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慕
摘 要:秦代在全中国推行郡县制,成为后世政区沿革的基点。清代从康熙年间考据学派兴起开始,有关秦郡的讨论逐渐增加。在当时学风的影响下,秦代政区的研究到达一个高峰。民国时期最重要的成果当属王国维的《秦郡考》、《汉郡考》两篇沿革地理文章。谭其驤先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先后发表了《秦郡界址考》和《秦郡新考》两篇文章,从此结束了近三百年的学术之争,此后几十年间学界几乎再无争论。
关键词:秦代,行政区划,沿革
秦朝统一六国后,将郡县制普遍推行于全国,成为后世郡县政区沿革起始的基点。但是传世文献中有关秦代政区史料的却很少。《史记》没有“地理志”这种体裁,在《秦本纪》和《秦始皇本纪》都提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完成统一,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但均未言及三十六郡郡名。《秦始皇本纪》又提到始皇三十三年“略取陆梁地,以为桂林、南海、象郡”,但《史记》也未明言秦末共有多少郡。《汉书·地理志》(以下简称《汉志》)、《续汉书·郡国志》(以下简称《续汉志》)在每个郡下,记述其建置缘起时,用“秦置”、“秦郡”、“秦某郡”或“故秦某郡”等字样标明了秦朝既有之郡。郦道元《水经注》、裴骃《史记集解》也记载了秦郡的名目。“于是言秦郡者分为二说:一以为三十六郡乃秦一代之郡数,而史家追纪之;一以为始皇二十六年之郡数,而后此所置者不与焉。前说始于班固《汉书·地理志》。后说始于裴姻《史记·集解》而成于《晋书·地理志》。”唐代编修的《晋书·地理志》首创秦四十郡之说后,南宋王应麟的《通鉴地理通释》、清初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均沿用此说。
唐以后直至清初,关于秦郡的论述很少。清代从康熙年间考据学派兴起开始,有关秦郡的讨论逐渐增加。在明末清初萌生的以训诂考据为手段研治经史的学风,在乾嘉时期到达全盛。原先本是一门艰涩学问的考据学,此时成为学坛主流。在这种背景下,乾嘉时期众学者有很多关于秦郡的论述,详见下表:
作者 文章
陈芳绩 《历代地理沿革表》卷首目录及卷四
全祖望 《汉书地理志稽疑》卷一
金榜 《地理志分置郡国考》
戴震 《水地记初稿之一》 “秦四十郡”条
梁玉绳 《史记志疑》卷五
钱大昕 《汉书考异》、《秦四十郡辨》、《秦三十六郡考》、《答谈阶平书》、《再与谈阶平书》、《答洪稚存书》
洪亮吉 《与钱少詹论地理书一》
姚鼐 《复谈孝廉书》
胡承珙 《三十六郡考》
毛岳生 《秦三十六郡说》
黄廷鉴 《秦三十六郡考》
赵绍祖 《读书偶记》卷八“秦郡”条
在当时学风的影响下,秦代政区的研究在乾嘉学者的共同推动下到达一个顶峰。
光绪年间刊行的《历代舆地图》之《嬴秦郡县图》,杨守敬在序中对秦四十郡作了考证,且对秦代存在的县和聚邑作了系统考证,虽然图后未附有考释文字,但这是首次有学者系统研究秦代置县问题。同样写于清光绪年间的刘师培《秦四十郡考》也是一篇传统的史学考证的文章。以上两篇可以看作清代学者对秦郡研究的尾声。
民国时期的对秦代政区的研究明显受到了时代的影响。王国维的《秦郡考》的写作缘起即与清末封泥的发现有关。王国维在《秦郡考》、《汉郡考》中,虽无一字提及写作缘由,实际上这两篇文章是在他编录《齐鲁封泥集存》的同一年写成的。如不是封泥中有很多史书未载的地理内容,王国维也不会对《汉志》发生深刻怀疑,从而提出“以《汉书》证《史记》,不若以《史记》证《史记》”这一崭新的研究思路,把成书最早的《史记》作为解决秦郡问题的核心文献。可以说是出土文物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才成就了《秦郡考》、《汉郡考》两篇著名的沿革地理文章。
民国时期秦代政区研究的文章,总数上不少于清代学者。原因并不是秦代政区研究成为学术热点,而是与期刊报纸的大量发行有关。传统文人考经证史写成的考据文章,只能收入自己的文集中。清末开始,大量期刊报纸的发行和流通,使得学术研究成果又多了一个发表的载体。如朱偰《秦三十六郡考》,李聘之《秦三十六郡汇考》,权少文《秦郡沿革考辑》,周桓的一系列文章《秦郡考序》、《清代以来学者对于秦郡之争论与考订》、《秦郡问题之检讨》、《秦郡建置之沿革》,曾昭璇《秦郡考》,关全今《读曾昭璇先生秦郡考书后》等等。这些文章如不是首发于期刊报纸之上,今日将无从得知民国时对秦郡问题的认识水平到达何种程度。即使是后来收入著者文集之中的文章,如钱穆的《秦三十六郡考》、《秦三十六郡考补》和史念海的《秦县考》也是最先发表在《禹贡》半月刊等刊物上。以上所举的文章中,以史念海先生的《秦县考》最为重要,这是第一个秦县考证的专篇文章,该文中对近300个县作了考释,这就比杨守敬仅在图中标示秦县又向前进了一步。
