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永
10月11日,即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会见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荣誉董事长萧万长5天后,首届海峡两岸和平论坛在上海开幕。
外界对这次论坛的关注,集中在两点上:其一,这是两岸之间首次以政治为议题的论坛;其二,台湾“绿营”派人参加了此次论坛。
论坛最终签署了《首届两岸和平论坛纪要》。这份由两岸各方共同签署的《纪要》,文字精要,言简意深。用论坛的大陆主办方、全国台湾研究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周志怀的话说,其“重要性无论如何评价都不过分”。
上海东亚研究所所长张念驰,在论坛开始前曾有顾虑,担心这些被尘封多年的政治议题,会触碰双方敏感的神经,稍有不慎就会伤了感情,从而损害两岸之间60年来最好的局面。
但现场的气氛打消了他的顾虑。参会各方——包括两个来自“绿营”的智库,都表现出了寻求共识的真诚。著名的绿营智库——国策研究院文教基金会的资深顾问苏进强,还提到了恢复台湾“国家统一委员会”——这个成立于1990年的机构,其成立的目的就是促进中国统一。在陈水扁的干预下,该机构2006年终止运作。
台湾方面也感受到了大陆方面的善意。新台湾国策智库董事长吴荣义,担任论坛首场专题研讨的主持人。这场研讨将结束时,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所长余克礼专门留出几分钟的时间,讲吴荣义的观点。10月12日上午的综合讨论,吴荣义也有机会发表自己“偏绿”的主张。
台湾政治大学两岸政经研究中心主任魏艾,在介绍吴荣义时,用了“前行政院副院长”的称呼,在介绍钟荣吉时,他用了“前立法院副院长”。
但有时候也会火花四溅。当台湾一位代表提及“中华民国”时,大陆方面表示了反对。在讨论和平协议的议题时,几方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但台湾参会者发现,大陆学者的观点已非30年前的“铁板一块”。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刘国梁,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了几个两岸间因沟通不畅而闹出的笑话,比如两岸对“窝心”的理解正好相反,而台湾人说的土豆其实是大陆的花生。他用这种方式来说明沟通的重要,“不通闹笑话”“见面三分情”。
正是在这样的逻辑下,2008年第一次“胡连会”后,每年的APEC峰会,两岸的代表都会见上一面。今年的“习萧会”上,陪在习近平和萧万长身边的,分别是国务院台办主任张志军和台湾“陆委会主任”王郁琦。“习萧会”后,张志军送萧万长离开。当萧万长走到大厅门口临上车前,提醒张王两人说:“你们聊聊。”于是,大陆与台湾这两位两岸关系事务的负责人,开始了约五分钟的“寒暄”。
在今年3月份举行的第十一届两岸关系研讨会上,张志军提出,为解决两岸政治难题,当前由两岸民间开始对话,是一条可行途径。他在会上倡议,由两岸智库共同举办两岸和平论坛,以集思广益、凝聚共识,为将来进行政治商谈逐步创造条件。
首届两岸和平论坛的标志,是“和平”两字的艺术设计,看上去像是紧紧相扣的两环,又像是两个人手挽手齐头并进。有学者说,标志中心的“口”字,代表着两岸同气同声,也可以看做是一个“互”字,代表着“互信”“互惠”。
在这个寓意丰富的标志下,与会各方签署了《首届两岸和平论坛纪要》,达成了10点共同认知,并指出了7个尚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通读2600余字的《纪要》不难发现,其行文习惯可见台湾手法,名词和提法又有大陆风格。参会学者说,《纪要》是两岸智慧的结晶,是相互认同与包容的结果。
全国台湾研究会是这次论坛的大陆主办方。从2008年以来,该研究会每年都要召开多场两岸关系研讨会。全国台湾研究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周志怀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2008年以来,两岸经贸交流、人员往来日益扩大和深化,涉外事务中也有很多协商,但是现在还有一些结构性的问题,阻碍关系的发展。我们说‘先经后政‘先易后难,但总要过渡到政治这一步。
现在两岸在谈很多的问题,比如服务贸易协议,谈了很多轮。还有互设办事处,台湾方面要彰显所谓的对等。一方面他们说要维持现状,另一方面又要突破国际空间。这样一来,政治问题如果撇开不谈,两岸关系下一步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制约。这是一个瓶颈,涉及双方的政治互信问题。”
而这次论坛的目的,就是对话,“这有助于双方增加互信。有助于双方的政策可以相向而行。” 周志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