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称,从超市买回来的金针菇在冰箱里放了一周后不仅没有枯萎,反而进行“逆生长”,甚至把保鲜膜都顶破了,因此怀疑是不良商家在养殖过程中过分使用激素所致。事实上,只要环境适宜,采摘下的植物继续生长是很正常的现象。金针菇会“逆生长”,和植物生长激素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多数情况下,人们喜欢用生、死来区别生物的生存状态。一旦有组织从母体上被分割出来,就会被认为“死亡”。这种观点基本适用于所有生物,这是因为生物对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完整程度要求较高,一旦被分割,组织就无法得到营养,所以很快就会失去活性并“死亡”。
日常食用的蔬菜包括植物和菌类,这些生物的组织具有较高的独立性,植物的呼吸就是依靠分布在器官表面的气孔进行,在采摘后依然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活性。以苹果为例,它是植物的果实,内部包含种子,本身就储存了大量的营养和水分,被采摘下后,依旧可以通过表皮上的气孔进行呼吸,并继续成熟的进程。同样的现象也存在真菌身上,可食用的部分从培养基上被分离后,也能再生存一段时间。
金针菇是一种耐低温的食用菌,正常生长温度为4℃至8℃,养殖时需避光,还要依靠“培养基”,上市前虽然会把金针菇从培养基上分离,但根部依然会有部分残留。冰箱冷藏室的温度一般在5℃至8℃之间,关上门后又正好是一个阴暗的环境,这等于让金针菇回到了养殖场。此时,金针菇就能借助底部的培养基继续生长。时间短一些,金针菇就会在包装内曲折生长,长一些的话,完全有可能顶破保鲜膜。
事实上,除了草菇需要在25℃以上的高温环境下生长,多数食用菌都耐低温,平菇、蘑菇、杏鲍菇都有可能在冰箱中继续长大。
除了菌类外,蔬菜也会有“逆生长”的现象,例如黄瓜,从开花到采收期大约有10天时间,如果不满10天就采摘,摘下的黄瓜仍可能继续长。被切掉一半的大白菜有时也会重新发芽,被人们当做盆栽。大蒜头、土豆等发芽的现象更为普遍。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菌类还是蔬菜,虽然在被采摘后会继续生长,但由于没有外部营养物质的输入,再加上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损耗,其总体营养含量大大降低,长大了的金针菇,营养并不如“原装版”。
有人质疑,培育金针菇的过程中会不会打激素?植物分子生物学在读博士“fengfeixue0219”表示,真菌所需的培养基不会使用到生长激素。“依靠木屑、棉籽壳、玉米芯渣等,再加上一些肥料如过磷酸钙、尿素等,就能生长得很好,并不需要使用生长激素。”
沈阳农业大学食用菌研究所所长刘在民表示,培育金针菇的培养基主要是天然有机物,正常栽培的都不需要打激素。“一来成本较高,二来金针菇对生长环境要求比较严格,乱填东西搞不好就死了。”有专家做过相关实验,将植物生长激素喷洒在金针菇上,它不仅不长个儿,反而很快就死了。网上流传的“激素金针菇”应该属于推测臆断,不仅理论上说不通,实践中也不可行。(据半岛晨报、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