民国时期对秦代政区研究的深入,还表现在对秦郡边界的研究上。与秦郡数目、名称备受争论的情况相反,秦郡范围、界线则历来不受重视。谭其骧先生在浙江大学史地研究所期间,为了编绘《中国历史地理图》的需要,在考订秦郡边界的过程中不满于杨守敬《嬴秦郡县图》中的舛误,于1944年发表了《秦郡界址考》一文。时至今日,因秦代文献的大量出土,秦郡数目和名目再次成为一个学术热点之际,对秦郡边界进行讨论的文章仍然非常罕见。《秦郡界址考》一文发表后,在秦郡边界的研究方面是长达六十多年的学术空白。从这个意义上说,该文是真正的“几成定谳”。
也因编绘《中国历史地理图》的需要,谭其骧先生认识到言秦郡者的几十个学者中“论辩虽勇,稽考犹疏”,因此在该图后附有《图说》,于1947年以单篇论文形式发表,即《秦郡新考》一文。此说随后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秦郡的问题基本不再有争议。
参考文献
[1]《丛书集成新编》第91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84年,第300、301、334页。
[2]《二十五史补编》第1册,中华书局,1955年,第1249-1252页。
[3]《礼笺》卷一《地理志分置郡国考》。
[4]《水地记初稿》卷一《记郡》“秦四十郡”条。
[5]中华书局,1981年,第163、164页。
[6]《廿二史考异》卷7《汉书二》。
[7]以上四篇分别见《潜研堂文集》卷16、35。
[8]《潜研堂文集》卷35。
[9]《卷施阁文甲集》卷十。
[10]《惜抱轩文集》卷六。
[11]《求是堂文集》卷一。
[12]《休复居文集》卷一。
[13]《第六弦溪文钞》卷一。
[14]《读书偶记》卷八“秦郡”条。
[15]王国维:《观堂集林》卷12《秦郡考》。
[16]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卷一《历代州域总叙上》“秦四十郡”条,四库全书本。
[17][清]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卷一《州域形势》一,中华书局,2005年,第37-40页。
[18]《丛书集成新编》第91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84年,第300、301、334页。
[19]《二十五史补编》第1册,中华书局,1955年,第1249-1252页。
[20]《礼笺》卷一《地理志分置郡国考》。
[21]《水地记初稿》卷一《记郡》“秦四十郡”条。
[22]中华书局,1981年,第163、164页。
[23]《廿二史考异》卷7《汉书二》。
[24]以上四篇分别见《潜研堂文集》卷16、35。
[25]《潜研堂文集》卷35。
[26]《卷施阁文甲集》卷十。
[27]《惜抱轩文集》卷六。
[28]《求是堂文集》卷一。
[29]《休复居文集》卷一。
[30]《第六弦溪文钞》卷一。
[31]《读书偶记》卷八“秦郡”条。
[32]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1年。
[33]《左盦集》卷五《秦四十郡考附秦郡建制沿革考》。
[34]王国维:《观堂集林》卷12《秦郡考》。
[35]《北大国学周刊》第19期, 1926年7月。
[36]《再建》旬刊,第1卷第6期 ,1940年3月。
[37]《西北问题论丛》(一), 1941年12月。
[38]《天津益世报史地周刊》第53期、97期、98期、104期(上)(下) 、105期。
[39]《岭南学报》第7卷第2期,1947年7月。
[40]《读书通识》第146期,1947年。
[41]钱穆:《古史地理论丛》,三联出版社,2004年,第205-217页、218—222页。
[42]《禹贡》第7卷第6、7合期,1937年。
[43]谭其骧:《长水集(上)》,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3-21页。
[44]谭其骧:《长水集(上)》,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