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峪古村落选址与格局研究

2013-05-02 13:13:40孙以栋
关键词:朱家古村落村落

孙以栋,肖 金

(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32)

1 朱家峪概况

1.1 地理位置

朱家峪坐落在山东省章丘市官庄乡境内,北纬36度,东经117度。西距济南市历城区约50 km,东靠淄博市,南交泰安、莱芜市,东北与邹平县接壤,西北隔黄河与济阳县相望。这是一座典型的山村,整个村落坐落在山凹里,东、南、西三面环山,四处群山环抱,山川形胜,钟灵毓秀,景色宜人。

1.2 历史沿革

朱家峪原名“城角峪”,后改名“富山峪”,直到明代改名随国姓为“朱家峪”。自明代以来,朱氏子孙借山势地形,兴建民宅、学校、宗祠,完善各类生活设施,清朝末年为防盗贼在村口构建起了寨墙,经过世代子孙的努力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村落面貌(图1)。由于受地势限制不能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于是在1980年开始有了人为性质的拓展外移,在村北另辟新村,这恰巧使朱家峪的原始村貌得以保存。2002年6月,章丘市人民政府将朱家峪评为“历史文化名村”,2003年11月,山东省建设厅评为“省历史文化名村”。

2 朱家峪选址特点及原因

自古村落的选址与布局都依据自然环境、因地制宜,要求村落与自然山水相契合。朱家峪的村落选址很好的体现了这一原则,三面环山、一面向水,村落被群山包围,配合植被山脉形成天然的多层次景观带,整体环境符合道家回归自然的思想。山势起伏及众多人文景观,体现了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完美契合。除了自然这个基本因素,一个村落选择在此扎根繁衍,也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

图1 朱家峪全景图Fig.1 The panorama of Zhujiayu

2.1 基本生存安全需要

古时战乱不断,社会动荡,历史上多次大迁徙,人们背井离乡寻找更适合生存的地方,因此在聚落的选址上格外注重防御和安全。朱家峪背山面水,连绵不绝的山脉形成了村落的天然屏障,村落整体防御性高,易守难攻。村民后期环绕聚落周围筑建城墙、挖壕堑深沟,筑起防御屏障,高台建筑便于燎望,利于防卫,成为主要的人为防御手段。

2.2 生产、生活需要

对于以农业为主的传统聚落,农业经济成为支撑整个村落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农业经济的发达程度往往决定了一个村落的大小和规模。因此在选址时,会着重考虑土地是否足够并且适合耕作、土壤是否肥沃、地势是否平坦、周围是否有足够的灌溉水源。在满足了这些基本条件后,才逐渐开始完善具有自己风貌特色的村落布局、建筑形式等。

山东地区地势平坦多为丘陵,朱家峪选在山地与平地的临界点上,既有天然山脉屏障能够防御外敌,又可以在地势平坦肥沃的区域进行耕作,周围充足的水源也为村落的整体发展提供了空间,现部分山体开发成梯田,灵活多变的耕作形式,完全有效的利用了原始地貌。

2.3 风水学因素的引导

风水的概念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以环境为整体出发点,村落选址时首先观察周围环境的好坏,是否适合生存。古时战乱不断,人们更偏向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村落环境“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临近水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从文章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世外桃源”所具备的条件:

(1)水源充足,水路清晰;

(2)相对封闭,有山脉巧妙阻隔,防御功能强;

(3)地理位置隐蔽,无战乱、防盗、不易被外人发现打扰;

(4)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于耕作;

(5)环境优美,适合人居。

另外一个概念就是风水相术,带有一定的玄学色彩。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影响下,风水成为人们追求理想环境的代名词,人类只有选择合适的自然环境,才能有利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于是在择址时运用长期经验总结下得出的理想居住模式,筛选能够满足人们内心期许的环境,具备一定的功能性,如图2。

