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4年:近代中国起点

2013-05-14 16:53马勇
中国新闻周刊 2013年18期
关键词:传教士中西外国人

马勇

正像一些研究者指出的那样,近代中国大部分问题,都是因为中西交通。假如没有西方人东来,就没有鸦片贸易;没有鸦片贸易,就不会有鸦片战争;没有鸦片战争,就没有中国的失败;没有中国的失败,就不会有后来的洋务、维新、新政、宪政、民主、共和。英伦三岛那只小蝴蝶扇动了一下翅膀,搅动了世界,改变了中国。

英伦三岛新动力的发现,蒸汽机的发明,织布技术的改进,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过剩的产能需要市场,过多资本也需要寻找投资的地方。恰当此时,新航路发现了,西方抵达东方更便捷更经济,中国不受这股欧风影响已经不可能。1514年,西方商船第一次抵达广东海岸,中国重启与西方世界直接交流。

西方人此次东来意义重大,标志着中西之间中断已久的联系获得恢复。此后数百年中西社会演变,都能从这次恢复接触中寻找到其最初起因。

四十年后,1554年,西方人以贸易的名义进入广东浪白澳。又三年,他们经中国地方政府同意,获得了在澳门修筑房屋居住权。中国与西方和平通商自此始。这是中西历史最关键的年份,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近代中国的开始。

此时的大明王朝,并不绝对禁止与外国人贸易,更没有完全拒绝外国人入境。在南方,外国人可以春秋两季两次进入广州进行贸易,只是不允许外国人在广东过夜,更不能在广州长期居留、定居。从后世眼光看,这些西方商人不远万里,来东方冒险,除了通商,开辟一个新的市场,以便获取长期超额利润外,好像并没有其他恶意诉求。

伴随着早期商人、冒险者的是传教士。传教士在16世纪踏着冒险者的足迹大规模结伴东来,他们是文明交流的先驱,也不必仅从恶意去猜测。传教士宣称为上帝尽责,拯救人类。这就像几百年前佛教徒进入中国一样,普度众生,为中国人提供一个全新信仰。

早期来华商人、传教士,给中国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西方世界,他们也从中国带走了一个很不一样的东方文明,给西方提供了不一样的思想资源。据说,16世纪之后的西方学人,无不对东方文明抱持一种温情、敬意、憧憬,后来的西方启蒙思想,据说就有中国文明的因素。这些因素,就是16世纪来华传教士传回去的。

发现东方,给西方带来了新机遇、新的思想资源,也给古老的东方文明带来了新的刺激、新的选择。中国如果就此顺势而为,接纳西方,不过是在中国既有文明架构中增加一些西方因素,不过是在中国精致、早熟的农业文明基础上添加一些西方文明因素而已。这就像几百年前印度佛教东来一样,只会丰富中国文明的表达及内涵,并不会“全盘佛化”,将中国变成印度那样的佛教国家。

相反,经过几百年中印文化交流、磨合,中国文明没有丝毫减少,所谓宋明理学,除了宋代之前儒家文明因素外,其实就是印度佛教对中国文明的刺激、影响及改造。更值得中国文明自豪的是,那么强势的佛教文明,经过与中国文明的交流,渐渐构建了一个至今蔚为大观的“中国佛教”,不仅盛行中华,而且畅行世界。在这番中印文明交流中,只有赢家,没有输家。

同理,明代中晚期来华传教士、商人带来了西方文明,他们向中国文明学习了不少,而中国文明也在这次交流中获益良多。中国人谨记圣贤教诲,“一事不知以为耻”,潜心学习西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徐光启、李之藻那一代最早接触西方传教士的中国人,面对这个全新的西方知识,既没有自卑,也没有拒斥,他们在惊叹之余,努力了解西方,掌握传教士、商人带来的这些很不一样的西方知识,重构中国知识体系,让中国文明在世界文明体系中继续居于前沿地位。

中国知识人在16世纪的努力获得了应有的回报。他们在西方传教士帮助下,用不太长时间,将那时业已运抵中国的七千部西方典籍中的相当一部分翻译成中文,这些西学著作在随后的日子里深刻影响了中国文明的方向,17、18世纪中国学术中的科学主义倾向,并不是中国文明自身演化的必然规律,如果没有16世纪东来的西学,中国文明不可能发生科学主义的转向。

中国文明的科学主义转向,标志着近代中国的开启。假如此后中国不发生大的意外,中国的“近代”就从这里起步,传统的、精致的,以农业文明为基本特征的中国文明必然会吸纳西方的工业文明、商业文明,一个全新的中国文明值得期待,中国的政治、经济架构、社会生活方式,也必然会随着这些改变而改变。

猜你喜欢
传教士中西外国人
外国人学汉字
从《寡妇春怨》与《孤雁儿》对比中看中西爱情观
艺术家笔下的中西差别
外国人
惩罚
中西结合
美国传教士镜头下的宁夏
怎么跟外国人推荐《琅琊榜》?
传教士进驻以军鼓士气
外国人排“毒”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