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冰
(山西省汾河中下游水务管理局,山西 太原 030002)
汾河三坝末级渠系节水改造项目区设在平遥县杜家庄乡,位于三坝站下游,设计灌溉面积717.47hm2,受益范围为杜家庄乡南良庄、闫长头、苏家堡3个村,项目区由汾河三坝进水口取水。项目区农作物主要有玉米、花生、果树和蔬菜,种植比例为粮食作物70%,经济作物30%。区内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农业生产,其农作物产量比旱地高85%以上。
末级渠道中斗、农渠基本是土渠,土口现象很多,过水建筑物配套不合理,破损渗漏严重,输水损失大,渠系利用率低;加之灌区作物种植结构不断调整,经济作物种植比例逐年减小,农业收入受到影响。
三坝项目区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工程于2008年6月组织实施,2009年4月完工并投入使用,运行状况良好。项目区共改造斗渠8条、农渠24条,改造面积717.47hm2,斗渠防渗长度2.71km,斗渠整修长度16.42km,农渠整修长度28.48km,斗渠配套建筑物38座,农渠配套建筑物44座,配套建筑物82件;完成主要工程量土方开挖3.51万m3,土方回填2.33万m3,砌石 0.09 万 m3,混凝土 0.22 万 m3。
三坝项目区末级渠系改造项目建成投入运行后,渠道淤积减少,水流通畅,灌溉周期缩短了40%~53%;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43%以上,大大节约了灌溉用水量,单位平均用水量下降50%左右;项目区管理成本由1.47元/hm2降低到0.47元/hm2,水费总支出从5.06元/hm2减少到2.58元/hm2左右(其中计量水费 2.25元/hm2,管理成本 0.33元/hm2),减少近 50%,真正做到了节水节能。末级渠道改造前后节水效益对比见表1。
表1 末级渠道改造前后节水效益对比表
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前,由于全部是土渠,每年用水2次,用水前要除草、清淤;渠道上临时开土口浇地,需人工、机械开挖、回填;土渠易开口,常出现开渠破水,需要堵渠,费水、费工又费钱。末级渠系节水项目建成后,渠道防渗处理后,不需除草、清淤;渠道有配套建筑物;渠道过流正常,免去了人工巡渠;渠道水流通畅,节水效果明显增强;节省了大量管理费及日常维护费。灌溉水利用率和灌溉保证率的提高,促进了秋季和反季节蔬菜种植,增加了粮食产值,大大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作物产量普遍提高了10%,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项目实施进一步规整了土地,涵养了水源,提高了土壤肥力,改善了生态环境。生态末级渠系改造不仅给农民带来了现实利益,也给项目区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基础。
设计与施工:对斗、农渠节水改造采用防渗和整修两种方式,断面设计为梯形。施工时先夯实土方,再铺设聚苯板(防冻胀),并现浇混凝土压顶,最后配套节制闸和量水设施,改变以往土闸控制水的情况。经检验,铺设聚苯板防渗、抗冻效果良好。
质量控制:隐蔽工程三方检测符合设计要求,每道工序验收合格后,开始下一道工序。由于严格控制了质量,设施运行状态良好,节水效果显著。
施工管理:农民用水协会与施工队签订施工合同,并委托有施工管理经验的灌区人员进行施工管理和监督。
根据灌区实际情况,引导受益区群众以斗渠为单位成立了南良庄农民用水协会、闫长头农民用水协会、苏家堡农民用水协会3个农民用水协会,共有会员1770户,人口6292人。农民用水协会采用承包、股份合作等形式对斗渠农渠及田间工程维护、输水、配水、收费进行管理。
农民用水协会成立后,农民直接参与了供水计量和调水灌溉,该群管模式理顺了政府、管理部门和农民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得“两工”取消后带来的田间工程建设难题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
末级渠系改造是实现灌溉用水“定额管理、按方计量收费”的基础,准确的计量设施为灌区实行水价、水量、水费“三公开”创造了条件,加上农民用水户的参与监督,农民交水费的自觉性有了很大提高,用水秩序得到了彻底改善。
通过末级渠道节水改造试点分析,末级渠系改造大大提高了灌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业灌溉问题得到了解决,为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