温只有3℃。为了节约时间,庞凯和伙伴们立即开工,他们依旧采取“设备不动人动”的原则,将试验仪器分成两组接好线,哪边具备试验条件,人员就往哪边跑。凌晨三四点,大家手脚都冻僵了,不得不轮流跑步,身体跑热后回来测试,换另外一人去热身。

渐渐地,东方泛白,天亮了,测试工作也如期完成,正当大家整理仪器准备收工时,连续工作48小时的庞凯已经坚持不住,嘴里含着饼干,躺在地上酣然入睡……

图.电科院设备状态评价中心高压所员工正在郑州换流站内开展高压试验

“飞毛腿兄弟”和他的伙伴们

“工程虽然艰难,但是在工程中我们得到了历练,得到了提升。”10月29日,参与站系统调试的郭磊和赵勇异口同声地对笔者说道。

由于设备到位时间晚,原定的调试时间受到挤压,为了按时完成调试任务,郭磊和赵勇可谓挖空心思,精打细算。每天安排专人紧盯施工方工作进度,将站内28台换流变按照施工单位分成两组,准备两套试验设备,统筹试验方法,以保证任何一台换流变具备试验条件,能在第一时间试验。9月23日至27日,站系统调试期间,全体试验人员实行两班倒,24小时轮流工作,哪边具备条件,大家就往哪边冲。

提起大家送的绰号——“飞毛腿兄弟”,郭磊有些羞涩,“我们的工作时间太有限了,需要精确计算到分钟,不跑快点可真不行,不光是我俩,大家每天都在偌大的设备区跑来跑去,都可以挑战马拉松了。”

赵勇粗略地估计了一下,站系统调试期间,每天他和伙伴们在设备区往返十几趟,至少行走20多公里。调试期间,多次加班到通宵的郭磊病倒了,可经过简单休息后,他又继续投入调试工作。

9月27日,原计划7天才能完成的站系统调试任务提前两天完成了,所有试验项目全部一次性完成,所有设备一次带电成功,创下国内同行业纪录,为特高压直流工程站系统调试树立了新标杆。

成功的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艰辛,花开的背后,有着太多汗水的浇灌。在两天的采访中,我认识和看到了电科院的这群年轻人:刘博,因为首次接触接地极线路参数测试,他先后三次去四川学习,在500千伏线路测试期间,连续两天两夜坚守岗位;初为人母的博士董曼玲,把不到一岁的孩子托付给公公婆婆就来到了工地;王栋等其他员工更是加班加点24小时轮流试验,在10天之内完成了4大组交流滤波器19小组、500节避雷器试验。

猜你喜欢
换流站特高压调试
基于航拍无人机的设计与调试
直流输电换流站阀冷却水系统故障实例统计分析
FOCAS功能在机床调试中的开发与应用
无线通信中频线路窄带临界调试法及其应用
换流站电阻冷却面板鼓包分析
换流站阀厅避雷器停电例行试验研究
1000kV特高压输电线路失效绝缘子判断的仿真计算
调压柜的调试与试运行探讨
±800kV特高压换流站辅助设备一体化监测改造实现
我国最长距离特高压输电工程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