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克洛斯
成长是自发的,有时候只需要在一旁静静地观望。
这是缅因州的一个寒冷冬日,深蓝色的天空下,松树枝头堆着的白雪如同一朵朵花,无比美丽。如果不是刺骨的严寒,我更愿意投入户外的美景中。实际上,在全年最冷的日子里,我通常只在非常必要时才外出——购买食品、铲雪,或者给火炉劈柴。但我15岁的儿子安东却是另一番景况。
现在是早上7点,我站在温暖的厨房窗前,手里捧着一杯热茶,凝望着安东在昏暗、寒冷的清晨,费力地迈着脚步去上学。比起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在睡意正浓时把自己从床上拽起来,他的装束更加非凡:一条短裤、一件T恤。我看了一眼温度计,7℃,真的非凡。
一位好心的邻居曾责备我,不应该“让”儿子在冷天出门时穿这么少,但是安东一直如此。记得在他5岁时的冬天,他曾赤着脚穿过雪地、跑到湖边,一个猛子扎进冰冷的湖水里,他似乎一点儿都不感觉冷。因此我想,也许不是我这个母亲不尽心,只是他足够强壮。
当然,在以前,我的做法是冲动地用羊毛大衣、双层袜子、围巾和手套把他包裹到令他窒息的程度,那让他感觉不舒服而且恼火。考虑到养育一个孩子所要面临的其他更为复杂的状况和挑战,我很快学会了放弃这样的关心。无论我感觉多么冷,我只是默默地看着他我行我素地穿上胶底运动鞋,忍耐寒冷,不发一言。
之后,有一天,我的忍耐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结果。
记得那天早晨我醒得很早,听见怒号了一夜的大风还未停息,我们老旧的木质结构的房子连接处“吱呀”作响,好似波涛起伏的大海上一只摇摆不定的小船。
我从床上爬起来望了望窗外,看见一阵强风裹挟着雪花经过窗户。火炉里的柴已经燃尽,我穿上厚衣服,套上皮靴子,做好走进雪里去柴堆再抱一些柴的准备。但是,爬出温暖的被窝是我最不愿意做的事情。
我正在挣扎之际,听见了一声异响。一种劈木头的“咔嚓”声透过风的“呜呜”声和房子的“吱呀”声传了进来,没间隔太久,又是一声“咔嚓”!我躺回床上,仔细聆听这有节奏的劈木头声。
“咔嚓!”
现在,连室内的寒冷也无法抑制我的好奇了。我起床,走到窗前。窗外,在一根根的木头中间,穿着T恤、戴着工作手套的是我的儿子安东,他正在用我教给他的方法娴熟地劈柴——口中呼出团团的白雾,手里的斧头在空中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后,利落地把一根木头劈成两半。
原来,这个不愿意穿厚衣服和袜子的男孩,在天蒙蒙亮时,自愿地劈木头。不一会儿,我听到他返回房子,把木柴倒进火炉旁的箱子中,重新生起火。做完这一切后,他又默默地回到被窝里。
我的第一个想法是跑过去向他说“感谢”,但我没那样做。因为,有一些神奇的魔力不应该被道破。
我知道,是他天性中美好的、爱的因子促使他去做,而他的不怕寒冷又允许他这么做。我想,在成长的道路上,他已经到达另一个里程碑:不必被要求,便能意识到包括父母在内的他人的需要,并主动承担。
真的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