图2 理想风水模式Fig.2 The ideal model of Feng Shui

朱家峪三面环山,九峰环拱。文峰山的独特位置,成就了朱家峪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聚落格局。文峰山位于泰山的癸脉,延续了泰山的龙脉,风光秀丽,景色优美,山脉配合植被形成天然的多层次景观带,周围水源充足,整体环境符合道家回归自然的经典山水模式。山势起伏及众多人文景观,体现了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完美契合,如图3。

图3 朱家峪风水示意图Fig.3 Feng Shui model of Zhujiayu

3 朱家峪空间布局特点

由于受到自然环境、宗族礼制、文化心里等因素的影响,古村落的布局形式往往灵活多变、不拘一格,正是因为这种自由灵活的空间布局形式,使得古村落更具独特魅力和研究价值。

3.1 村落布局形态

村落的选址往往决定一个村落布局形态的大体轮廓。朱家峪是典型的山村型古村落,三面环山,村落盘踞于两山之间呈南北走向,东依东岭,西靠笔架山,南止于文峰山脚,北向开口进入山北的平原地带。整体布局形态南北长、东西窄,呈狭长型的线性布局形态,这主要是受地势起伏影响形成的,如图4。

整体布局与选材:村落布局遵守着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理念,整体风格朴素自然,建筑房屋等多就地取材,以石筑造,讲究实际使用功能,建筑的稳固性和防御性大大提高。院井布局巧妙依地势起伏而建,在质朴中多了些书卷气。

民居街巷与道路水网结构:朱家峪街巷布局高低错落,顺山就势,疏密有致。村落内沿着冲沟布置道路,整个冲沟纵贯南北,既是村民生产生活废水的排泄处,又是山洪排泄的孔道。这种冲沟形式形成的水网结构,使得整个道路系统也层次分明。入口处铺设南北走向的石板干道,至村中岔分为四条主路,再通过曲径小巷抵达每家每户。

图4 村落整体布局Fig.4 The layout of the village

特色总结:交通街巷的布局、走向、排水均以地形地貌为依托,建筑形制风格符合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需求。整体风格朴实无华,重功能性,这正符合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的道家美学思想,其民居建筑与人、环境与生活一脉相承。

3.2 村落布局形态的形成过程

首先,自然环境决定了村落布局形态的雏形。古村落环境空间的选择以“人之居住,宜以大地山河为主”为理念基础,要依山傍水,靠近水源;受早期大地有机自然观的影响,人必须融于自然,与自然同生同息。朱家峪位于山坳的狭长地带,聚落沿等高线变化呈内凹的弯曲形式,总体呈向心式梯形布局,依山就势错落有致。村落内部布局紧凑,建筑依山势而建,巷道沿冲沟纵横呈网格状,小桥流水,石板路面,形成古村落的独特景致。

其次,村落形态初步形成后,受到自然经济、商业经济、生存生活经验不断发展的影响,村民开始人为地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改造,完善村落的布局形态。朱家峪最北端以礼门为起点,向南北方向延伸,街巷沟渠构建聚落内部空间的框架,形成背山面水的布局形态。耕作区域、公共活动区域、居住区域构成了聚落内部的功能空间,这几种功能分区的建筑形式有所区别,内部布局注重主从关系,中央为主要的建筑群落,其他建筑群沿冲沟巷道和轴线关系南北方向延伸,形成南北长、东西窄,狭长型的线性布局。

第三,日益发达的道路交通系统使村落的布局形态更加清晰明朗。交通行走空间的确定,规范了村落内部轮廓的脉络性,道路脉络一旦形成,那么村落内的建筑,其他空间的建造都顺应道路的脉络来进行,而道路的规划也是根据地势的起承转合来进行的;其他建筑的空间尺度、规模、朝向都顺应道路系统来规范。村中大量的街巷,由双轨到单轨再到各个小巷形成了空间的转折。纵览整个村落,几乎没有笔直的小巷,主街道呈S型,蜿蜒曲折,将村落的空间以道路串联分为四个层次,中心点、小径、节点等连续的标志物相继间出现,由北向南整个景观层次规范有趣、相互呼应。

