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敏:留学与人生机会

2013-05-14 00:43梁伯枢
意林 2013年12期
关键词:访问学者胡敏象牙塔

梁伯枢

“在机会面前有五种人:第一种人创造机会,第二种人寻找机会,第三种人等待机会,第四种人错过机会,第五种人漠视机会。我们如果做不了第一种人,至少也要主动去寻找机会。”胡敏的“机会理论”被他的学生们广为流传。他对于机会的把握,令众多同辈望尘莫及。对于出国留学,胡敏拥有对年青一代富有启迪的经历和思考。

留学时要“创造”机会

“1988年研究生毕业后,我申请拿到了加拿大的奖学金,但是单位不放,那时国家有政策,硕士毕业必须工作满5年才能出国。拿了奖学金也是白拿。”一晃9年。1997年,33岁的胡敏才幸运地被公派到英国做高级访问学者。他心里想着要创造机会,利用有限时间与一位英国学者合作,拒绝了课余到餐馆去打工挣外快的诱惑。

“我将他约到城市图书馆讨论作文题,这本小册子,大约是40篇作文,我跟他来回交流至少80次。80天里每天至少2个小时,共160个小时。这对于我这个英语老师来说收获是很大的。”胡敏与这位英国学者合著的这本小册子名叫《托福高分作文》,开了中国英语老师与英国专家合著英语写作参考书的先河,后来被称为“绿宝书”,发行120余万册,位列十大外语学习畅销书。

“在国外你不钻,每一扇门都是关着的;你一钻,每一扇门都是开的。”虽然是做访问学者的,但他为自己争取机会,享受到了英国教职工的很多待遇。“办公桌、电脑、复印打印,教职工有的我都有。”同时,他又为自己争取到只有学生才能享受的家庭寄宿(homestay)。胡敏主动联系并搞定了具有政府补助的寄宿家庭,入住的那家主人是一位记者。后来正是这位记者,帮助胡敏联系拜访了当时的英国文化委员会全球雅思总裁,为他后来成为中国的“胡雅思”助了很关键的一臂之力。

归国后要把握机会

胡敏是一个富有冒险精神的创业者。从英国回国,他很快就成为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但是在功成名就的不惑之年,却出人意料地自动辞职沦为“无业游民”,他选择了从头创业。

为什么36岁辞职,跳出体制,40岁创业?胡敏承认与之前在英国做高级访问学者这段经历有关系。胡敏感觉,国外的价值体系强调个人的价值,只有每个个体很优秀,才能使社会和谐,国家强盛,这种价值观给了他很大的冲击。“当时我想,我一个人怎样才能创造最大的价值,对家庭、对社会更为有益?一辈子在高校当老师,一年教两个班几十个学生,一礼拜上4到8小时的课,就算我教到70岁能教出多少学生?我就觉得自己应该走出象牙塔,让更多的学生分享我的教学劳动,帮助更多的学生成长。”

2004年,胡敏白手起家创办新航道学校,首期开了3个班,加起来只招到7个学生。经历9年的酸甜苦辣,而今,新航道每年培训十几万人次。“我在外面一场讲座,下面几千学生,社会贡献、自身价值体现远超在象牙塔。”

只要用心,交流即是机会

在胡敏看来,留学最大的目的,不是为了文凭,而是为了提升国际视野,锻炼跨文化沟通能力,掌握国际游戏规则。正因为如此,他将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都纳入“留学”范畴。

这些年,胡敏去过多个国家考察,美国的先进理念、日本的严谨管理、韩国的标准化……尽管现在出国留学已从精英走向大众,但人数毕竟有限,时间也很有限。“我认为‘留学的范畴应该理解得更加宽泛,种种国际交流都是一种学习。”胡敏总结说,“这种交流可能是几天,几年,甚至一辈子;也可能是几个小时,甚至十几分钟。随时有可能会产生思想火花,产生撞击,产生结果,效果并不比在国外留学差。这就是国际交流意义之所在。”这样一种“留学”将相伴胡敏一生。

胡敏教授简介:

著名教育专家、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董事长,北京新航道学校校长。

猜你喜欢
访问学者胡敏象牙塔
公派访问学者高校联盟在京成立
重视平面几何知识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
走出象牙塔仅仅是开始——性别批评视角下的“大女主”剧女性叙事
短期访问学者招聘
铁氧化物-胡敏酸复合物对磷的吸附
保证期间已过保证人不再担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