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特约撰稿人 彭海萌
近日,在路边的广告牌上居然看到这样的广告词——一个月只需接送一次!这是一则私立学校的广告。
我有些疑惑,难不成一个月只需要接送一次是个很大的诱惑?
对于不满十二岁的孩子,送去全寄宿学校,我向来是非常反对的,虽然,我在川渝各个二、三级城市都会遇到许多事业有成的父母将孩子送到成渝两地的私立学校全寄宿读书,这貌似是当地上流社会的风潮。每每看到他们因为有能力把孩子送入响当当的私立学校,或者孩子考得起这些私立学校而面有得色,我都默默无语。
甚至有人因为我家小女毛病一大堆而劝我把孩子送去私立学校,据说去了以后,马上就生活自理能力大增,非常守规矩。嗯,也许,这方面是会大有进步,只是,我看重的,心灵上的,情感上的,这些貌似隐形的方方面面的损失你能估量得 出来吗?
春节的时候,走亲访友,见了一些一年一见的亲朋。晓宇是一个高一的男生了,见到他之前,我听他的长辈叨叨了一整天他的各种毛病,主要是不思进取,懒懒散散。我听了一天,耳朵磨起了茧子,估计晓宇早就不堪重负了(不知这个春节,有多少孩子跟他一样备受以爱之名的折磨)。
果然,他一抵达,饭桌上没三五句就扯到他的学习上,他倒淡定,不言不语,好像这些话都跟他没关系,估计在长期的唠叨数落中早已练就选择性耳聋的本领。
我一般在亲朋中都是不多嘴的,其实,我估计晓宇的毛病有一部分在家庭里的。他的毛病,我听了几天,大约是:
第一,没有上进心,在学习上没有目标,没有追求,过一天算一天,考好考坏都无所谓;
第二,懒散,想着好吃好喝,一派少爷作风;
第三,网络成瘾、电视成瘾。
一言以蔽之,是个内心缺乏力量的孩子,内在没有强健的精气神儿铺底,所以,看起来往好了说是淡定,往糟了说是懒散;另外,成瘾,尤其是网络成瘾,往往反映出在现实世界里的情感联系不密切,尤其是父子关系。
这个孩子如此这般,跟家庭一定有关系。我估计,孩子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就离开家乡前往大城市的私立学校全寄宿上学是一个原因。当然,他那时已经十岁了,但我感觉,他父母在与他的情感联系上有一些小问题,而且父母工作太忙。
当然,这本来不是大事,但是掺和上十岁就离家寄宿,问题就发酵了,平时住校,周末回亲戚家,亲戚家的主要抚养人是刀子嘴,成日里叨叨不停,鼓励缺乏而数落颇多。
可见,孩子离开父母,内心的能量就在降低,如果还生活在负面评价的环境中,内心的能量损耗就更大,如此四五年下来,这个孩子就渐渐力不从心,再无前几年风华正茂的样子了,换成了一副未老先衰的苍白样儿。
而现在,我感觉他内心真是嗷嗷待哺,急需大量的爱和鼓励支持,但是,饭桌上长辈们貌似鼓励的话之下,都存了一个否定的前提——你现在落后了!
而且,所有人都特别着急,因为还有两年就高考了,时不我待。其实,我个人意见,对于这个孩子而言:成人比成才更重要,不要只盯着分数不放,要多看他内心匮乏的力量。而且,如果只看分数,就会万分焦虑,只有两年了啊,如果高考考不好,一辈子就完了啊!
这一点上,我试着想开导一下大家:比如:条条大路通罗马,等待孩子慢慢长大,让孩子去体会挫折,自行觉悟。但是,一试之下,我才发现,高考在人们心目中地位之重要、之神圣,一考定终身的观念之深入人心,都超出了我的想象。我未敢多言了。
看了这么多孩子的成长,不是每个离家读寄宿学校的孩子都发展得不好,当然,也不是每个成绩好的孩子就可以称为发展得好。
孩子从出生到三岁一定由父母躬亲抚养,不要扔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孩子由三岁到十二岁,不要读全寄宿的学校,一定尽量每天陪伴孩子,这依然是我的基本观念。
春节,看电视里面做“留守孩子”的节目,看了心酸;只是,焉知我们身边这些锦衣玉食的“候鸟孩子”没有相同的痛苦,只是,因为他们吃得好、穿得好、用得起“苹果”,就以为他们过得不贫乏吗?
一个老师跟我说,她班上一个孩子写日记,写自己的愿望,他说:“我希望爸爸妈妈能陪我去看一场电影。”这个孩子的父母都是艺术家,长期到处跑,孩子由亲戚保姆照顾,住在学校旁边富人区的别墅里。老师跟孩子爸妈交换意见,孩子妈妈说:“别听他瞎说,他就这么矫情!”这个班我曾经代课一学期,我刚一到任,这位妈妈就接我和班上好多孩子出去吃饭,套近乎,她不可谓不爱她儿子,但是,爱到点子上了吗?也许她以为她为儿子付出了许多,主要是金钱。
其实,我私心里揣度,也许许多爸妈如她一样,在不知不觉用金钱买愧疚,买这份“不愿”陪伴孩子的愧疚。这种“不愿”,我都没用“不能”,因为许多“不能”表面上有冠冕堂皇的理由,实则扪心自问,是潜意识的“不愿”,这个根源也许在父母的原生家庭里,自己幼年没有得到周到的呵护,所以,现在,在忠实于自己的童年,让历史重演,历史也因此代代重演。
当然,也许有人是“不能”,罢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我曾在一篇新闻报道中看到有专家这样说:“父亲在孩子成长中主要扮演三个角色:智慧的启迪、人格的塑造和做人的引导。研究发现,与父亲在一起时间越长、做的游戏越多,孩子有大智慧的可能性越高。有父亲陪伴的孩子人格往往更健康——脸上有笑容、抬头挺胸、精神振作、内心阳光,他们做事更果断,思想更活跃,抗挫折能力也较强,人际关系良好。父亲还扮演着纪律教育、情感控制、做人监督等角色,引领孩子形成良好品性。”
“母亲主要扮演两个角色:习惯的养成和情商的培养。由于母亲喂奶,注定了与孩子有更多的接触机会,孩子通过观察模仿,会形成与妈妈极为相同的习惯,而好习惯是终身享之不尽的财富。母亲的疼爱,能让孩子的依恋、信任、期待、希望越来越多,社会性越来越好、情商越来越高。”
父母与孩子生活在一起,孩子会有很多社会角色模仿:女孩模仿妈妈、男孩模仿爸爸,无论是性别、家务、家庭教育角色等都会得到潜移默化的渗透、熏陶与自觉定位,否则,角色意识、责任感等都会受到影响。
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每周由他人看管超过30个小时的儿童中,有17%的孩子出现了诸如好打架、欺负人等行为问题,而那些每星期由别人照看少于10个小时的孩子中,只有6%发生了类似情况。
现在很多人在家庭价值定位上出了问题,在生命传承与事业发展上本末倒置,等意识到孩子出了问题才追悔莫及。其实,让孩子有尊严且幸福地生活,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固然可取,平平淡淡陪孩子长大也值得推崇。
我的忠告是:家长要建立家庭至上的理念,重视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光,钱将来可以再挣,但孩子不能等。作为爸爸,再忙也要每天回家吃晚饭,每天和孩子玩一次游戏;作为妈妈,再累也要每天给孩子拥抱,每天给孩子讲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