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海
春秋时齐国的晏子有这样一个为人传颂的故事:晏子手下有个叫高缭的人,跟随晏子三年,但突然有一天,晏子把他辞退了。晏子左右的人觉得奇怪,说高缭跟随您三年,又没犯什么过错,怎么把他辞退了呢?晏子说:“我是个不时会犯过错的人,需要有人及时指正。可高缭在我身边三年,从未指出过我的过失,所以我才辞退他。”
有人撰文,赞扬晏子的见识和辞退高缭的做法,以此规劝那些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缺乏直言进谏勇气的人;更希望人们——当然主要是官员——学习晏子的自知之明,时时警惕和纠正自己的不足。
笔者看了晏子辞退高缭的故事,对晏子的做法不以为然。高缭三年不曾指出晏子的任何过失,晏子应该从自身进行反省。
唐太宗李世民是公认的中国历史上最开明、最明智的帝王,其开明、明智主要表现在鼓励、欢迎、奖励臣下指出自己的过错,并虚心接受,所以才出现了像魏征这样敢于进谏的直臣。魏征入唐前曾在隋炀帝朝中做官,就没有直言敢谏的名声,何以到了李世民朝中就有了呢?
另有一个叫裴矩的人,在隋炀帝时代,对隋炀帝阿谀奉承,颇被视为“佞臣”。入唐到了李世民朝中,也敢于大胆直言,赢得了直臣的好评。司马光针对裴矩的变化说:“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直于唐,非其本性有变也。”隋炀帝厌恶直言,裴矩以曲言投其所好;唐太宗鼓励直言,裴矩也就敢实话实说了。
如果晏子勇于反省自己,鼓励和号召属下指出自己的过失,高缭会跟他三年而不发一言吗?退一步说,高缭最初一年无所建言,若晏子此时给他黄牌警告,高缭还会继续沉默吗?恐怕会多少有所作为了。
清朝的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这六十年连同他的爷爷康熙皇帝在位的六十一年,被一些史家捧为“盛世”。他们自然也是“圣主”了。可乾隆这个“圣主”,就无人敢轻易指出他的过失。他曾多次巡游江南,严重劳民伤财。大才子纪晓岚曾就此委婉规劝,乾隆竟勃然大怒,呵斥纪晓岚说:“看你有点文采,才任用你;但你不过是‘倡优一样的人,哪里有你说话的资格!”“倡优”者,卖艺卖唱的歌伎一样的人,地位十分低下。纪晓岚吓得赶紧闭嘴,从此再也不敢乱说乱动了。有个非“倡优”的大臣也曾就此进谏,说“有人”对多次巡游江南不以为然。乾隆立即厉声追问:“你说‘有人,请问这是谁人?”这大臣吓得只好连说自己罪该万死。面对这样的帝王,谁还敢指出他的过失呢?当然只有歌功颂德,至少是什么也不说了。
晏子还不至于像乾隆帝这样,况且他也不是帝王。但只要不是闻过则喜,只要不是欢迎批评,只要不是主动征求对自己的批评,属下也就不敢冒昧指出他的过失了。
高缭三年不曾有一个建言。这是镜子,晏子应该从这面镜子照到自己,从自己方面进行反省。忌讳臣下、属下、下级指出自己的过失,忌讳对自己的批评意见,是造成高缭这样“没嘴葫芦”的主要原因。不在这方面进行深刻的反省,就是辞退再多的高缭,也不会形成热烈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气氛和风气。
【原载2013年1月23日《今晚报·今晚副刊》】
题图 / 个性与代价 / 鲁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