3.3 村落布局形态的形成原因

形成朱家峪聚落布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图5所示:

图5 村落布局形态形成因素分析Fig.5 Village layout plan forming factors

3.3.1 风水理论,自然山水是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 风水学中,观山择水是确定一个村落从选址到布局首要工作。中国人追求良好的居住环境,生动有层次的环境能够唤起人们的美好遐想和生动意向。风水理论认为“吉地不可无水”,所以除了山脉起到的防御作用外,水格外受到风水家的重视。

朱家峪三面环山,特殊的断裂带构造使得泉水终年不竭,季风性气候产生的对流雨在村内形成了三条季节性河流。水流的走向确定了村落的基本框架。除此之外还人工挖掘了多口水井,方便村民的取水,即使在干旱的季节也能保证水源。

3.3.2 长期生产生活的需要 聚居生活开始后,受到自然经济、商业经济、生存生活经验不断发展的影响,村落的布局形态也一直在发生着变化,人们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改造,逐渐完善村落的布局形态。

村落最北端以礼门为起点,向南北方向延伸,街巷沟渠构建聚落内部空间的框架。耕作区、公共活动区、居住区构成了聚落内部的功能空间,这几种功能分区的建筑形式有所区别,内部布局注重主从关系,中央为主要的建筑群落,其他建筑群沿冲沟巷道和轴线关系南北方向延伸,逐渐形成南北长、东西窄,狭长型的线性布局。

3.3.3 主要建筑布局对聚落的影响 在一个村落中,最好的土质、最平整的地貌都留给了耕地,为了照顾农耕,其他功能性质的建筑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移,这种按使用功能划分空间使得村落被划分的比较完整。

朱家峪整体建筑群落顺应地势上移,注重景观的观赏性营造,不论仰视还是俯视都有特色景致。在村落布局发展到初具规模时,村落内会出现不同功能的建筑,将村落引向新的方向,像朱氏宗祠、学堂的出现明确了村落内使用功能的区域划分,村落开始全方位发展,村落的功能布局更加完善。

3.3.4 对意境的追求 生产资料达到稳定积累后,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改造,这种对意境的追求主要是人为的寻找自然和人文的完美契合点,满足人们内心对理想居住空间的营造。在一个完整村落的大环境下,人们追求的是公众的共同意境,是一定数量的观察者共同架构的一种环境印象,是观察者与环境之间两向相互作用的产物。

像文昌阁、修路铺桥这种耗资巨大的工程,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营造过程。这刚好就总结了一个村落从选址到最终布局形成的过程,这个过程从未停止,到现如今还在继续进行,为村落添了一处又一处的人文景观。

4 结语

朱家峪有着典型的山水格局、较为完整的安全防御体系、道路交通体系、生产生活体系,是理想的人居环境。村落从选址到整体格局,不仅符合道家美学观念和儒家道德规范,还体现了朱家峪独特的景观体系和村落肌理。作为山东传统聚落的标本,必须坚持村落保护的原则,让朱家峪的历史文化和村落风貌得以延续和传承。

[1] 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2] 藤井明.聚落探访[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 刘沛林.古村落:和谐的人居空间[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4] 佚 名.章丘县志[M].出版者不详,清·康熙

[5] 亢 羽,亢 亮.风水与建筑[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6] 刘沛林,董双双.中国古村落景观的空间意象研究[J].地理研究,1998,17(1):31-33

猜你喜欢
朱家古村落村落
林中村落
静谧村落
Anisotropic plasmon dispersion and damping in multilayer 8-Pmmn borophene structures
欲访江南媚,醉梦朱家
地理教学(2022年11期)2022-07-26 02:14:22
油画《村落》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当代陕西(2019年7期)2019-04-25 00:22:40
培中古村落文化
西江月(2018年5期)2018-06-08 05:47:33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炎黄地理(2017年10期)2018-01-31 02:15:17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浙江林业(2017年8期)2017-11-13 03:3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