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的溶解度多大时,才能形成喷泉现象

2013-04-29 00:00:00付小勤

关键词:气体溶解度;喷泉现象;实验成功要素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9-0080-01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讲述氨气的性质时,为了验证氨气极易溶于水,演示了喷泉实验。做完氨气的喷泉实验,有很多学生都问:“是不是只有溶解度很大的气体才能形成喷泉现象”?本人根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的知识回答:“只有极易溶于水的气体才能形成喷泉现象”。那么,是不是真的只有极易溶于水的气体才能形成喷泉现象?气体的溶解度多大时,才能形成喷泉现象?

我带着该问题边做实验边进行如下计算:

假设在常温常压下烧瓶的容积为500ml,尖嘴管顶端到烧杯中水面的距离为35㎝,从胶头滴管里挤出的水量约为0.5ml。

又设1体积水在常温常压下可溶解X体积的气体,则0.5ml的水在常温常压下可溶解0.5Xml的气体。

此时,烧瓶内剩下气体(500-0.5X)ml。

则烧瓶内压强变成P=(500-0.5X)×101325/500(Pa)

又已知导管水柱高h=35㎝

则P水=ρgh=1×9.8×350=3430(Pa)

若要产生喷泉现象,则必须:

(500-0.5X)×101325/500 +3430≤101325

解得:X≥33.9(体积)

这就是说,只要1体积水能溶解约大于33.9体积的气体时,就可用于做喷泉实验。

因此,我们说喷泉实验能形象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的性质,但不能说只有极易溶于水的气体才能形成喷泉。事实上,具有一定溶解度的气体(如1:40的SO2)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做喷泉实验。

另外,通过上述计算,我们还能将《教学参考书》中所讲的喷泉实验成功的三要素(①装置密闭不漏气;②烧瓶要干燥;③气体要充满)再补充两点,即④滴入烧瓶内的水量不能太少;⑤尖嘴管顶端到烧杯中水面的距离不能太长。同时,通过上述计算能判断出哪些喷泉实验能成功,哪些不能成功。