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李克强、李源潮、陆昊、孟晓苏、龚方雄……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都与一个名字联系起来——厉以宁。他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最早提出股份制的学者之一,人称“厉股份”;他从教几十年,桃李满天下;他寄情诗词创作,书写诗意人生;他虽已八十有三,但仍活跃在教学、研究第一线,还担负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其“旺盛精力和工作热情,很多年轻人都望尘莫及”。
乐观的“厉股份”
2009年11月22日,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2009中国经济学家年度论坛暨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颁奖典礼在这里举行,厉以宁接受了2009年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当时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李源潮以私人身份出席了颁奖礼,他的位置被安排在首排,厉以宁的左手边。坐在位置上的时候,李源潮发现,他的面前放着一张写有“首长”的名牌。他叮嘱工作人员将这个名牌撤去,换上了“李源潮”三字。“在厉老师面前,我永远是学生,不是首长。”说完,李源潮向坐在身旁的老师深深一鞠躬。从1988年至1991年,李源潮曾在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科学中心(现光华管理学院)就读硕士在职专班,师从厉以宁。
厉以宁获奖的理由是“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理论”(以下简称“股份制”)。其实,“厉股份”的名号,已久传中国大地。当年,厉以宁在对中国以及其他许多国家经济运行的实践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非均衡经济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解释了中国的经济运行,在改革之初就提出用股份制改造中国经济,包括用股份制改造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乡镇企业以及其它所有权不明晰的企业。这一思路在中国经济改革与实践中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被理论界与政策制定者广泛接受,对中国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而又重要的影响,他也因此被称为“厉股份”。
80年代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期间,很多人对厉以宁的观点有不同看法,他也逐渐被边缘化。但厉以宁坚持“可以不说话,但不改变自己的观点”。乐观的厉以宁在“文革”期间填过一首《破阵子》:“既是三江春汛到,不信孤村独自寒,花开转瞬间。”
亲切的“厉老爷子”
学生们私下里亲切地称呼厉以宁为“厉老爷子”。说到厉以宁的走红,学生们都会提到他曾经让北大学子们的“惊鸿一瞥”。
当年,厉以宁刚刚从图书室资料员走上讲师岗位,开了西方经济学的课程,身上没有任何光环。他的出名,源于他的课。“印象中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别古典、老式,但厉老师的课却特别吸引人,深入浅出。”厉老曾经的学生单忠东说,厉以宁讲课没有废话,会在讲述理论的过程中穿插很多小故事。由于他的课非常受学生欢迎,只要开讲,当年北大一教二教最大的教室都会是人山人海,还有外校的学生过来听。在30年后的今天,厉老的课仍是极受欢迎的。
李克强读博期间师从厉以宁,并与厉以宁、李源潮等师友合著《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一书。1995年,李克强拿到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荣获中国内地经济学界最高奖项——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的论文奖。
厉以宁对讲课极其投入,对于学生的请教也尽心尽力。厉老的儿子厉伟还记得,在他读高中和大学期间,每年春节父亲总会把没有回家的学生接到家里过节,腌腊肉、做泡菜,让学生们吃得饱饱的,还打包回去;平时有学生来家里请教问题,也会留学生吃饭,给他们改善伙食。也许正因为这种关心,厉老的很多学生一直都和他保持着紧密联系。
厉以宁曾去日本领过一次奖,奖金为5万美金,后来全部捐了出去,为贵州毕节一个贫困乡建了所希望小学。
浪漫的“学者诗人”
与其说厉以宁是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不如说他是一个有浪漫主义情怀的学者。有一次金庸接受媒体采访,说,现在的大陆教授和以前的那种全才不一样,除了自己的专业知识,中国古典文化方面的东西都忘尽了,但是,北大的厉以宁老师还不错。
厉以宁每年都会给刚入学的新生讲一堂诗词课,然后给每个学生发一本自己的诗集。“我对诗词的兴趣,是在中学时代培养起来的。40年代,我先后就读于上海南洋模范中学、扬州震旦中学,都是国内著名的学校,不但重理,而且重文,造就许多优秀人才。我的中学语文老师擅长诗词,在他们的诱导和影响下,很早就开始学写诗词,后来成为终身爱好。”如果不是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北京大学经济系,也许今天的厉以宁会是一位职业诗人。他后来开始了毕生从事的经济学研究,但吟诗赋词的兴趣却始终未减,这种爱好也的确给他多年沉闷而又艰辛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慰藉。
2000年的一个周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多功能厅人声鼎沸,厉以宁的历届弟子三四百人从世界各地赶来齐集这里,为厉老师的70寿辰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诗歌朗诵会。厉以宁登台即兴朗诵了自己的一首新作《破阵子·七十感怀》:“纸上应留墨迹,书山总有知音。处世长存宽厚意,行事惟求无愧心,笑游桃李林。”
厉老生活节俭,目前还是住在北大的教工宿舍,家里陈舍非常简单,最多的东西就是书。他不喝酒、不打牌,偶尔听一听京剧,却不是票友级别。退休后的厉以宁每天五六点钟起床,然后用一个小时时间写书,再给老伴做早饭。有时候会散散步,看看电视,和一个普通老人的日常生活没有区别,在有需要的时候会处理点公务。“老爷子饭做得可好了!”这是厉以宁的学生和儿子一致的感慨。
2008年,厉以宁与夫人何玉春携手走过50周年,回想半个世纪共同经历的风风雨雨,他感慨万千,填七绝一首:“携手同行五十秋,双双白了少年头。凄风苦雨从容过,无悔今生不自愁。”
桃李累百千辉映门墙,经国济世的经济学研究不断创新,充满激情哲理的诗词多有问世,还有温馨和谐的家庭,拥有如此诗意的人生,厉以宁岂能不充满朝气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