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亮亮
清顺治八年始,陆续有移民从湖北、湖南一带迁徙至达县,康熙三十年前后达到高潮,据族谱考证,安仁乡移民中最早的夏氏自清顺治八年移入,随后石氏、郑氏、叶杨氏、魏氏、谭氏宗族迁徙至此。板凳龙项目正是 “湖广填四川”这一时期湖南籍移民引入,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安仁板凳龙是指产生于达县安仁乡、流传于周边达县麻柳、檀木、花红乡、东兴、大滩等20余个乡镇,以板凳为道具融文化、艺术、表演为一体的民间传统体育形式。
由于安仁乡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地理环境特点,出现了包括安仁板凳龙、安仁话、安仁柚在内的安仁三绝,其中安仁板凳龙尤为出名,于2006年被列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符号化的安仁板凳龙成为川东民间传统体育的“活化石”,其古老的神话、简易的道具、多样的动作、动听的音乐、特有的习俗生动地展现了安仁板凳龙文化符号特征。基于安仁乡社会组织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和生活方式结构变迁,考察安仁板凳龙这一文化符号的嬗变,并建立健全安仁板凳龙生态修复机制,使安仁板凳龙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传承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安仁板凳龙所扮演的从民间群体性生产、工具制作需求,到处理民间社会关系及群体身心平衡的娱乐方式其渊源于与“雨”息息相关的神话。“湖广填川”初期,移民踏入经战争蹂躏的四川土地,在社会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又遭遇了特大干旱自然灾害,禾苗枯萎、人畜水源干涸,安仁乡的群众认为是龙王在作怪,为发泄对龙王的不满,人们用板凳为龙身,扎上竹篾为龙骨,做成了龙的形状,并由一壮汉背负“龙形板凳”四处爬行,质朴的群众则四处围追堵截,用锄头、扁担、扫把等劳动工具追打,而在追打的过程中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天上下起了瓢泼大雨,滋润了干涸的土地。后来,安仁群众开始慢慢流传,认为“龙形板凳”是龙王的私生子,由于龙王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孩子被追打,迫于安仁百姓的勇敢执着,便降雨于安仁土地。以后,当遇到大旱的时候,安仁乡的百姓便如法炮制,使得板凳龙这一民间活动形式流传下来。与其他地方求雨方式相反,安仁乡群众不是以“求”和“乞”的态度对待,而是以“逼”的方式,安仁乡百姓的行为方式展现了“湖广填川”移民不屈于恶劣环境,与恶劣环境作斗争的艰苦奋斗精神。安仁板凳龙神话氤氲化育出来的安仁民间群众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凝聚为当地人民的文化精神内核。
川东地域人文浓郁的板凳龙彰显了川东文化定义的民间文化外延,在简易的安仁板凳龙道具中蕴育了川东民间物质文化生产因子,是川东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符号的坐标。川东民间流传的俚语“大人耍龙灯,细娃(小孩)耍板凳”,可见板凳龙最原始的道具形态。近代以来,板凳龙的道具有了较大改进,当前川东安仁板凳龙的道具类型可大体分为五种 (见图1):第一种是以红绸缎扎制成的“泡花”,铺在板凳的面上,以带有泡花的一端为板凳龙的龙头,以拖有红绸缎尾的一端为龙尾;第二种是先用近似龙形的树杆一根,通过加工制作成貌似龙形的板凳,前端用树杈做成两条板凳腿,后端用一根棍做成板凳腿,整个板凳龙三条腿,有利于玩耍;第三种仍用长凳,用竹篾做成龙骨,龙须和龙鳞可用包谷壳制作,最后用苎麻将其固定在板凳上;第四种是在板凳两端分别用竹篾扎制成直立的龙头、龙尾,用白纸裱糊彩绘,板凳面铺一与板凳同长的布质龙衣;第五种板凳采用特制的三节凳,每节直接活动灵活,凳子上采用竹篾扎制龙头、龙身、龙尾,用特制裱纸彩绘龙头图案、鳞甲、龙尾纹,分别安装在三节凳上。
图1 五种板凳龙形式
安仁板凳龙所展现出的动作技法蕴含了川东地域民间“原生常态性”的文化内涵,是安仁群众生产、生活“符号化”标志的生动展演。板凳执法上,执头者左右两人,分别用两手握住板凳前面的一条腿,执尾者一人,两手各握住(或同握住)板凳的一条腿,即一条板凳龙三人舞,寓意“三阳开泰”(见图2)。安仁板凳龙有追、赶、跑、跳、翻、滚、蹿、爬等基本动作,表演者在不停的奔跑中,一边翻、滚、跳、跃,一边舞动手中的板凳龙,不断变换队形和姿势。以一条板凳为一龙的动作主要有板凳花、龙翻身、摆龙、跳龙、黄龙缠腰、滚龙抱柱、骑龙过海等(见图3-图9)。其动作流程是:在锣鼓声中出场,先举龙“大绕场”,接着“龙摆尾”至前场做“拜四方”路线,在左、后、右场各做“板凳花”、“龙翻身”、“跳龙”两次。 按“摆龙游场”队形路线做“摆龙”绕场至中场,在场中按“小穿花”队形分别做“板凳花”、“龙翻身”、“跳龙”各一次,再接着做“黄龙缠腰”、“滚龙抱柱”,最后做“骑龙过海”结束。
图2 板凳执法图
图3 板凳龙动作——板凳花
图4 板凳龙动作——龙翻身
图5 板凳龙动作——摆龙
图6 板凳龙动作——跳龙
图7 板凳龙动作——黄龙缠腰
