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柔性战略能够帮助组织在复杂多变的超竞争市场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所以柔性战略的理论研究也尤为重要。研究柔性战略与战略柔性的差异、柔性战略的概念界定以及柔性战略的分析维度能够为我们更好的研究柔性战略理论提供多种视角。而企业通过实施柔性战略,可以实现优化资源配置、适应复杂环境,提高竞争能力,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打基础。
关键词:战略柔性;柔性战略;柔性战略维度
基金项目:2013年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
0 引言
由于市场情况变幻复杂,并且伴随着不可预测的趋势,传统的刚性战略无法满足组织应对复杂突变情况的需求,所以能够帮助组织适应环境、甚至创造有利于自身的环境柔性战略应运而生。但在实践中存在着由于组织未能透彻了解柔性战略的实质而导致组织战略实施的偏向及其过程中的资源浪费的问题,面对这些情况本文试从战略柔性与柔性战略的差异,组织柔性战略的概念和柔性战略分析维度来阐释其本质,希图更清楚的界定组织柔性战略的范围,梳理出柔性战略的理论研究框架。因此,本文通过对战略柔性和柔性战略差异的分析,借助内涵和外延两个部分来界定组织柔性战略的概念。另外,从获取和利用两个角度,从本质层面和要素层面来解释柔性战略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并注重发挥柔性战略作用中的各方面之间的相关性即相互替代和相互推动的作用。
1 柔性战略对战略柔性的延伸
有关战略灵活性的讨论一直存在着战略柔性(Strategic Flexibility)和柔性战略(Flexibility Strategic)这两个专业术语,柔性战略与战略柔性息息相关,在研究柔性战略前有必要明确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从根本上清晰的界定所要研究的柔性战略的概念和范围。虽然战略柔性和柔性战略是有差别的,但实质上柔性战略是在战略柔性的本质上所进行的一种延伸。
1.1 战略柔性
Aaker&Macarenhas(1984)提出战略柔性能够使组织适应大量的、不特定的、经常变化的环境。Evans(1991)认为,战略柔性是组织在原先的战略基础上,通过能力的提高来有效的调整战略,本质上是在组织的战略中更多的考虑环境的变化,并应对环境采取措施。Baharami(1992)认为战略柔性组织通过内部变革从而能够调整、应对无法预期的变化的能力。Sanchez(1995)认为战略柔性指组织应对动态竞争环境中各种需求的一种反应能力。Matusik&Hill(1998)认为战略柔性是组织对市场环境变化的迅速的反应能力。从这些定义中可以看出,战略柔性强调的是组织为了适应竞争环境的变化,通过加强组织内部能力从而对组织原有战略进行迅速有效调整的一种能力。从本质上来说即是组织被动的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然而,如今组织面对的环境是动态的、不确定的超强竞争环境,组织要追求其长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注重组织战略的主动性。
1.2 柔性战略对战略柔性的延伸
环境是变化莫测的,组织无法完全准确无误的预见到各种环境的发展轨迹,所以组织不具有及时准确应对各种环境变化的能力,在实践中,组织面对部分环境的变化只能被动应对,最终怅然若失,无法抓住其带来的机遇。但是换一种思维方式,从组织自身来看,如果组织通过整合内部自身可控的能力和资源,一方面加强内部能力,另一方面主动利用环境的变化甚至积极主动的创造变化,组织就有可能化被动为主动,把握机遇甚至创造机遇。柔性战略理论即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在国内对柔性战略理论进行研究的学者是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汪应洛(1998)和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李垣(1998)等,他们提出“柔性战略是指组织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在动态的环境下,主动适应变化、利用变化和制造变化以提高自身竞争能力而制定的一组可选择的行动规则及相应方案”。万伦来(2002)认为柔性战略就是“组织不断学习、开拓创新、系统地、持续地整合内外资源以对环境变化和因果模糊性挑战的一种能力”。陈一君(2008)认为“柔性战略是指具有支持动态地发挥组织战略的协调组织和客观环境的适应性关系的功能的能力,实际上就是组织战略变革能力”。从以上的定义可以看出,战略柔性强调组织对战略的计划性和调整性,从而被动实现对环境的适应。柔性战略相则更强调战略的博弈性,以及主动利用和制造变化来提高竞争力。
但是从本质上来说,他们都强调了对组织自身内部竞争能力的提升,只是在目的和整体配合上有所不同,战略柔性目的在于能够适应变化了的环境,主要依赖于组织战略的单方面实现。然而柔性战略的目的不仅仅是适应环境更要积极主动的利用和创造有利于自身的环境,而且在增强组织内部竞争能力的同时也更注重组织整体的配合,强调整个组织的柔性及各方面的柔性管理(如组织柔性、学习柔性、生产柔性等)。所以说,柔性战略是对战略柔性的延伸。
