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_ 马少华
袁枚的“微博维权”
文 _ 马少华
袁枚是个大才子,在整个大清朝才子排行榜中,至少能排进前三名。大才子有个共同特点,就是懂得享受生活,所以袁大才子30岁刚出头就辞掉了县长的工作,专门享受起生活来。
袁枚选择的退休养老地点是江宁,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在当时也是非常繁华的大城市。袁枚相中的宅子非常有名,《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知道吧?这座大宅子就是大观园的原型,是当年曹雪芹的叔叔曹頫修建的。
众所周知,老曹家是江宁织造,油水多得不得了。油水多就容易出事儿,于是老曹家没几年就被抄了家,这座大宅子也落到了新任江宁织造隋赫德的手里,改名叫“隋园”。
这位新任江宁织造同样没能逃脱这个魔咒,在肥腻的油水里泡了没几年,也被抄了家。
下一任江宁织造是个“聪明人”,早就看出门道来了:前两任相继落马,看来都是这座大宅子惹的祸!于是,这位新任江宁织造连门都没进,直接搬去了另一个地方。从此,这座隋园就成了荒园。
后来,袁枚花300两银子买下了这座隋园,改造一番后,改名叫“随园”,从此成了袁枚的象征。
因为袁枚的号召力,随园成了当时江宁的高级娱乐场所:想吃最好的菜,得去随园;想见最美的艺妓,得去随园;想跟最有学问的才子交流,也得去随园。
可惜好景不长,没过几年,袁枚就遇上了一件麻烦事儿。
给他带来麻烦的也是一位非常有名的人物—刘墉,就是民间传说中那个“刘罗锅”。刘墉被任命为江宁知府,跟名满天下的袁枚本该惺惺相惜才对,但不知道什么原因,两人闹得很不愉快,刘大人甚至找了个借口要征用袁枚的随园。
袁枚虽然很生气,但也没办法,谁让人家是知府呢,别说征用了,就是拆了你也没话说。
但袁枚也不是逆来顺受的人,既然明的争不过你,那咱就来暗的。袁枚想到了一个法子,类似于现在的“微博维权”。他写了四首诗,记述了自己被刘墉无端排挤的经历,并表示自己即将离开江宁,但舍不得一大帮朋友,尤其舍不得自己的老母亲,以后很难再有机会随侍左右了。
这四首诗写得感情充沛,催人泪下,只要你不是一个傻瓜,都会对小袁同学产生无限的同情,并对刘知府的恶行痛加贬斥。
袁枚写完后,并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孤芳自赏,而是展开了大规模的微博式宣传,在把这四首诗寄给朋友的同时,还附上一句话:“赋别随园四律,和者不下百首。特将原稿寄上,求先生亦赐阳春之曲,以压倒一切也。”
袁枚的朋友自然也都是江宁的名人,他们又转发给更多的朋友。没几天,整个江宁都知道这件事了,甚至连北京的人都听说了这个新闻,上至政府官员,下至贩夫走卒,都在谴责刘知府的不法行为,并表示会密切关注事态的进一步发展。
这下好了,两人的私人恩怨一下子成了公众话题,刘大人自然不敢再搞小动作了,还主动跟袁枚和好,专门请他代写江南恩科谢表。
当时,正式的科举考试是三年一次,如果皇帝家有了什么喜事,像皇帝娶媳妇、太后八十大寿等等,还会额外增加一次考试,叫“恩科”。恩科谢表就是地方官员向皇帝表示感谢的政府公文,一般由当地的最高官员撰写,也有请当地大文人代写的。刘墉自己也是才高八斗的文坛大家,把这个机会让给袁枚,其中的意思显而易见。
袁枚见目的已经达到,自然不会再死缠烂打,顺理成章地接过了这个任务,把恩科谢表写得花团锦簇,给足了刘墉面子。后来,两人还真成了好朋友,等刘墉调去外地的时候,袁枚还专门写诗送行,并把刘墉视为知己。
看来“微博维权”并不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只要社会存在不公,而且得不到有效判决,“微博维权”这种形式就会存在。
袁枚可能对这次事件非常自豪,在那本传世的《随园诗话》中,全部都是微博式的短文段子,堪称清朝的“微博集”,畅销了200多年。
图/小黑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