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越 新
绵阳出口加工区
提到四川,人们便会想到成都。“未来十年发展最快城市”(《福布斯杂志》)、“最具幸福感城市”(《瞭望东方周刊》)、“十大中国最佳商务城市”(《财富杂志》)、“外商投资在华投资首选城市”(《美国商会》)……身负众多盛誉的成都光芒四射。然而,谈到四川第二大城市,不少人都说不上来。据四川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绵阳GDP破千亿元大关,达1189.1亿,位列四川第二名,然而与排在榜首的成都相比,却相差了5000多亿元。成都“一城独大”极其突出。
2012年12月,四川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作出“着力构建多点多极支撑”,“做强市州经济梯队,做大区域经济板块”、“在提升首位城市、继续支持成都领先发展的同时,着力次级突破”的重大部署。
2013年1月出炉的《成渝经济区成都城市群发展规划(2012-2020)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0年成都城市群将涌现成都(含天府新区)、绵阳、德阳、乐山4个特大城市,成德绵“同城”给力,西部第一大城市群崛起。”
我国唯一的科技城——绵阳,集聚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等18家国家级科研院所,西南科技大学等12所高等院校,长虹、九洲等50多户大中型骨干企业,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7名,科教人才资源和科技创新能力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科技,就是绵阳最大的一张名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生产力诸要素全面渗透。“科技城”不只是绵阳的核心名片,也是四川的特殊名片。四川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着重指出,“用好绵阳科技城这一特殊品牌,发挥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作用”。
回首绵阳的发展历程,早在2000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就作出建设绵阳国家科技城的战略决策。这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实验,是将军工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军民融合协调发展的重要探索,是西部内陆城市通过体制、机制和技术创新来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重要尝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均提到科技城建设,明确提出“支持绵阳科技城发展,推进创新型区域和创新型城市建设”,把绵阳定位为“电子信息、科研生产基地,成渝经济区西北部的中心城市和国家科技城”。国务院成立18个部委组成的绵阳国家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安排项目一千多个、支持资金数百亿元。
近年来,绵阳坚持创新驱动、军地联动,军民融合发展道路越走越宽。两院一中心各展所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是发展尖端科学技术的理论、实验、设计、生产综合体;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是亚洲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空气动力试验研发机构;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则是我国航空发动机预研设计和大型试验研究基地。
科技城丰富的科研成果特别是高端技术,成为可以持续开发和转化的“富矿”。 这些科技资源,正释放出现实的创新驱动力量:先后孵化出中科成、久远纳米、太科光电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如果能在体制上突破,更好地将国家资源与地方需求相匹配,推动创新驱动,还将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陈光在接受公开媒体采访时曾如是说。
经过十一年的实践,绵阳国家科技城初步探索出一条军民融合发展的成功之路,交出了“成绩单”:2011年,科技城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47亿元,是2000年150亿元的近5倍;工业总产值达到1776亿元,是2000年200亿元的近8倍。绵阳科技城成为新时期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实验田”。绵阳科技城已成为中国“西部硅谷”。
世界500强艾默生选择投资绵阳,就因为看中了位于绵阳的西南应用磁学研究所世界一流的研发实力和产品。
如何用好“科技城”这张名片不断地发展提升,焕发出独特的光彩?在绵阳决策层看来,在工业存量偏重、增量不足的现实条件下,“科技城”这张老名片必须做出新文章。
绵阳的科技优势吸引着众多“逐富”的企业。世界500强艾默生选择投资绵阳,就因为看中了位于绵阳的西南应用磁学研究所世界一流的研发实力和产品;而浪潮集团计划将云计算中心落户绵阳,也正是看好绵阳的科技资源……此外,富士康、拉法基、沃尔玛、华润等世界500强企业和旭虹光电、中国重汽、中联水泥等一大批国内500强企业也相继入驻绵阳。许多企业选择绵阳,不仅是拓展市场,更多的是看重绵阳科技资源的积累,力图抢占创新制高点。
国务院正式批复的《绵阳科技城发展规划(2011-2015年)》提出,绵阳科技城将投资350亿元,建设“三新城”,即科学新城、空气动力新城和航空新城。
绵阳科技城管委会综合办副主任李建国认为,“三新城”建设,是促进科技城军民融合和重大成果转化的孵化引擎,将大大增强绵阳科技城的核心竞争力,加快构建军工技术、民用技术、军民结合三大产业板块,为科技城增添发展新引擎和新亮点。
2012年12月,科技城创新中心二期项目破土动工,标志着绵阳在整合科技智力资源、集中科技服务职能、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迈出了崭新步伐。
“科技城创新中心是全面实施科技城‘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重要项目,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途径。”绵阳市市长林书成在项目开工奠基仪式上表示,“中心二期投入运行后,将成为集创新、孵化、交易、转化等功能于一体的面向全国开放的创新平台”。
