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逸
周厉王(前878—前841年在位)是中国古代一个有名的暴君。据记载,公元前858年,周厉王为了垄断天下的财货,颁布法令严禁老百姓进山采集山材、下河捕捉鱼蟹,否则,必须交纳高额税金。而老百姓为了谋取生计,又不得不进山下河,此公则伙同其下属乘机敲诈勒索,大发横财,老百姓被盘剥得苦不堪言。
在这国运维艰的时候,有头脑的大臣们心里如明镜一般,都为国家的前途担忧。召公忧心忡忡地苦谏道:“民不堪命矣!”老百姓再也活不下去了,要造反了。周厉王不但不听,还认为这位老臣在谎报军情,竟然一怒之下,把卫国的巫师(应该是一个团队)召来,对国人实行密切监视,严加控制,有谁口头上发几句牢骚,只要是被认为不利于当局,就立即抓起来杀掉。在这种气氛中,人们连大气都不敢出,哪里还能口吐怨言?
这大概就是周厉王想要看到的“大好形势”了,于是,他得意洋洋地对召公说:“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自以为有天大的本事,老百姓都屈服其淫威,不敢再乱发议论了。
召公可不这么看,一听这话便表情严肃地说:“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水。水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就是说,这是在堵众人的嘴。要知道,堵老百姓的嘴,比堵河水还要危险。
接着,召公谈古论今,说前代君王在处理政事时,总是让公卿和各级官吏献诗,乐师进献乐曲,史官进献历史的经验教训,少师诵读箴言,盲人或吟咏诗篇,或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官员大胆进谏,平民也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内亲外戚也来发言,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实加以开导,年长的师傅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有司执行。这样,国家的政策法令就能得到正确实施而不违背民意。
召公诚恳地说:“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於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於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产财用衣食者也。”
最后,召公明确指出:“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所以,人们心中所想通过嘴巴表达出来,朝廷以为行得通的就照着实行,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又能堵多久呢?即所谓“夫民虑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然而,此时的周厉王竟是油盐不进,乱政继续实行。老百姓终于忍无可忍,高举造反的旗帜冲向王宫,宫廷卫队一触即溃。厉王只好仓皇出逃,渡过黄河,一直逃到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周共和十四年,周厉王最终病死在这个荒僻之地。
这无疑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但历代统治者对此却置若罔闻,不但没有广开言路,让老百姓说话,反而杀史官,禁偶语,设腹诽罪,开文字狱,变本加厉,这种事几乎代有所闻,“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大概有感于斯人斯事,不无感慨地说:“语称‘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脩身,疗暑莫如亲冰,信矣哉!”(《中论·虚道》)
【原载2013年1月15日《西安晚报·曲江》本刊有删节】
题图 / “出手解决” / 林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