安仁板凳龙音乐是板凳龙项目发展的脉搏,一串串音符表达了川东民间文化发展的声音,集中展现了安仁人民的艺术、文化、体育面貌,也是安仁人民对 “民间传统文化传承”、“原生常态文化培育”的心理诉求。最初,安仁板凳龙的音乐伴奏较为原始,只有“肉锣鼓”(用人念唱“锣鼓经”)伴奏,后来音乐伴奏出现了马锣、䥽、大锣、堂鼓、大鼓等打击乐器齐奏击节伴舞。后来,一方面在沿袭大齐奏基础上,有时停击一两样乐器不奏,以形成音乐上的鲜明对比变化;另一方面,借用其它灯类舞蹈的花锣鼓或川剧锣鼓曲牌为其伴奏,丰富了伴奏音乐。
图8 板凳龙动作——滚龙抱柱
图9 板凳龙动作——骑龙过海
安仁板凳龙的游艺习俗是安仁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集中展演,是川东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符号的重要脉络。早期,安仁乡群众在正月十五之前就开始准备舞板凳龙,包括板凳龙的制作、锣鼓器具准备等,正月十五、十六是舞板凳龙的日子,到了傍晚,各家的青壮年便抬着自己的板凳龙到村头集合,在村头进行展演后,点亮蜡烛后各家板凳龙首位相接,连成一条巨大的长龙,长龙沿着村路游走并作出各种游龙动作,这时各家都准备好贡品、鞭炮在家门口等候长龙的到来,在鞭炮声中迎来长龙期盼新的一年风调雨顺、阖家幸福。在村子里转完长龙后再转到村中较大空地,重新舞起长龙,做出板凳花、龙翻身、跳龙、上天梯、接龙登高等阵势,形成了热烈火爆、别具一格的安仁民间节日氛围。游艺结束之前,龙阵还要到村中庙前虔诚叩拜后散场,散场一瞬间,游艺者迅速抽出自己的板凳往家中跑,风俗中认为先跑到家的可以先将福气带到。近些年,随着安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在某些重大节庆日也经常进行板凳龙活动,游艺习俗也开始逐渐向表演性质演变。
社会组织结构的变迁是安仁板凳龙开展的导向。建国前后安仁乡群众之间的血缘关系是社会组织系结构的主要构成特点,所以板凳龙的开展一般是在家族内有名望的长辈召集。人民公社时期血缘组织结构开始向乡镇行政结构组织转化,“大跃进”中所提出过高的锻炼标准脱离了安仁乡实际,导致了板凳龙发展受到破坏。“文革”时期安仁乡社会组织结构混乱,板凳龙成为“四旧”的代表,于是相关的组织网络解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安仁乡“乡政村治”二元分离的治理组织模式建立,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板凳龙开展呈现出开放与自发性特点,但受初级关系畸形发展的影响,在原有社会组织结构被打破、新型社会组织结构关系尚未建立的状态下,致使现阶段安仁板凳龙的开展处于停滞状态。
板凳龙的开展状态已成为安仁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土地改革的实施使安仁乡经济结构有效整合,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以此带动了安仁板凳龙的初步开展,但受初级物质条件状态影响,其开展仍处于低层次。后来,三年自然灾害直接导致安仁乡经济水平大滑坡,板凳龙开展处于低迷状态。“文革”时期,社会经济结构遭到破坏,经济水平发展低下,与板凳龙相关的器材设施不但不增反而受到较大破坏,直接导致板凳龙开展处于停滞状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工作重心的转移使安仁乡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增强为板凳龙的再次兴起创造了条件。但近年来,由于投资过热和分配不合理等因素,致使城乡居民收入失衡,安仁乡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向往经济发达的城市生活,导致了安仁板凳龙发展中“人气”的因素缺失。
社会文化结构的变迁凸显了安仁板凳龙文化发展的轨迹。物质文化水平的低下是安仁乡建国前后的文化结构写照,这一时期的板凳龙文化展现的是群众朴实的生存文化诉求,“文革”时期,板凳龙物质文化资料受到较大破坏,文化发展呈现出结构性断裂,这种结构性断裂展现出文化传承结构缺损、文化继承人缺少等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安仁乡社会文化政策的实施初步丰富了板凳龙制度文化层,为板凳龙行为文化层发展提供了前提。改革开放的深入,安仁乡社会文化进一步发展,板凳龙物态文化层不断丰富、制度文化层不断完善、行为文化层不断发展,促进了板凳龙文化的发展,但是我们也看到由于安仁乡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导致了乡镇留守群体的“文化生活荒漠化”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心态文化层的缺失。