2 柔性战略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虽然战略柔性与柔性战略的关系能够为柔性战略的研究提供借鉴,但是理论研究上对仍然无法对柔性战略进行明晰而准确的定义。本文一方面主要采用汪应洛、李垣的观点,另一方面借用王春(2010)的方法,从内涵和外延两个部分来界定柔性战略。如图1所示,柔性战略这一概念在内涵上既强调自身能力的提升和对环境变化的适应(与战略柔性相对应),也强调以自我为主,提升自我柔性能力和竞争能力积极主动的创造环境。其概念的外延上,也不仅限于组织内部的战略层面和制造,更注重组织内部多个方面的配合,包括领导、人力资源、财务等各方面的协调,甚至包括组织外部的营销的支持,通过对组织内外部的资源能力的整合形成强大的柔性能力和竞争能力。由此可以看出,相比较战略柔性的单一计划性战略,柔性战略实际上也是对战略柔性在内涵与外延上的升华。
图1 柔性战略的内涵和外延
3 柔性战略分析维度的本质层面和要素层面
在明晰柔性战略的界定后,本文试从本质层面和要素层面两个维度来研究对柔性战略的分析。所谓分析维度即选择从哪些方面来分析组织实施的柔性战略,主要是从本质层面和要素层面这两个层面来分析。其中本质层面即是从柔性战略的本质上来看其与其他战略的区别,要素层面就是组织的柔性战略有哪些方面。
3.1 柔性战略分析维度的本质层面
本质层面(如图2)表明了柔性战略的独特的实质,其包括在时间、范围、一致性和易变性方面有着独特的特点,与其他战略存在差异。
图2 柔性战略分析维度的本质层面
首先,时间即组织制定、形成、变化等战略管理过程中所涉及的时间长短,其中组织在战略变化中消耗的时间和成本越高,那么组织为此付出的代价越大,在市场变化中也越容易处于被动地位,因而组织柔性也越差;其次,范围主要是指数量和异质性两个方面。数量即组织战略的可选择方案在数量上的多少,一般来说,可选择的战略方案越多,组织柔性越强,因为组织可以借助实行内部选择或外部市场选择来增强其自主选择权。这里的异质性则关注组织某个战略方案中某要素的异质性程度,这种异质性也可以理解为某个要素层面中可以包容的差异性的高低,异质性越高,组织柔性也越强;第三,一致性是对战略实施效果的信度和效度的考量,用来检验组织选择实施的战略方案是否具有可靠性,其在实践中是否能够引导组织持续的生存和发展,一致性越高,组织柔性越强。
3.2 柔性战略分析维度的要素层面
关于柔性战略分析维度的要素层面,汪应洛(1998)提出柔性战略的基本范围包括资源柔性、能力柔性、组织柔性、生产柔性和文化柔性。陈一君(2008)对汪应洛的范围进行整合,在此基础上提出资源柔性和协调柔性两个方面。万伦来(2002)从物质、制度和文化三个角度对组织柔性进行分类,概括出机械、产出、协调、人力资源、产品市场和学习创新以上六个方面,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六个方面与前两种关于组织柔性战略要素层面的划分是一致的。例如其中的学习创新,强调组织在节约学习成本的情况下能够开发创新,并获得数量可观的新产品,从本质上来看这与前两者在文化柔性方面中强调的既尊重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又能够追求创新的目的是一致的,并且学习创新方面还融合了能力柔性中关于学习创新能力部分的要求即获取、掌握和应用开发知识的要求。所以经过分析,本文认为组织柔性战略要素层面主要是指资源柔性、能力柔性、结构柔性、文化柔性、生产柔性和技术柔性这六个方面,以及由此六个方面进行交叉组合而得到的各类整合。
3.3 柔性战略分析维度的本质层面与要素层面的关系
首先,本质层面在组织实现柔性战略的过程中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无论不同的组织在要素层面中存在何种不同,其根源都是组织以本质层面为基础对柔性战略进行延展的过程中发生的分歧或关注点的不同。其次,要素层面是柔性战略本质层面特征的外在表现形式。以资源柔性为例,不同的组织在资源柔性上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如一些组织拥有丰富多样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但是资源的利用能力却很匮乏;相比较而言,一些组织虽然资源贫瘠,却拥有能够充分利用有限资源的强大能力。但是从其本质层面上来看,只是不同的组织由于其在本质层面上的不同而在外在形式上的表现而已。依据理论上对资源柔性本质层面的要求,在时间上,组织不仅要保持现有资源更要求开发潜在资源;范围上,不仅要求有充足数量的组织资源,而且要求有多种类的资源,如有形资源、无形资源等;在一致性上,要求组织具有能够使现有和潜在的资源迅速成为可利用资源的能力。如此,组织才可能实现资源柔性,从而才可能为组织柔性战略奠定牢固的基础。但是,在实践中,组织往往存在这方面或那方面的问题,无法完全满足其本质层面上的要求,因而在柔性战略的各个要素层面上表现出不同的状态。
4 柔性战略维度的获取与利用
柔性战略分析维度中的本质层面的根本性作用表明,有效实现组织的柔性战略就要求组织能够充分实现其本质层面的要求,即以组织获取其本质层面维度为前提。
4.1 柔性战略维度的本质层面的获取