据了解,该中心将建设13万平方米的科技城孵化中心,打造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3万平方米的军民融合技术转移中心,完善军民融合技术转移、产学研对接平台;建设1.5万平方米的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构建军转民企业技术成果和军民融合产业交易公共信息平台。中心二期预计于2015年底全面建成。
与此同时,绵阳将依托科技优势,进一步做大园区,做强产业,巩固、扩大绵阳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力争率先实现次级突破。
充分利用科技优势,发展优势产业,是绵阳实现次级突破、建设特大城市的重要路径。
“绵阳作为我国重要的国防军工和科研生产基地,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在工业领域形成了较强的核心竞争力。”中共绵阳市委书记罗强在第十三届中国西部博览会上指出,目前,绵阳拥有大中型骨干企业50多家,注册上市公司9家,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为主导,以冶金机械、材料及新能源、节能环保和化工、食品及生物医药等产业为支撑的“2+4”优势产业集群。
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是现代产业的发展方向,也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的必由之路。绵阳积极推动工业企业向园区集聚发展,推动聚合度高、关联度强的企业成链配套发展,支持本地优势企业做大做强。目前,绵阳市共12个产业园区,其中百亿产业园区达到3个,高新区建成全省第三个500亿产业园区。绵阳围绕“一核四带”(“一核”,即以科技城为核心;“四带”,即绵江平产业带、绵安北产业带、绵三盐产业带和绵梓产业带)的产业布局规划,对12个产业园区进行统筹布局,明确园区产业定位。预计2012年,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约1700亿元。
右图/ 绵(阳)广(元)高速公路
左图/ 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图
作为助推绵阳做强做大产业的先锋,“十二五”时期,电子信息产业和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誓当绵阳“工业强市”的产业劲旅,带动其他产业加速发展。
绵阳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十分雄厚。“两大巨头”——长虹、九洲,在产业规模和制造能力上长期领先,助推我国数字视听产业的蓬勃发展。以长虹、九洲两户百亿企业为代表的电子信息生产企业130余家以跨越的态势蓬勃发展。据统计显示,2011年绵阳年产电视机1050万台,机顶盒1350万台,位居全国第一。
通过瞄准国际市场,绵阳主动对接全球产业链条,合力拉长了绵阳电子信息产业的链条,为区域间的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IT企业的集合效应屡试不爽。九洲工业园、华正电子OEM配套工业园、岷山机电工业园、笔电产业园等一批特色园区拔地而起,绵阳高新区开始构建西部乃至全国最大的电力电源生产基地。
对于“三网融合”,绵阳市三网融合办负责人徐中华表示,正在全力推动长虹、九洲、灵通、华拓等企业打造自主品牌,大力推进银企合作快速推动企业成长。当前,绵阳正依托长虹、九洲等龙头企业,抢抓“三网融合”试点机遇,推进集中集聚集约集群发展,打造电子信息千亿级产业集群。到2013年,电子信息有望成为绵阳的首个千亿产业。
除了电子信息产业,绵阳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领域也形成明显优势,初步形成了华晨汽车南方基地、中国重汽绵阳卡车、川汽绵阳乘用车三大项目集群,产业发展初具规模。2012年第二届绵阳国际汽车展,5天吸引了12万人,成交额达3.5亿元,大部分来自周边居民的“贡献”。
如今,好圣汽车零部件铸造及机械加工、富临新能源汽车项目加快建设,一个集研发、生产、商贸于一体、占地约10平方公里的汽车产业带正在形成。绵阳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推进办副主任刘刚在接受公开媒体采访时表示,2015年,绵阳市实现汽车及零部件工业总产值300亿元以上;2020年建成千亿产业。
2020年,绵阳将成为成都经济区四个特大城市之一。“到2020年,绵阳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15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为15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3平方米。”产业是支撑,而城市的布局,“产城一体”发展尤为重要。绵阳在中心城区用地布局空间发展策略上,主要是拓展新区、疏解旧城、优化交通、提升中心、控制生态。
绵阳城市一隅
拓展新区:重点发展园艺、高新区和塘汛地区,启动南部新皂工业组团和西部循环经济园及河北(平武)工业园建设。
疏解旧城:旧城区疏解功能,降低人口密度。
优化交通:理顺中心城区路网系统,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层次分明、衔接顺畅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提升中心:建设行政中心、商务中心、文化中心、科技会展中心、物流中心,职教中心,提升中心城区综合服务功能。
控制生态:划定城市生态保护区,保护城市组团间隔离绿地和与城市密切联系的山水地带,控制城市空间结构。
交通环境的提升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因素。众所周知,通则富。绵阳机场已开通至北京、上海、广州等16个城市的航线,2012年旅客吞吐量将达68万人次,成为四川第二大航空港。
成什绵高速公路使成都与绵阳之间除老成绵高速之外,形成了成绵高速复线;绵遂高速公路则使绵阳与川东北及重庆的交通联系更为便捷。
即将开通的绵成乐铁路客运专线,将进一步放大绵阳的交通优势。届时,从绵阳到成都只需40分钟,成、德、绵形成新的“一小时经济圈”,更大幅度提升绵阳的商业环境。
而海尔、顺丰等多家物流企业也瞄准绵阳,将其作为四川重要的物流集散中心之一。
近日,《福布斯》发布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百强榜,绵阳首次入选,成为四川省除成都外仅有的一个进入百强榜的城市。
未来,绵阳这个中国独一无二的“科技城”,将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和创新的环境,吸引更多的国际国内资源,焕发出四川第二城应有的光芒,成为“多极支撑”中的魅力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