社会生活方式结构变迁是安仁板凳龙发展的有效催化剂。不可否认,新中国成立和土改的进行促进了安仁群众生活方式多样化发展,但是受较低生产力水平影响,还不能将群众从沉重劳作束缚中解放出来,所以致使板凳龙的开展不具有普遍性。合作社模式的实施打乱了群众自由的生活方式,导致板凳龙开展背离了项目发展规律。“文革”动乱则致使安仁群众生活方式围绕“批斗”展开,板凳龙项目成为了批斗的重要内容,爱好板凳龙项目的群众不得不与世代相传的板凳龙绝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安仁群众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促进了板凳龙项目的开展,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安仁群众生活方式受外界环境冲击,余暇内容不再局限于板凳龙项目,多元现代化娱乐内容充斥了人们的生活,板凳龙项目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第一,建立健全适应安仁乡板凳龙发展的组织管理新模式。传统的安仁板凳龙发展组织管理体系瓦解与新的发展组织管理体系尚未构建造成了当前安仁板凳龙组织发展混乱局面,建立适应当前安仁板凳龙发展的组织管理模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针对当前板凳龙开展中过于依赖政府的组织作用,致使群众的积极性难以充分调动,所以新的组织管理模式中可强化群众组织管理功能,政府管理部门演变为监督指导。所建立的新组织管理模式可进行部门职责的详细分工,如成立板凳龙项目演艺组织、板凳龙技艺传授组织、板凳龙工艺品产业组织等,每个部门各司其职,完成自己相应的职责,共同促进这一带有安仁文化特色的板凳龙项目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第二,建立健全安仁板凳龙产业经济持续增长发展模式。当前,不仅仅是安仁板凳龙项目,较多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发展都遇到了暂时困难,较多的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潮更影响了其发展。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农民工返乡潮逐渐凸显,在经历了这一外出和返乡过程,如何将安仁板凳龙做成发展经济的产业,在惠及家乡百姓的同时也可发展壮大板凳龙项目本身成为思考的问题。这就需要积极借鉴外部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成功案例,如重庆铜梁县舞龙项目的发展,结合本身项目发展特色建立产业经济持续增长发展模式,在充分挖掘板凳龙自身的内涵、丰富板凳龙自身外延的同时,建立健全相应的板凳龙产业经济部门,如板凳龙项目演艺部门、板凳龙工艺品产业部门、板凳龙旅游部门等,将安仁板凳龙打造成川东乃至西部产业经济发展的一个品牌项目,以形成“龙舞搭台、经贸唱戏”的良好局面。
第三,拓展安仁板凳龙文化的多元发展模式。随着安仁乡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事业进步,安仁板凳龙所表现出的文化一元结构已不适应安仁乡社会发展需求,板凳龙项目已经不再是人们贫乏文化生活中用以填充、满足人们单调生活的内容,通过安仁板凳龙文化内涵与外延挖掘,建构安仁板凳龙文化的多元发展模式,首先,可拓展板凳龙文化的社会调适性,通过共同参与消除群体间矛盾;其次,可拓展板凳龙文化的社会交流性,通过共同的参与达到相互间交流;第三,可拓展板凳龙文化的文化汇聚功能,将安仁乡民间文化聚集于板凳龙项目中,展现安仁文化特色,传承与保护安仁文化。
第四,营造安仁乡以板凳龙为核心的文化生态氛围。营造安仁乡以板凳龙为核心的文化生态氛围是实现安仁板凳龙发展的重要保障,展现板凳龙文化符号的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是形成安仁乡板凳龙文化生态氛围的重要内容。在器物文化方面,安仁乡需保护和修葺与板凳龙项目相关的古游艺场、古游艺器具,并通过整理和完善相关的史料实现器物文化氛围形成;制度文化方面,安仁乡需以史为鉴,完善相关板凳龙的制度内容,通过规范化运作实现制度文化氛围形成;行为文化方面,需综合发挥群众集体教化功能,形成安仁群众全民板凳龙游艺习俗;心态文化方面,需以板凳龙为载体实现安仁群众精神生活满足,通过板凳龙游艺展现安仁精神新面貌,表达安仁文化新诉求。
对川东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符号——安仁板凳龙从古老神话、简易道具、多样动作、动听音乐、特有习俗方面进行考察,并对安仁乡社会组织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和生活方式结构变迁下影响安仁板凳龙发展状态进行研究,认为需建立健全适应安仁乡板凳龙发展的组织管理新模式、建立健全安仁板凳龙产业经济持续增长发展模式、拓展安仁板凳龙文化的多元发展模式、营造安仁乡以板凳龙为核心的文化生态氛围,并以此建构安仁板凳龙生态修复机制,促进安仁板凳龙项目的发展。
[1]李万斌,董立,孙亮亮.川东地区民间舞龙文化特色与价值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11(3).
[2]陈世松.大迁徙:“湖广填川”历史解读[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1).
[3]泽波.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10.
[4]达县文体局.达县安仁板凳龙[EB/OL].达县电子政务网,2007-11-26.
[5]万义.村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生态学研究[J].体育科学,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