基于以上分析,在组织讨论如何协调和利用组织各方面的柔性从而实现战略目标前,应该考虑如何实现柔性战略维度本质层面的要求。组织要想获取柔性战略维度的本质层面,首先必须从思想上树立战略思维,打破传统观念中对环境的依赖性和适应性或者破除过分强调组织内部资源能力。其次,要明确的界定要素层面。例如以资源柔性为例,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实现组织战略所必需的,为了优化资源配置和充分利用组织资源,组织在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前要明确哪些资源是自己实现战略中有极大可能性所需要的。从迈克尔·波特的战略观来说即组织需要根据自己的战略来界定所需的资源,而从资源能力战略观来说即组织需要挑选出可能与战略具有相互作用的资源来帮助实现组织战略。总而言之,无论在获取资源前组织是否已形成战略方案,组织都必须要具有对现有资源的一般性判定标准,帮助组织明确哪些是具有稀缺性、持久性或组织独有性等的战略资源。第三,保持、开发各个柔性要素层面。组织拥有现有资源并不等于永久拥有竞争优势,所以组织的目标应该是长远持续的健康发展,对于已有资源要注重充分保持和利用,使之发挥最大化作用,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创新开发新的资源,与其他柔性战略要素层面相结合不断挖掘新的资源。
组织获取柔性战略维度的本质层面是实现组织柔性战略的基础保障,然而更重要的是在获取后如何充分合理的利用从而最大程度的发挥其作用。毕竟只有使这些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才能实现组织战略,实现组织的长远发展。
4.2 柔性战略维度的利用建议
在组织利用已有的柔性战略维度的本质层面发挥作用前,还必须要明确柔性战略的各个方面具有相互替代和相互推动的关系。因为组织柔性战略维度中无论是本质层面还是要素层面都不仅仅是单一的独立存在的个体,他们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一个方面的变化也会影响到其他方面的实施和发挥作用程度的大小。
首先,从替代性来说,若组织为适应环境变化而利用生产维度增强组织自身能力的过程中遇到瓶颈,此时,利用技术柔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生产柔性帮助组织克服困难;其次,从推动性来说,若组织主动制造变化,就可以利用文化、技术和资源柔性等方面相辅相成的关系来提升自身能力,创造有利于自身的环境,促进组织发展。例如,陈一君(如图3)主张组织战略柔性的强度由组织战略学习机制的活性决定,而组织知识创新能力又是组织战略学习机制的决定性
因素。
图3 柔性战略各个方面的相互推动性
其中组织知识创新能力主要涉及资源柔性、能力柔性、结构柔性和文化柔性,在这里资源柔性主要指知识,组织结构是实现知识整合的行政框架,能力涉及对多样性知识的获取、掌握和应用以及与不同柔性之间的相互促进,文化柔性主要是指组织需要营造学习氛围,树立不断学习积极创新的组织文化。可以看出组织不再是单一依靠资源柔性即知识,而是尽可能的利用各个柔性的相互协调形成组织知识创新能力,组织不仅更加重视组织知识资源而且从内部实现组织变革和内部养成,组建学习型组织结构,培养学习文化,不再单一追求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增强,也开始充分利用现有组织结构、文化等现有的便利条件来全面有效的构建组织战略学习机制。由此组织利用各柔性相互整合发挥作用从而影响组织战略学习机制,为组织柔性战略奠定坚固基石。从柔性战略维度的要素层面来说,组织要实现柔性战略仍是需要通过资源柔性、能力柔性、结构柔性、文化柔性、生产柔性和技术柔性六个方面来相互促进,相互推动,从根本上说也就是本质层面上的时间、范围和一致性的相互替代和推动来增强组织战略
柔性。
5 结论与展望
从以上总结中,可以看出虽然关于组织柔性战略的概念、维度仍然存在不同的释义和理解。但是,组织制定和实施柔性战略的根本目的仍是统一的,即为了组织的长远发展。无论是被动式的适应环境变化还是积极主动的制造变化,在明确、获取和利用组织柔性战略维度中,组织今后应该更加关注柔性战略维度各个方面作用的发挥以及各维度方面之间的相关关系,不再单一依靠某一方面发展组织,而是利用各方面之间相互替代相互推动的作用,充分实现组织柔性战略的作用机制,并结合组织自身特色恰当利用从而促进组织长远持续的
发展。
本文由于知识能力有限等,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强对组织柔性战略维度有更清晰的界定,并且更详实的阐释维度各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
参考文献
[1]汪应洛,李垣,刘益.柔性战略的理论、分析方法及其应用[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33~47.
[3]汪应洛,李垣,刘益.企业柔性战略——跨世纪战略管理研究与实践的前沿[J].管理科学学报.1998(1).
[4]万伦来,刘志迎.试论企业柔性的本质[J].预测.2002(5).
[5]陈一君.试论企业战略柔性的本质和作用机理[J].2008(4).
[6]王春,林峰.企业柔性战略研究综述[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0(4).
