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朝惠
我们这些曾生活在物质稀缺年代的人,几乎都是“挤大”毕业的:买车票要挤,上车要挤,在车里也要挤。挤,其根本原因是资源稀缺(哪怕是暂时性短缺)。
挤,也因为监管缺位,规则失守。在任何一个排队等候办事的窗口,如果有人插队,先到者的时间和机会平白无故被插队者剥夺,心里会愤愤不平。要是插队的人太多,老老实实守规则的人反而吃亏,结果大家都不想排队了。公共汽车站不时发生那种一哄而上的“肉搏战”,就是插队者挤出来的结果。但在银行、机场等监管比较到位的场所,这种混乱场面几乎不会出现。所以,说国人不喜欢排队有些过头,规则失守主要还是因为监管不到位。
实际上,上述插队者都是拼肌肉的“体力劳动者”。真正有能耐的插队者不用体力,用权力。利用权力插队,有一个专有名词,就是寻租。
插队导致“小人得志,老实人吃亏”,我们称之为“劣币驱逐良币”——市场上,假货充斥,真货被排挤;官场上“清官难当”;在一个组织里面,高能者外流,平庸者沉淀。“劣币驱逐良币”会加速道德退化,信用崩塌。因为你不守规则,我更不守规则,大家层层加码,人的行为就出现逆向选择,道德底线会渐渐下移,信任纽带会渐渐断裂。
通常认为,“劣币驱逐良币”是因为没有公平竞争的保障机制和市场定价机制,解决之道还是要强化这两大机制的作用。比如,一般产品和名牌产品各有其市场定位,各有其需求,不会“劣币驱逐良币”。但如果冒用名牌标识,两相混淆,就会使定价机制失灵,这就要严肃查处。又比如排队,如果有人维持秩序,让插队者没有可乘之机,守规则的人就不会吃亏。
但如果维持秩序的人被收买而“花了眼”,对插队者视而不见,或者自己变成了插队者,又该怎么办呢?前段时间,河南省陕县法院某法官还真的“花了眼”,错判一案。而前几年,湖南邵东一个已被贵州师大录取的名叫罗彩霞的女生,就硬被一个公安局的政委挤掉,让自己的女儿冒名顶替去上学。相比于“体力型”插队,“权力型”插队更有“杀伤力”。当权力自己抢前插队时,它能一锤定音,批发性、隐蔽性地操控各种资源。这导致了权力崇拜和特权观念的滋生。人们到政府部门办事习惯于找熟人照顾,实际就是找一个能帮他插队的人。
崇拜特权的另一面,就是仇视、质疑特权。特权和蛮横的“体力型”插队者一样,霸占了别人的时间和机会,使人产生强烈的相对被剥夺感。它还改变了游戏规则所明确的预期,使人无从信任掌权的人。所谓政府公信力下降也由此而来。正因如此,弗朗西斯·福山教授断言,政府有可能摧毁信任。
政府若要不成为摧毁信任的力量,就要护队而不插队。转型时期,政府仍习惯大包大揽,与各种利益并未真正切割,难免有“瓜田李下”之嫌。各级政府对自己兴趣和注意力所指向的事情,总习惯于用权力强力推进,一转身就把自己变成了插队者。比如,把商业拆迁变成政府行为;各地争相建设“征信系统”,收集公民和企业的不良记录,供人查询。又比如,帮人消除交通违规记录,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产业链”。
建设有公信力的政府,关键还要推进政务公开,提高透明度,接受全方位监督。现在是网络时代,“围观”所形成的强大力量,使插队者难以逃遁。这几年,各地政府在“围观”中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危机感”。透过这种“危机感”,或许才能真正听到政府公信力成长的脚步声。
【原载2012年12月7日《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