[7]张守凤.基于超竞争环境下的企业柔性战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
[8]王翔,李东,张晓玲.企业战略更新路径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基于结构学派的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7).
[9]于斌,冯林,高向丽.企业战略执行理论研究新趋势[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
[10]夏兆平,赵光洲,付一凡.在动态竞争下对企业柔性战略的思考[J].经营与管理.
[11]李垣,陈浩然,谢恩.战略管理研究现状与未来我国研究重要领域[J].管理工程学报.2007.1.
[12]刘力钢,李军岩,邹德新,程文广.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企业柔性战略透视[J].软科学.2009.23(6).
[13]王春,黄志锋,林峰.匹配与演化:企业战略柔性的两种模式[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
[14]丁涛,胡汉辉.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形成机制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07.
[15]候玉莲、王迎军: 战略柔性的内涵界定与分类[J].经济管理·新管理, 2003(14).
[16]张守凤、罗荣桂、江涛: 基于超竞争环境的企业战略选择———柔性战略[J].科学与管理, 2005(3).
[17]乔伟杰.战略柔性思想及其核心能力理论[J].理论探讨, 2002(2).
[18]谢卫红,蒋峦,朱桂龙.基于柔性视角的企业竞争优势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8).
[19]Bahrami,Homa.The emerging flexible organization:perspective from silicon valley[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2.
[20]Sanchez.R.Strategic Flexibility in Product Competi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nral,1995,16(6):135-159.
[21]Hitt,Michael A,Barabara W Keats,Samuel M De Marie.Navigating in the new competitive landscape:building strategic flexibility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he 21st century[J].academy of management excutive. 1998, Vol. 12, No. 4.
[22]Luis M.Molina,Antonio J.Verdu,F.Javier Llorens. Flexibility of manufacturing systems,strategic change and performa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5.
[23]John M.Rudd,Gorden E.Greenley,Amanda T.Beatson,Ian N.Lings. Strategic planning and performance:extending the debate[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8.
[24]William Golden,Philip Powell. Towards a definition of flexibility:in search of the Holy Grail?[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rment science.2000.
[25]C.K.Prahalad and Gary 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
[26] Robert J.Vokurka and Scott W.O Leary-Kelly. A review of empirical research on manufacturing flexibility[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0.
作者简介
王丰(1991—),女,安徽明光人,西南政法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组织与战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